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12 玩偶之家(节选)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单元人文主题
丰富的心灵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又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能让我们窥见不同的内心世界。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3.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分析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节奏,体味诗歌意蕴。
4.思考“文化走出去”的话题,学写申论,针对具体问题阐发观点,提出解决办法。
课前·基础认知
在19世纪的北欧挪威,一颗文学的巨星冉冉升起,他照亮了天宇,无论在此前此后,那里的文学星空都不曾如此明亮过。这颗文学的巨星就是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他以25部戏剧作品,演绎了文坛的不朽传奇。他的《玩偶之家》不仅有优秀的戏剧张力和强大的叙述艺术,亦有深刻的内涵。欣赏这部剧作,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其艺术魅力。
作者名片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他是挪威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著有诗剧《培尔·金特》,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象征剧《野鸭》《当我们死人醒来时》等。
背景链接
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在易卜生的笔下,欧洲资产阶级的形象比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显得更加腐烂、丑恶,也更加令人憎恨。他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剖析社会弊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根据真实案例写成的。女主人公原型劳拉·皮德生的经历与娜拉非常相似,她对丈夫基勒感情深厚,为了给丈夫治病,偷偷借债,到期还不上,伪造保人签字。事情暴露后,基勒暴跳如雷,责怪劳拉败坏了他的名誉,毁灭了他的前途。劳拉看到丈夫如此绝情,大出意外,精神受到打击,得了精神病,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基勒提出离婚,幸福家庭从此宣告完结。
文学常识
社会问题剧
欧洲19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戏剧,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作品大多批判地揭露现实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现象,提出令人思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并试图凭借个人叛逆精神和道德完善来寻找出路。问题剧由于反映社会矛盾的深刻和强烈,曾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是问题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知识梳理
1.精记字音
2.词语积累
(1)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2)花言巧语: 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3)装腔作势: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4)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5)颠扑不破: 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
3.词义辨析
(1)化装·化妆
辨析:“化装”,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改变装束、容貌,假扮。“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例句:①近日,一名善于 化装 行窃的男子被民警抓获,目前该男子已被刑事拘留。
②恰当的 化妆 技巧可以修饰人的五官,改变人的形象气质。
(2)委屈·委曲
辨析:“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使人受到委屈。“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勉强服从。
例句:①对每一个人来说,在职场中受到 委屈 、遇到困难、经受挫折等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是在所难免的。
②即使在目前的经济衰退时期,有些求职者还是不愿 委曲 求全。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在法律、道德、爱情、婚姻等方面的虚伪和不合理,提出了妇女从男人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问题。
结构梳理
娜拉与海尔茂决裂
觉醒的玩偶
精读课文 细揣摩
任务一 追求独立——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玩偶之家》成功地塑造了娜拉的形象,娜拉也从愿意做一个男人的玩偶,到意识到自己要独立,到离开这个家不再依附于男人,这是娜拉整个思想意识崛起的过程。阅读课文,试分析这一过程。
1.请结合课文概括娜拉对丈夫海尔茂的情感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信任、依赖——失望、憎恶——决裂、反抗。开始时,娜拉没有意识到海尔茂的自私、冷酷、虚伪,被海尔茂的甜言蜜语蒙蔽,于是对海尔茂产生信任、依赖的情感。后来,海尔茂发现娜拉私自借钱并威胁到他的地位、名誉时,便一反此前对娜拉的温柔宠溺,转而变得穷凶极恶,羞辱、责骂娜拉。娜拉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嘴脸,对海尔茂极度失望、憎恶。最后,娜拉和海尔茂彻底决裂,以“离家出走”表达了自己反抗的决心。
2.娜拉出走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表现,请结合课文分析娜拉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①无私奉献。在丈夫病重的时候借钱给他治病,仿冒父亲签名,害怕连累丈夫,决定自己独揽责任。②真诚善良。她对生病的阮克大夫抱有真正的同情心。③坚强不屈。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她没有丝毫软弱的表现。④单纯天真。娜拉曾经沉浸在幸福的假象中,几乎已经习惯并认可家庭要以丈夫为权威。曾经认为自己在丈夫眼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⑤具有反抗精神。现
实生活教育了娜拉,使她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她同海尔茂决裂的行动是她用民主思想进行反抗的必然结果。
3.请分析海尔茂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①自私虚伪。海尔茂表面上很爱自己的妻子,其实只把妻子当作玩偶,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骂娜拉“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并要剥夺她对孩子的教育权利,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声誉他不顾妻子的死活。而危机过后他的话锋一转:“你放心,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②冷酷无情。阮克大夫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特意深夜赶来与海尔茂夫妇诀别。面对此情此景,海尔茂没有丝毫悲痛和怜悯。
任务二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
——理解戏剧冲突,分析文本主旨
任务导引
戏剧冲突在戏剧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的冲突有时独自展开,有时又相互交错,共同创造出作品的戏剧性。阅读课文,梳理其中的冲突。
1.《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的冲突,两人的矛盾和冲突是多方面的,是剧中的主要矛盾,请具体分析两人矛盾冲突的实质。
参考答案:两人的矛盾冲突围绕如何对待多年前的一张借据展开。娜拉为了给丈夫治病,瞒着丈夫,仿冒父亲签名借钱,债主柯洛克斯泰利用她的借据上的假签字,对她进行威胁。她仍然不把事情告诉丈夫,自己坚定地准备承担一切责任,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甚至决定自杀。她原以为,丈夫在关键的时候会挺身而出,替自己承担责任。谁知道海尔茂得知真相后,
骂她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还扬言要剥夺她教育子女的权利。危机解除后,他又转变态度,表示要永远爱她和保护她。危机前后丈夫的表现使娜拉彻底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她终于认识到自己可悲的社会地位:结婚前是属于父亲的“玩偶女儿”,结婚后是属于丈夫的“玩偶老婆”。他们之间的冲突,是男女平等意识与男权意识的冲突,是个性解放思想与资产阶级法律、道德的冲突。
2.当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出现以后,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①海尔茂以为一切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却一声不吭。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
②娜拉换上日常着装并和海尔茂进行了严肃的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也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
③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你还是我的老婆”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
3.《玩偶之家》(节选)中还存在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人物的情感与外在的自然环境不协调不融合,戏剧冲突由此而来。在此剧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圣诞节前后。天气寒冷,寒风呼啸,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悲凉的气氛。娜拉也是带着“奇迹中的奇迹”会发生的期盼走出了家门,开启了新的生活。她对未来的期盼与此时外界的寒冷是极不融洽的,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4.《玩偶之家》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娜拉对于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的男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
任务三 事件与突转——赏析戏剧手法
任务导引
《玩偶之家》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技巧,将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结合在一起,也拉近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赏读课文,赏析作者运用的手法。
1.简要分析《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②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③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转变,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2.剧本是如何把“讨论”带进戏剧的
参考答案:剧情的发展过程,就是讨论展开的过程。剧中的夫妻关系对不对 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 海尔茂维护公认的道德和法律对不对 诸多问题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促进人们的思考,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3.“突转”是指剧情突然急剧变化,往往在顺、逆之间发生巨大转变。这种大起大落,能对观众产生强烈刺激,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因而最富于戏剧性。节选部分的情节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参考答案:柯洛克斯泰的信促使海尔茂态度及言行的突转。海尔茂看到了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由原来的甜言蜜语突转为勃然大怒,对娜拉破口大骂;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又使得海尔茂的态度再次突转,由勃然大怒转变为“饶恕”娜拉。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正是由海尔茂的两次“突转”引发的更大的“突转”,推动剧情走向高潮。
4.《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萧伯纳的评论是:“在她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答案:娜拉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等问题,她跟海尔茂的见解完全不同,她意识到她面前摆着一个“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的严重问题。觉醒了的娜拉要争取做一个独立、平等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她终于和海尔茂决裂,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
随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D项,“捺”应读“nà”。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易卜生创作的这类社会问题剧,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
B.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
C.易卜生的名字最早以中文的形式出现,是在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里。这是两篇用文言文写作的文章。
D.虽然柯洛克斯泰最后把借据还给了娜拉,但是娜拉已经看清楚了海尔茂的真面目,决定离开这个让自己成为玩偶的“家”。
答案:A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我国”前加上“对”。
3.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 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
A.你父亲的坏德行,你全都沾上了——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
B.家里的事,用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
C.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D.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答案:D
解析:例句与D项,都表示语意的转换。A项,表示补充说明;B项,表示意思的递进;C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4.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
有“新易卜生”之称的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是当代欧美剧坛最负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其作品迄今被译成40多种文字,并多次获得各类国际艺术大奖。
参考答案: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是当代欧美剧坛最负盛名的在世剧作家。他有“新易卜生”之称。他的作品被搬演最多。
解析:先找到句子主干“约恩·福瑟是在世剧作家”,将其独立出来,把剩下的部分再分别独立出来。
课外 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妙用伏笔,结构严谨
《玩偶之家》结构严密完整,成功运用了“追溯法”,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伏笔,是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篇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在戏剧创作中又称“伏线”。
使用伏笔四注意:
(1)伏笔不能离开主题。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故事的中心就是主题,所有的元素必须为主题所服务,如果伏笔和主题无关,那伏笔不仅不能获得效果,反而可能削弱故事的力量。
(2)不要频繁使用伏笔。过多不同的伏笔,反而会让读者搞不清楚状况,失去伏笔的意义,除非是有连贯性的伏笔。
(3)要做到有伏必应。作文时,前头埋伏了几个伏笔,到最后就一定要互相呼应几个伏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是败笔。
(4)伏笔要有照应,但前后不宜紧贴。伏笔与照应距离太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刻意,读起来枯燥无趣,少了让读者恍然大悟的机巧。
[写作训练]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一个真实的情节,运用伏笔手法写一个记叙文片段。
答案示例:我卧室里的台灯坏了,我不得不窝在客厅的茶几旁看书做作业。
一天,父亲兴冲冲地跑回家,从包里拿出一些电线、电闸、灯泡之类的东西,像拿到宝贝似的轻轻地放进一个盒子里。我好纳闷:父亲又不是搞科研的,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要知道,他对家电可是一窍不通啊!我观察了几天,父亲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摆弄这些东西。他时而紧张,时而微笑,时而又激动得满脸通红。我猜他可能是在安装小电机偷电。父母下岗后,家里经济困难,我不敢开口要买台灯,父亲也想出了节约的方法。
几个通宵的工作之后,一台简陋的台灯安装起来了,父亲还郑重地把它摆放在我的书桌上。重重迷雾散去,浓浓父爱袭来……
素材积累
尊严与自主
◆娜拉起初是无忧无虑、单纯任性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借据”事件,娜拉认清了丈夫虚伪、自私的真面目,渐渐觉醒,开始反抗,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生活的自由,最后毅然决然离家出走。
◆对于个人来说,尊重与平等是个人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互联网与大数据构建的社会,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几分浮躁。人际交往被物质利益裹挟,一切以有无好处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何以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答曰:尊重与平等。
无论是对普通人还是名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人性、尊重人格,这是鲁迅的一贯作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将人划分尊卑等级,显示不同的态度;以一种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价值,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适度的交心,给予适宜的关切。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些,那么彼此之间就会平等。
适用话题:“尊重与平等”“尊重人格”“追求独立”等。(共72张PPT)
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诗歌像音乐,旋律优美;诗歌像油画,韵味十足;诗歌像月色,唯美浪漫;诗歌像朝阳,和煦温暖。《迷娘》(之一)抒发了迷娘思念家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自己之歌》(节选)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兼收并蓄,营造出涵盖人类、自然和神性的不朽“自我”。《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让我们感受到个体价值的重要性。
课前·基础认知
迷娘(之一)
致大海
作者名片
德国文学家——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历史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一生勤勉写作,其作品数量达到惊人的地步,《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达40册,他逝世后的补充本《歌德遗著》达20册。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他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在诗歌、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对俄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背景链接
1.《迷娘》(之一)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从小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被威廉·迈斯特解救。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不久后她就去
世了,《迷娘》(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2.《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写于1824年。普希金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所以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常识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指那些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对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的作品。它将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节奏分明,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声韵铿锵,具有鼓动性。
政治抒情诗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融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
知识梳理
1.精记字音
2.词语积累
(1)忧郁: 忧伤愁闷。
(2)沉郁: 低沉郁闷。
(3)阴郁: (天气)阴晦沉闷;(气氛)不活跃;忧郁,不开朗。
(4)喋喋: 言语烦琐;说话没完没了。
(5)喜怒无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
3.词义辨析
(1)徘徊·徜徉
辨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例句:①近日,法国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出现了一只黑豹,它在一栋房屋屋顶 徘徊 了近1个小时。
②莫负春日好时光,收好这份赏花攻略,走出家门, 徜徉 花海,感受繁花似锦好时光。
(2)寂静·幽静
辨析:两者都有“没有声音,很安静”的意思,但“幽静”还包含环境好的意思。
例句:①那里 寂静 无声,有着无尽的旷野与深沉的黑暗,却又星河灿烂,吸引着那些追星星的人。
②这是一座 幽静 的江南古镇,这里古建筑连片成群,别有一番风味。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作者名片 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体诗的发展很有影响。著有《给一个遭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洲在歌唱》等诗歌,代表作品有诗集《草叶集》。
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著有诗集十余卷,作品曾被翻译为三十多国文字,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晚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传统,善于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塑造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展现出“现实的神秘”,同时具有内在的音乐性。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背景链接
1.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
是他的“我自己”便与国家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惠特曼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惠特曼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抨击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
2.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心理医生,另一部分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文学常识
自由诗
诗体的一种,不讲究格律,诗的段数、行数及每句的字数也无固定规格。以语言的自然节奏为基础,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即使押韵,用韵也极自由。以句法多变、表现灵活见长。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是其中的代表。中国自“五四”以来,不少新诗创作都受到自由诗体的影响,如郭沫若的《女神》等。
象征主义
亦称“象征派”。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波及各个艺术门类。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含义,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诗的任务就是沟通两个世界,而象征则是沟通它们的桥梁。象征主义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虽然增强了表现力,但过于玄奥莫测、晦
涩难解,又使它几乎成为神秘的谜语。以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法国莫罗为代表。
知识梳理
1.精记字音
2.词语积累
(1)徒然: 白白地;不起作用。仅仅;只是。
(2)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3)千千万万: 形容为数极多。
3.词义辨析
(1)翱翔·飞翔
辨析:“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飞翔”,盘旋地飞,泛指飞。“翱翔”可用于描写有志气的人,“飞翔”一般用于动物。
例句:①将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付出无尽汗水,而从报名参选的那一刻,你就离 翱翔 天际的理想更进一步。
②晚霞里 飞翔 ,冰面上起舞,鹤城小伙用短视频记录丹顶鹤的日常,并与大家分享。
(2)汲取·吸取
辨析:“汲取”和“吸取”的差别首先体现在风格和使用场合上,“汲取”比较文雅庄重,通常出现在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而“吸取”更为常见,除了书面语之外,在大众口语中也广泛使用。在搭配对象上,“汲取”往往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如“汲取经验”“汲取教训”“汲取智慧”等;而“吸取”既可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也可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搭配。
例句:①一个党员一面旗帜,青年党员要以见贤思齐的眼光,从英雄榜样身上 汲取 蓬勃向上的力量。
②树木从泥土中 吸取 营养,良好的土壤状态有助于树木的成活。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整体感知
《迷娘》(之一)描绘了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传统的意大利建筑艺术,写出了意大利山川的险峻之美,抒发了迷娘思念家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在迷娘对故园的无限眷恋之情中,其实也寄托着诗人对南国的一片憧憬和向往。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自己之歌》(节选)中惠特曼歌唱了自然万物的神性,在诗人看来,宇宙的每个物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诗人认为,“自我”无所不在,无所不见,万物浑然一体。作为个体的“自我”,必须由内而外、由近而远地无限扩张。诗歌突出了宏大的“自我”。
《树和天空》生动地写出了树与天空的神秘关系,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树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和主动性。
结构梳理
高山风光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
诗人拜伦
自然万物
自由民主
生命主体
精读课文 细揣摩
任务一 一草一木皆含情——分析诗歌意象
任务导引
意象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它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学习诗歌,要注意分析其意象。
1.《迷娘》(之一)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完成下面的表格。
章 节 意 象 情 感
第1节 ① ②
第2节 ③ ④
柠檬花、金黄的橙子、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耸的月桂
祖国之恋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明亮的居室、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
思乡之情
章 节 意 象 情 感
第3节 ⑤ ⑥
云气弥漫的山路、蛟龙出没的幽穴、迷雾中觅路前进的驴儿、悬崖前倾泻奔腾的飞瀑
追求光明、
自由和幸福
2.《迷娘》(之一)借助各种意象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迈斯特,为什么诗中会有“爱人”“恩人”“父亲”三个不同的称呼
参考答案: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这三个被称呼者,事实上,这三个被倾诉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让迈斯特爱上她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
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强化和升华,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3.《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选取“大海”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
参考答案:大海这一意象的本质特点是自由奔放、反复无常、任性骄纵、无法控制、不愿屈服;而且大海本身也是壮美的,如与蓝天一色的波涛,震天撼地的轰响等;拿破仑与拜伦在诗中以各自的经历增强了大海这一意象的历史感。不仅如此,当诗人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因不能投入大海的怀抱而惆怅时,大海则被视为诗人的知己,听其倾诉心曲。可见诗人将大海的形、影、声、光组成了自由的颂歌,挖其深意,使大海这一意象获得了丰富的内涵。
4.《自己之歌》(节选)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
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5.《树和天空》一诗中,“树”“天空”“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参考答案:①“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象征。
②“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③“我们”在诗中象征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任务二 匠心织华锦——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任务导引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诗人自我内心深沉复杂的情感,但情感的抒发也需要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认真研读这四首诗,体会各自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1.《迷娘》(之一)第一节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迷娘浓烈的乡愁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优美恬淡的意大利风景与迷娘炽热浓郁的情感相得益彰。②设问与反复。“你可知道那地方”既是询问又是追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渴望回乡的急迫之情。
2.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致大海》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 诗中例句 表达作用
反复 ① ②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两个“久久地”把诗人对自由的执着的、全身心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修辞手法 诗中例句 表达作用
排比 ③ ④
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排比可以使气势更加充沛,把诗人此时那种坚定不移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3.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塑造了“自己”的形象,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己”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诗的第一节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突出“自己”的形象。诗人选取了草叶等渺小的事物来类比“自己”,又以“草叶”等小事物与“星星”等大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自己”虽小却与大的事物同样完美。
②第二节通过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形象。这一节中说“我”与片麻石、煤等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为鲜明。
③第三节以“自己”面对的各种逆境反衬“自己”的形象,写“自己”在逆境面前不会退缩,从而突出“自己”的精神与尊严。
4.《树和天空》整体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棵树当作一个雨中疾走的人一样来描写。树虽然每天和我们在一起,但它完全有另外的梦想,这棵树似乎要急于离开这灰色的场景。在诗人的视野里,一切都改变了,树匆匆走动,人们停立在树走开的位置上(那也是诗人的位置)。而树又像黑鹂那样从雨中汲取生命。这在雨水中匆匆行走的形象,突然给世界带来了一种新的秩序,事物之间联系的神秘性显示出来。在这里,诗人隐喻了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的呆板和他们精神世界的困顿。
联读课文 看异同
任务导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本课的四首外国诗歌,各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对我们深化诗歌审美多样性认识、增进文化多样性理解很有帮助。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它们的异同,从中体会不同的魅力。
1.《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中,都用到了第一人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参考答案:《致大海》一诗中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而《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我”,既是诗人自己,又是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自己”是一个综合形象。“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在诗人的眼中,“我”与万物浑然一体,与
宇宙、大地融为一体。“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我”涵纳宇宙万物并感悟宇宙中浸润一切的生命。“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进入了超然状态的那个“自我”无所不在,无所不见,君临宇宙万物,实际上正是宇宙的化身。
2.从诗歌形式结构上看,《迷娘》(之一)和《自己之歌》(节选)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迷娘》(之一)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首诗的三节最后三句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并表达了前往的急迫心情,从而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自己之歌》(节选)句子的排列长短交替,非常疏散;另外,诗人使用的语言也平白如话,这种“自由”使得诗歌的展开,也“顺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虽然形式的自由,带来了散文化的风格,但散文化的诗歌并不等同于散文,这首诗中就暗藏着节奏。这种节奏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诗人对特定句式的使用,比如节选部分中“是徒然的”一再重复,使得自然之中包含了节奏。
随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蒙”应读“mēnɡ”;C项,“龋”应读“qǔ”;D项,“蔓”应读“w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解析:D项,“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句中应该用“形而上”,意思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
3.下列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B.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C.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D.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答案:D
解析:D项的正确停顿应该是: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迷娘》(之一)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 ① 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思乡之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② 在世界优秀的古典诗歌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它的成就虽然不限于情境交辉, ③ 它这方面的成就最值得人们借鉴, ④ 诗歌中情与境分离的现象太普遍了。
人们习惯于讲情景交融,却 ⑤ 了景是境的一种形态,离境而写景,是不会有真正的情景交融的。 ⑥ 笔者以《情境交辉》为题写下这篇文章,以示提倡。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淡雅 虽然 但是 / 忽视 因此
B 淡泊 然而 / 因为 忽略 /
C 淡雅 即使 但是 因为 忽略 因此
D 淡青 即使 而 由于 忽视 所以
答案:C
解析: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淡泊:恬淡;不追求,不热衷。淡青:浅蓝而微绿的颜色。第①处用来形容“水墨画”,应选“淡雅”。第②处应选填“即使”,和后面的“也”照应,表示假设的让步。第③处前后的语意构成转折关系,且前面有“虽然”,所以应选“但是”。第④处前后的语意构成因果关系,所以应选填“因为”。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没有注意到,疏忽。根据语境,第⑤处应选“忽略”。第⑥处选填“因此”“所以”都可以。
5.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在歌德遗留下的一部分手稿中,人们发现了这本记载着这位一生爱自然、爱真理的漂泊者,靠着自学和个人奋斗而成为一代思想巨子的传奇式人物那些“充满于每日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的、并不十分厚的集子《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参考答案:歌德是位一生爱自然、爱真理的漂泊者。他靠着自学和个人奋斗而成为一代思想巨子。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在他遗留下的一部分手稿中,人们发现了这本记载着他那些“充满于每日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这本集子并不十分厚。
解析:首先找出句子主干“人们发现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然后将其余修饰内容也单独成句即可,注意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答案。
课外 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迷娘》(之一)采用了反复的手法,“你知道吗”“你可知道”反复咏唱,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每节的结尾部分都采用了“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即“爱人”“恩人”“父亲”称呼的变化,使诗歌具有一咏三叹的旋律美感,强调了迷娘对祖国怀念的热烈与急切之情。
[写作训练]
请运用反复的手法,以“语文”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舞台。语文的范畴就是生活的范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来自生活的累积,生活永远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爱生活,我们的语文能力才不至于贫乏、低下;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素材积累
思念家乡 难忘故土
◆迷娘本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她出生于意大利,被拐卖到德国,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迷娘》(之一)唱出了迷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柠檬花、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迷娘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1949年,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钱学森在美国遭到严密监视。
但是,钱学森没有屈服,回国的决心更坚定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五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适用话题:“爱国”“思乡”“故土之思”等。(共29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指 点 迷 津
典 范 作 品
实 战 演 练
观察社会现象,学写申论
“申论”简言之“申而论之”,从字面上理解,“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
指 点 迷 津
一、立意正确,观点明确
立意,也就是确立观点。所谓正确,指的是文章主题词寻找正确,文章基本观点符合社会主流和题干要求,符合材料的整体思想倾向。要认真阅读思考给定的背景材料,把握材料中的观点。可以用抓中心句和关键句的方法,也可以抓住材料当中重要人物的言论和观点。
在申论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叫作材料的主题词。所谓明确,就是让主题词清晰地出现在文章的标题、首段的开头或者结尾、每一个分论点的分论点句与结尾中。比如《文化是一种力量》: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文化交流能让世界了解古老的中国和中国文化。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体现着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尊重彼此的差异、求同存异,“信”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向世界全面客观地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能够起到增进相互了解的积极作用。
其次,文化的交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取其精华,取长补短。通过国家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对中国来说,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域外优秀文明,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再次,在当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也能起到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的作用。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文化交流能够化解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国际对抗和冲突。当前,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仍存疑虑、误解和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够起到消除疑虑、误解和偏见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文化的“软力量”,增强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观念的认同。
作者以“文化交流的意义”为主题词,从“能让世界了解古老的中国和中国文化”“能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取其精华,取长补短”和“能起到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的作用”三个角度来立意,把这三个分论点放在段落的开头,非常清晰,便于读者把握。
二、布局合理,结构清晰
一般来讲,申论必须包括三个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和结论(解决问题)。引论是文章的开头,是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的部分;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部分;结论是文章的结尾,呼应论点,得出结论,并上升到政策和理论的高度。
从具体的段落、层次安排上说,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就是“五段论”:引、申、议、策、合。
引:开头第1段,引用给定资料中的典型材料或有关理论材料,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申:在第1段的结尾,或者独立成段,用一句话申明自己的论点。
议: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策:针对每一条原因分析,提出对策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论证。每条对策最好单独成一段。
合:文章的结尾呼应论点,得出结论,并上升到政策和理论的高度。
三、多维展开,深度分析
要围绕“问题、原因、影响(后果、意义)、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展开分论点一定要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具体用哪个结合材料,要根据行文特点灵活运用。论证方式要多样化,如举例论证(论证危害、意义、对策)、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只有……才……,如果……就……)、因果论证(通过分析原因来论证它的结果及危害性)。比如《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多样化》中间三段:
文化自信基于多元的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这三种文化形态既有继承性,又各有独特内涵和功能。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征作用的高度认可。这三种文化形态共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本身就带有多样化的特点。
文化自信基于博大的文化胸怀。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理、文化态度,也是一种文化胸怀、文化境界。文化自信赋予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从容姿态,让我们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努力使其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形成新的文化样态。同时,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多元文化并存,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碰撞、交流与对话。文化自信孕育的博大文化胸怀,催生了文化的多样化。
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文化建设只能在现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同时,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要传承下去都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使文化主体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从中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资源。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创造灵感,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创新创造,让我们在传承既有文化形态的同时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从而丰富文化的多样化。
这里从“基于多元的文化底蕴”“基于博大的文化胸怀”两个方面谈文化自信的原因,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谈文化自信的意义,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和因果论证,分析很有深度和力度。
典 范 作 品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 凌
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放眼神州大地,人
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的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这些年来,从有关文化遗产的诸多节目热播,到《故宫日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热销,这类文化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值得高兴的是,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将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点评:本文针对各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纷纷推出线上活动的现象,提出了“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的观点。第2段通过举例,证明“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文章主体部分从“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和“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的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两个角度展开。文章提出了“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的解决方法,很有现实针对性。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很有说服力。
实 战 演 练
以“文化的多元”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 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题目自拟。
答案:略(共38张PPT)
群 文 阅 读
阅 读 导 引
阅 读 篇 目
阅 读 导 引
觉醒的力量
人生在世,必须作出选择和决定,当然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无论遇到何种境况,人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觉醒是人人可以开发和拥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若没有内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发生暂时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但唯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文学创作更多地关注自我觉醒意识,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迪。
阅 读 篇 目
娜拉走后怎样(节选)
鲁 迅
走了以后怎样 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 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
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 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 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 ”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所以在家里说要参政权,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匀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
(选自《坟》,有改动)
人生的三个觉醒(节选)
周国平
人的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并且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是一个自我。第三,和宇宙万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还是一个灵魂。这三者概括了你之为你的本质。因此,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一、生命的觉醒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也终归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容易被我们忘记。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为获取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而奋斗,久而久之,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尽了全部精力。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是后来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会堆积物。既然在社会上生活,有这些堆积物就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但我们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觉醒,就是要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记你是一个生命,对你的生命保持一种敏感,经常去倾听它的声音,时时去满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规定,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等,也包括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平凡而永恒,但它们的满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带给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单纯的快乐。你诚然可以去追求其他种种复杂的快乐,可是,倘若这种追求损害了这些单纯的快乐,其价值便是可疑的。
二、自我的觉醒
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首先,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其次,这个自我是不可重复的,你只有一个人生。因此,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是你的根本责任。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负起这个根本责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支配,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很少作为自己活着。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因为懒惰,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独特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因为怯懦,随大流是最安全的,独特却会遭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妒恨和失败的风险。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个人生,如果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你,——那么,你还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吗
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 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在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有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二是在事业的选择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人生中有真信念,事业上有真兴趣,这二者证明了你有一个真自我。
三、灵魂的觉醒
世间一切生命中,唯有人有自我意识,能够知道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个“我”。但是,无论你多么看重这个“我”,它终有一死,在人世间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暂的。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此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 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之中了,我们即使从逻辑上也可推断要找到这种意义,唯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种意义上的大我相沟通。那么,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
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它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汉语中“灵魂”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灵”和“魂”。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个“魂”。据说,“魂”是从“灵”来的。可是,在进入肉体之后,“魂”忘记了自己的来源,因此必须和“灵”重建联系,这就是信仰。通过信仰,“灵”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灵魂”。
哲学不讲灵魂,讲智慧。汉语中“智慧”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智”和“慧”。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认识能力,就是“智”,因此能够把自己认作“我”,与作为“物”(包括他人)的周围世界区别开来。但是,“智”的运用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就是超越物我的区别,用庄子的话说是“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与宇宙生命本体合一的境界,就是“慧”。“智”上升到“慧”,人才真正有了“智慧”。
在我看来,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
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况下,精神性自我不觉醒,人第一会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会受这个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无边。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正是信仰和智慧给你的。
(选自《觉醒的力量 周国平散文》,有改动)
啊,大地
[马里]西索科
啊,大地
我将他们——我兄弟的遗体
安放在你温柔的胸脯上
在那瀑布冲刷崖脚的地方
请保护他们
啊,大地
在你的黏土层中保护
我兄弟的遗骨
我将在夜晚
经常去那里悼念
在梦幻的考拉斯琴①上
我的心奏起急速的和弦
而有朝一日,自由的风
在我身后吹拂
在你的群山、沙丘
你的河流、平原吹拂
啊,大地
让自由的风
轻轻摇晃着
我的兄弟——
肉体受到摧残的英雄
他们死去了
而自由得以永生
(选自《外国诗歌鉴赏辞典》,有改动)
注①考拉斯琴:西非流行的民间乐器,有21根弦。
“认识自我”
[黎巴嫩]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 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历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选自《纪伯伦全集》,有删改)
阅读思考:本部分呈现的四篇作品有诗歌,也有杂文,但在内容主旨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请阅读这些作品,分析你的阅读感受。
思考提示:群文阅读围绕“觉醒的力量”选文,《娜拉走后怎样》(节选)一文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社会问题,谈妇女如何正确解放自身的问题;《人生的三个觉醒》(节选)一文从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三个方面阐述了“觉醒”对人的重要性;《啊,大地》歌颂了为守卫领土、争取自由而牺牲的“我的兄弟”,包含对自由的追求;《“认识自我”》则揭示了赛艾姆“自我认识”的过程。综合分析可知,这些篇目都与“自由”“个性”等有关,因此可围绕这一角度谈自己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