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14:2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皇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
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
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
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
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
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
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
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
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
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
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
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
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
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
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
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
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
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
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
“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
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
1/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