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4 19: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单选题
1.自古以来,状元最受人羡慕和尊敬,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人“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此人是( )
A.张謇 B.詹天佑
C.荣宗敬 D.荣德生
2.“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3.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部分,其中
1860—1895年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
B.封建制度的阻碍
C.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
D.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下表中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6.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中共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7.对联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我们可以从对联的内容去了解相关的事件及作者的情感,有这样一首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请问此对联写的是( )
A.浙江起义 B.安徽起义 C.惠州起义 D.黄花岗起义
8.“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通过这一歌谣,可以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爱国运动
B.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C.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9.为禁鸦片,他上书道光帝:“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后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斤鸦片。“他”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宝贵 D.邓世昌
10.有学者指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即使没有这些事件,战争也无法避免。该学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英国(  )
A.为了打开鸦片的销售市场
B.工业革命后军事力量的强大
C.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D.为了割占中国领土,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11. 当中华文化进入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成为文学的主要特点的时候,鲁迅代表作有( )
A.《狂人日记》 B.《骆驼样子》
C.《子夜》 D.《雷雨》
12.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外文出版社
C.上海古籍出版社 D.新华书店
13.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 世纪初的艰难发展历程,从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经济强国之梦的诞生与毁灭。由此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①“一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①④ D.①②③④
14.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哪三座大山的压迫( )
①帝国主义 ②清政府 ③北洋军阀 ④封建主义 ⑤官僚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15. 某市文化单位要举办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孙中山与同盟会的合影
C.咸丰帝在批阅奏章 D.邓世昌在军舰上的留影
16.1902年6月,《大公报》曾经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士,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女性观逐渐被人们接受
C.时人都认识到应废除缠足实行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D.该报刊的发行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17.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促成这种增长的因素是( )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戊戌变法中成立农工商总局
C.政府的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18.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方便人们出行B.促进商品的流通C.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19.假如你生活在中华民国时期,你可以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喝洋酒,抽洋烟②多数男子无辫子③见面握手④女子普遍编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903年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出版,之后又编印了高小、中学教科书,风行全国。这些举动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开启了中国学生“教科书时代”。这些教材的出版方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商务印书馆 D.《申报》编辑部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纵坐标表示时间。
请回答:
(1)19世纪末,江苏南通出现了一位状元实业家,请举出他创办的一个企业。
(2)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大发展,请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3)造成1937—1949年民族工业持续下滑的原因有哪些?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结合上述分析,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2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李鸿章有此反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这一政治主张付诸实施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果如何?
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 是指什么? 为宣传“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之前 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 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材料二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休,殊为共和政体之地。
——孙中山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中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 创办地点在哪里? 图二是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这些大众传媒的发展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5ACBCC 6-10CDAAC 11-15AADBC 16-20CCCAC
21、(1)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
(2)国内: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实业团体的纷纷出现。
国际: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欧洲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3)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国民党发动内战,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22.(1)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
(3)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要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3.(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原因: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人。
(2)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 先生”“ 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3)创办于187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4)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9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