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共41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共41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5 07:2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
我是干啥滴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1.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厘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查阅历史文献,认识古代手工业工具的分类、改进和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通过研习考古资料、历史文献等途径,了解古代农业工具的变化,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5.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劳作方式的特点及概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时间轴
时空史观
石器时代
金(铜)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2
“利其器”—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生产力
三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
主要标志
劳动者最
活跃因素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唯物史观
◎胤禛耕织图册·收刈页(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耕作工具
(1)石制工具(非金属时代):
①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②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③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一、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西亚、北非出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2)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
一、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①特点:
②起源:
◎布币
商周时期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史纲上】
③耕作工具:
此时期青铜器属于奢侈品,用作礼器、兵器,代表权力和秩序
1.耕作工具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灌钢法
一、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①出现、传播:BC15—BC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治铁技术,并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 中国
战国:铁器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汉代:犁壁发明,牛耕不断推广普及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1.耕作工具
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史纲上】
◎二牛三人(汉代耦犁)
◎一牛一人
◎魏晋·二牛耕地画像砖
思考1:请根据下列文物,结合P19-20及【历史纵横】,提取恰当的信息。
请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工具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聚焦】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木、石、铜、铁等。
石器制作方法从打击为主(旧)发展为打磨结合(新)。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中国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工具材质
制作方式
生产效率
耕作方式
多元一体
距今一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
一、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史料实证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新石器时代 晚期 夏商周 战国 南北朝
农具
耕作方式 /
社会性质
世界范围内 /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转型变革
封建社会
刀耕火种
锄耕、犁耕
铁犁牛耕
青铜铸造农具
(数量有限)
骨石木等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公元前15-14世纪,_______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欧洲
赫梯人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总结)有关古代耕作工具发展的表格信息。
材料: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丛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农业生产,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直到现在,铁农具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相信,铁农具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仍会起主导的作用,只不过铁农具的形态和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了。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①有利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
②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铁农具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释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明清
风力水车
春秋时期
桔槔
三国时期
翻车(马钧改进)
唐代
筒车
宋代
高转筒车
【思考】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的特点?
①动力上从人力到自然力的转变;②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
杠杆原理
水力
风力
【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2.水利灌溉工具
一、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精耕细作;
③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开发利用新的土地资源。
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说明了什么?
【学习聚焦】
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
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时空史观
思考:【史料阅读】这首唐朝诗赋描写了哪一样工具?有何特点?
描写水转筒车的形制、运转、功用等,指出水转筒车比辘轳和桔槔的进步之处。
历史解释
3.畜牧工具
一、 “利其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汉代陶猪圈
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驯养禽畜条件 圈厩(jiù)、马槽等
◎马鞍
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 ②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陶器
弓箭
马鞍
圈厩
马槽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铁犁牛耕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①南北朝:灌钢法 ②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 ①以耕作工具为主。
②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
③灌溉工具富有特色。
④持续改进,沿革清晰。
演进特征
(小结)农业工具的变化
3
“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地区 时间 纺织工具 用途
中国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以后
西方 古代
思考:阅读课本P21,完成下表。
骨针
中国山顶洞人用它缝制兽皮
陶纺轮
纺线
纺车
纺纱
提花机
织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纺织机
织布
思考:为何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棉花种植大力推广
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史纲上】
纺车
纺纱
二、“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思考】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历史解释
工具
用途
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朝
唐宋时期
思考:阅读教材,请用表格梳理陶瓷业工具的发展历程。
泥条盘筑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制造陶器
制坯
防止污损坯件
防止粘连
2.陶瓷工具
二、“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回忆:回忆史纲上的宋朝五大名窑,以及宋、元朝制瓷工艺的成就。
汝、官、定、哥、钧
元朝烧出了青花瓷、釉里红
宋朝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偃师二里头烧制陶器窑址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材料可得到哪些有关陶器的内容?分析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史料价值?
 从195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学者对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20次科学发掘……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组合,在器类、造型与印纹装饰上皆具有突出的时代风貌。按照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炊器、食器、酒礼器、贮盛器以及祭祀用器等类。在东南部安徽一带,多处遗址均发现有二里头文化类型的陶礼器:南部江汉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陶器更多,还发现了陶范等工具。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
内容:陶器生产技术较高,反映时代特征;陶器功能多样;陶器辐射范围广。
史料价值: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大,可信度较高,可与相关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研究。
史料实证
3.金属冶炼业的进步
冶金方式 冶金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坩锅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水排
冶铁鼓风工具
◎磨平金属的锉刀
◎水排
◎西汉五铢条形铜子范
◎金代冶铁坩埚
二、“利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发展历程表
类别 时期 生产工具
纺织 工具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
制瓷 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朝
唐宋
冶炼 工具 商周
东汉
骨针
陶纺轮
纺纱用的纺车、提花机
纺纱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获取的生产工具
柸车制柸
匣钵,可防止柸体污损
支顶,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土炉、锤、锉、坩埚、范等
水排
1
“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思考:请结合教材,给下列图片反映的农业劳作方式命名。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学习聚焦】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①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
②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1.农业家庭式劳作
原因 代表 影响
集体 劳作 生产工具简陋(石、木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个人力量有限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式劳作 铁犁牛耕逐步推广;统治者的鼓励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赋役征发,社会稳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近代阻碍社会进步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小农经济:亦称自然经济和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三、“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
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稳定。
①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
②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思考: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积极:
局限性: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强调精耕细作。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特点:
②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
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技术突破
背景 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战乱及土地兼并,为适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
特点 ①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②自给自足,经济生产市场化程度低,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
代表 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的庄园中主服劳役
中国魏晋南北朝:坞堡兼有军事功能和庄园经济色彩
2.庄园式劳作
三、“用其器”—劳动方式的发展
◎古罗马庄园
◎西欧封建庄园
◎坞堡(陶器,藏于荆州博物馆)
3.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1)分类:
(2)特点: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
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古代冶铁业作坊
◎古代造纸业作坊
◎吴祺《纺织图册》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唐六典》
①家庭式劳作: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
②作坊式劳作: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思考:中国古代哪些制度与此有关?
元朝:诸色户计,明朝:职业定籍
类别 劳作 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农业
手工业
古代劳作方式发展历程表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家庭式劳作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生产工具简单;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
经营,集
中的大作
坊生产。
民间私人
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
和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
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到近代破产。
思考:归纳中国手工业劳作方式的变化历程及其特点。
知识延伸
家国情怀
总结: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
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5)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
占据统治地位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景德镇瓷器工场
秦代的官府手工业绝大部分专为皇室贵族需要而进行生产。这部分手工业是由中央少府和地方工官管理的。……自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和平准均输与“算缗钱”实行后,私营手工业受到了打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手工业受到统治者重视,一般手工业也多为官府垄断。这些垄断除了工官制度外,还体现在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工匠的控制,将其固定在官府手工业中,为其服务。……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官营手工丝织业自明中期以后,由于管理不善和工匠的逃亡、怠工,生产难以维持。清朝官府手工丝织业的规模远逊于明代,官府丝织业在整个丝织业中的比重相当微小。……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消费,不投放市场;
明清新变化:雇工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考:概括隋唐以前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新变化?
实行专卖制度,为官府垄断;
实行工官制度,加强对工匠的控制。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灌溉工具(陶器、杠杆、翻车、筒车)
畜牧工具
农业家庭式、农业庄园式
劳作方式的发展
纺织工具、制陶瓷工具
冶铁工具
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
本课小结
典例研析
1.(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详解】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
2.(2020·浙江·高考真题)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答案】C
【详解】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始于东汉,故C正确;战国和西汉时期使用皮囊鼓风冶铁,故AB错误;该图出自元代王祯的《农书》,故D不符合题意。
3.(2023秋·甘肃酒泉·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出土于西汉海昏侯墓的青螭纹玉剑由新疆和田白玉打造,造型精美,作为装饰的玉剑璏(剑鼻)两端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仅打造这一部件就运用了切割、钻孔、磨抛、掏膛、高浮雕等多种工艺和技术。由材料可推知,西汉时期( )
A.民营手工作坊技术水平高超 B.丝绸之路贸易以奢侈品为主
C.官营手工业不计较经济效益 D.诸侯王国频繁挑衅天子威仪
【答案】C【详解】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青螭纹玉剑的做工看,其选材严格且加工精益求精,却只作为贵族的配饰和随葬品,这说明其制作并不计较成本和收益,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青螭纹玉剑应为官营手工业制品,并非从其他国家购入,排除AB项;王侯随葬佩剑符合礼制,并不是对天子威仪的挑衅,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安徽A10联盟高三联考)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D.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这促进了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即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政府对生产工具的态度,排除C项;单凭铁农具种类的增多,无法确保小农经济地位的巩固,还需要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等,排除D项。
5.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