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5 10:49:1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谙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战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张命题范固: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
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这可用
于说明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区域
B.中华文明成果领先于世界
C.先秦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D.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
2.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
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
表明先秦时期
A.王位世袭制度雅以推行
B.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3.有学者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
畿之内的人对此认同,而在王畿之外,却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商朝政权统治的动摇
B.内外服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C.各方国之间缺乏交流
D.华夷之辨理念已深入人心
4.有学者在评价商周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所维护的血缘关系像血管一样顺着国家肌体延伸到周
王室统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与代表政治的君统”合而为一,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家国
一体”的格局,还进一步强化了影响后世的父权家长制。下列对该制度描述最恰当的是
A.邦内甸服,邦外侯服
B.嫡庶有别,毋易庶子
C.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D.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春秋时期,中原贵族与周边民族通婚之事时常发生,诸侯如晋献公先后娶四位戎女为妻,赵简
子将其女嫁给代国国君,士大夫阶层如赵衰在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娶赤狄女为妻,鲁国公孙敖
曾先后两次与莒国联姻。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夷之辩理念已被抛弃
B.夷狄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深化
C,传统宗法秩序逐渐崩遗
D.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第1页(共6页)】
24015A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区域,故A项正
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故排除。
2.C材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及嫡长子继承制均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王位世袭制,故C项正确,排
除A项。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故排除B、D两项。
3.B材料反映了商王无法直接控制管理各方国,以致王畿之外的人民对商王朝政权缺乏认可度,这正是内外
服制度缺陷的体现,故B项正确。王畿之外的人民对商王朝政权缺乏认可度,并不能直接说明商王朝统治出
现动摇,排除A项;商人和各方国之间存在战争及贸易往来,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商王朝对地方的统治,与
华夷之辩无关,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维护的血缘关系”“与代表政治的‘君统’合而为一”“强化了父权家长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该制度为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内容之一,故B项正确。A项是内外服制,C项是君主专制,D项是
分封制,均排除。
5.D根据材料可知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初期,中原诸侯与周边民族通婚现象增多,虽然多出于政治上的联
姻,但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故D项正确。当时华夷之辩仍是社会
主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有利于增强夷狄与华夏血缘联系,但华夏血缘并非夷狄认
同华夏的唯一依据,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
6.A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用礼乐制度巩固统治,每一个等级都有不同的礼乐要求,“天子用九鼎
八簋”,但是到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乙的墓里却完全采用周天子的礼乐规格,这说明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
了挑战,故A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7.C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天道)有利于万物而从不损害万物;(圣人)做一切
该做的事情而不与民争名夺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故C项
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8.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天下是不变的,但因为统治者的不同而出现治乱的不同,普通人
也一样,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反映出墨子反对天命观,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
C项正确。材料与宗教神学理念、节用尚贤观念无关,排除A、B两项;D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
9.D根据诏书内容“廿六年,皇帝尽并兼…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确立了皇帝制
度,并统一了度量衡,这有利于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政府行政效率得
到提高”和“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0.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调动以参与国家的建设,这一举措的实现
源于秦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根源,故排
除;C、D两项并非其根本原因,故排除。
1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朝实行严刑峻法,而商鞅变法推行连坐法等严酷
的法律,这也为后来素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故C项正确。
12.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汉高祖时期到宣帝及以后,诸侯国“相”的职责逐渐由辅助诸侯王到为朝廷履职,
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央对诸侯王的控制,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故A项正确。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体现
的是对诸侯王兵权的削弱,并非收归中央,排除B项;“汉法”是汉朝法律,非汉文化,排除C项;当时的中央
集权并没有完善,排除D项。
13.D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官员在政局中所占的比例由汉初的2.7%上升到后期的30%以上,占比不断升高,其
原因是两汉“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这也是儒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吏
的选拔和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排除A、B两项;儒者占比的提升无法说明官员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排除C项。
14.A根据材料可知,第五伦反对给外戚安排官职,李固主张内臣(宦官)不可以为吏、察孝廉,这些主张都意在
限制外戚和宦官的权力,故选A项。材料与官员队伍的素质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C两项;外戚问
题是豪族影响东汉政治的重要表现,因此材料中的这些主张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豪强地主的势力,排除D项。
15.D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可知,《史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又是一部
伟大的文学作品,因而又具有文学价值,故D项正确。
16.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壁画中两牛拉犁,一人扶犁、扬鞭,以及扬场丰收的景象,反映出中原先
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已经传播到嘉峪关所处的河西地区,故C项正确。
17.C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陶瓷业不进反退,而南方制瓷业则不断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由于此时北方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大受影响,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加速了其社
会经济的发展,故材料反映了政治局势差异对手工业发展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直接反映当时的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015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