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共35张PPT)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共35张PPT)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5 07:3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1.利用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方式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建立的史实,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的影响,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通过了解近代中国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史实,认识19世纪工业文明的扩展,培育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3.通过学习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乡村的改变、时间观念的增强、教育的推广等,认识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工厂制度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影响。
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时间轴
时空史观
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 含义: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
2.进程
珍妮纺纱机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C60S
19C40S
1782
1807
1814
1825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机车
铁路时代
历史解释
政治条件 经济 条件 资本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其他 资源
政策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殖民扩张(不平等贸易、黑奴贸易)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英国有丰富的发展工业的资源
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具趋专门化,工人技术纯熟
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材料:“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温故知新】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思考: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和场所的变化及其原因。
(1)集中生产的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机器大生产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的技术革命,引发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1.机器大生产
唯物史观
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厂制度建立的标志。
1769年水力纺纱机;
1771年水力纺纱厂,阿克莱特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1733
飞梭
1779
骡机
1785
水力织布机
1760S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
时空史观
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1)概念
2.工厂制度
手工工场
手工;雇佣(分散到集中)
(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前)
家庭手工作坊
手工劳动(世代传承)
机器大工厂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特点:
①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厂主监管)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从纺织工厂的生产经营中可以看出工厂生产的哪些特点
结合教材,分析工厂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在工业革命中)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钱乘旦:《英国通史》
历史解释
【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3)作用:
①经济: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
②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
③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消极:剥削工人,摧残人性。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6年
◎工厂的童工
天津永利碱厂
上海福新面粉公司
思考:结合所学和下列图片,完成表格信息。
阶段 人物 主张 代表企业 历史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奕訢、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
张謇、范旭东、
荣宗敬、荣德生
自强求富
实业救国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
天津永利碱厂、
上海福新面粉公司
引进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家国情怀
◎天津永利碱厂
◎汉阳铁厂
◎创建新式学堂
【探究】根据图片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历史解释
0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史料阅读】p27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概念解释: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英国伦敦的城市演变
2.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蒸汽机车
材料: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影响:①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
②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③增加社会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工业革命促进乡村的改变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传统手工业者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他们涌入城市出卖劳动力。
农村产生了一批租用几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美国人惠特尼发明了轧花机,使棉花脱粒效率提高了1000倍
史料实证
◎伦敦伊丽莎白塔(“大本钟”)被誉为“工业革命的产物”
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4.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思考为什么伦敦伊丽莎白塔(“大本钟”)被誉为“工业革命的产物”?
工厂制度和交通工具的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推动标准钟、钟表的出现。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材料: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①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政府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5.工业革命促进了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提升。
自20世纪初(1904)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创办工人夜校。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②中国:
◎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施行的学制,是现代教育建立的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标志
P27【历史纵横】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
20 世纪20 年代,中国机器工业发展迅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运动非常活跃。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兴办平民教育。1921年,毛泽东等来到江西萍乡安源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开学。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后,工人夜校规模扩大,学员有千余人。它对提高广大工人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安源路矿工人夜校
思考:请用恩格斯的话解读【历史纵横】中工人夜校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
唯物史观
6.工业革命促进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兴起。
1918年2月6日,英国王室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全民代表法案》,使得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不过,当时英国女性尚未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英国直到1928年才取消对女性的财产限制,并将年龄门槛也降到21岁,从而真正实现了两性政治权利平等。
7.消极影响:
(1)困境: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工人健康问题
(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职业病);
环境污染严重;
疾病与犯罪等。
◎罗伯特《断掌工业》
◎在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
材料: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思考: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困境,人们怎样解决?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 1848年
(2)解决:
①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结果:
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1.城市化发展
2.交通运输业进步
3.乡村的改变
4.时间观念增强
5.初等教育发展,文化素质提升
6.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兴起。
最好的时代
最坏的时代
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知识拓展】工业革命的影响
政治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②生产关系:工厂制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③促进工业化进程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经济 ①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分化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②政治民主化: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在政府的主导地位。工人运动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
③对外政策: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列强尤其是英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商品输出,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思想 ①时间意识增强,平等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增强,简约意识增强
②促进了科学教有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自由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诞生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现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知识延伸家国情怀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重,完全沦为两半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制度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社会风俗观念近代化 【思考】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背景(生产专业化、工厂出现)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特点(时间、规章、生产、原料)
影响(对世界、对中国)
促进乡村的改变
城市化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出行
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初等教育推广,文化素质提升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本课小结
1.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可知,17世纪,欧洲贵族引领服装潮流,而到了19世界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转变为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潮流,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经济的促进,以及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C项正确;
典例研析
2.(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纺织的棉布比印度低廉劳动力制造的棉布还要便宜,这说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是由于印度的手工劳动的,D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印度并没有开启工业革命进程,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全国·高考真题)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使用,使农业的机械化的逐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
5.(2017·天津·高考真题)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详解】时空是:183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日升日落周期为参照生活,而“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B项正确;
6. (2023·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广东·高考)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评述:赞成该观点。
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手工业主等。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地主。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奖励技术发明。而中国19世纪中后期,仍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鼓励扩大再生产,而是疯狂买房购地。
因此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