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B卷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B卷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10:58:05

文档简介

【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运用
1.看到下图这样的江南水乡时,你会不禁吟诵(  )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诗句。仔细观察图片,可见迎风招展的酒旗,并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江南水乡”,可判断出这幅插图描绘的景色应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故答案为: C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在制作环保手抄报时,方方准备选一条标语抄在手抄报上,下列标语适合的一项是(  )。
A.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C.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
D.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选择与“环保”有关的标语。分析四个选项,
A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意思是吃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每半根丝、每半根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这句格言是与“珍惜粮食”有关,
B项“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是拉克司内斯在《冰岛之钟》中的名言。意思是:有痛苦的时候,哭不是解决的方法。哭泣往往是因为痛苦,若因痛苦而流泪,那么眼泪不但无法使这种痛苦褪去,还也许会使痛苦更深。眼泪没有消除痛苦的力量,因此,倘若痛苦,还是选择坚强吧。这句格言是与“坚强”有关,
C项“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是与“环保”有关,
D项“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出自《袁氏世范》,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这句话是与“承诺”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及用法,再根据题目意思进行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格言和名言警句多加识记和理解,增加知识厚度,增强文学素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沙》(其一)中“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之意,体现了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将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青山不老》的主要观点是:老人的生命是永恒的,与青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D.“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中的“床”指的是“松散的地”,表达了三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A、B、D正确;
C项有误。《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中心思想:老人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平常多加积累与练习,在学习中,要养成好习惯,善于积累好词佳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4.日积月累。(有趣的“五”)
(1)五行:金、木、   、   、   
(2)五谷:   、   、黍、   、稷
(3)五音:宫、商、   、   、   
(4)五彩:   、   、   、白、黑
【答案】(1)水;火;土
(2)稻;麦;菽
(3)角;徵;羽
(4)黄;青;赤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1)“五行”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
(2)“五谷”指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指稻、黍、稷、麦、菽;
(3)“五音”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角、徵、宫、商、羽,五个音级;
(4)“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泛指颜色多;
故答案为: (1)水;火;土;(2)稻;麦;菽;(3)角;徵;羽;(4)黄;青;赤;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5.判断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突然转换话题 C.表示解释说明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2)“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3)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标点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故答案为:(1)B(2)A(3)C
【点评】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课文内容回顾。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在   (诗人)的带领下,在江南的美景中听到了美妙的   ,看到了风中的   。在《书湖阴先生壁》中,我们感悟到了   (诗人)对田园宁静生活的憧憬,其中“   ,   ”化静为动,将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只有一个地球》提醒人们要精心地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三黑和土地》表达了农民对土地   的感情。
(3)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   
②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③我在“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这句话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句话中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老人创造的绿洲以及他的精神。   
【答案】(1)杜牧;莺啼;酒旗;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保护地球;热爱
(3)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内容提示,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与“江南美景”有关的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写出了诗人听到了美妙的“莺啼”声,“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写出了诗人看到了在风中摇摆的酒旗;《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其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绕”“送”两字分别将“水”和“山”拟人化,这两句化动为静,将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2)《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渺小且容易破碎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样地球才能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从《三黑和土地》课文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3)① 错误。课文中的原句是“ 地球是一个半径约有6400千米的星球 ”,是一个大约的数字,如果用上“只”,就是确切的数字,与实际不符。第②③④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1)杜牧;莺啼;酒旗;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保护地球;热爱(3) ① 错误 ②正确③正确④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句填空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语境填写古诗句,要注意语境中的关键信息的提示,不能答非所问。课文内容填空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在课堂中,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及时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牢记文章的主旨思想。多记忆多积累,熟能生巧。
7.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改为反问句:
②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照样子,仿写句子。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   ,   。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写一句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答案】(1)①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怎么会老呢 ②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一群鱼儿;一到水里就自由畅快地嬉戏
(3)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句式转换;语言表达;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①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去掉否定词“是不”,然后在“会老的”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②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青山是不会老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要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3)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莺啼:即莺啼燕语。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的特点,主题突出,字数简洁,活用修辞,语言要温馨委婉。
故答案为:(1)①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怎么会老呢 ②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1、一群鱼儿 2、一到水里就自由畅快地嬉戏
(3)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点评】(1) ①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或者“怎么……呢”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②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对于诗歌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字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4)设计标语语言要简练,紧扣宣传主题。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8.举例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9.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10.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哪些威胁
11.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心里话 写下来。
【答案】8.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资源不可再生,所以是有限的。
9.废水、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果皮纸屑的随意丢弃等。
10.比如得癌症的病人增多、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等。
11.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选文可知答案。从“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可知, 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不可再生,所以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资源不可再生,所以是有限的。
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可知答案。生活中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的现象有很多,如:工厂的废水随意排放, 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 ; 随意丢弃塑料袋、汽车尾气过量排放;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 果皮纸屑的随意丢弃,不能进垃圾桶等。
故答案为:废水、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果皮纸屑的随意丢弃等。
10.联系生活实际可知答案。生活中由于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工厂的废水随意排放, 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 ;随意丢弃塑料袋、汽车尾气过量排放;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不能做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给人类自己造成了许多威胁。如: 比如得癌症的病人增多、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等。
故答案为:比如得癌症的病人增多、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等。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保护环境出发,以后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方面来写即可。
故答案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2.课外阅读。
世界水资源
①地球的水资源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其总量是很大的,约有13.86×1014立方米。然而,这些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况且,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冰雪固态淡水和深层地下水等的利用都非常有限。所以,可方便利用的、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大约只有4×1012立方米,仅占水总量的11%,约占总水量的0.3%。可见,尽管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根少。
②中国是严重缺水国,人均储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大部分的水资源集中在南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用水量增长迅速。1949年用水总量为1031亿立方米,2004年増加到5548亿立方米。在2004年的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占11.7%,エ业用水占22.2%,生态用水占1.5%,而农业用水则占到64.6%。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有45%,与节水先进国家70%~80%的高利用率差距明显。如果2030年我国南北方人口仍按现在的53.5:46.5的比例分布,那么按人均需水量计算,北方地区的需水总量将达到每年3720亿立方米,这已经达到我国北方目前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北方地区将几乎无水可用,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保证。
③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不仅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梦,而且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在全世界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已有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全球已经有四分之一人口面临着一场为得列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的争斗。这场因为水资源而展开的争斗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村庄与村庄之间。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二人口因严重缺水而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水资源引发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1)阅读第①段,说说“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而“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的原因。(请从文中选出两个要点作答)
要点一:   
要点二:   
(2)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
(3)这说明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   和   。
(4)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段中的哪两个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农村正在积极推广“地膜盖”“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材料二:我国政府已启动“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每年供水约100亿立方米。
材料一可以解决:   
材料二可以解决:   
(5)阅读第③段,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
(2)水资源;全球水资源严重短缺
(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4)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
(5)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正在引发社会危机。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第①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第①段整体,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由文题“世界水资源”可知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水资源,由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可见,尽管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根少。”可知说明对象的特点是全球水资源严重短缺。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故答案为:(1)1、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2、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
(2)水资源、全球水资源严重短缺。
(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4)1、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2、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
(5)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正在引发社会危机。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第①段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要掌握方法平时多练。
三、习作与表达
13.口语交际。
社区以“你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为题展开调查,下面是不同人物的看法:
李小姐说:“我家一开始是响应号召的,特地买了两个垃圾桶,每天都仔细地分类。可是后来发现很多人都还是混杂丢的,我家分了也是白分,所以现在也不分了。”
王先生说:“垃圾分类回收真的太麻烦了,分类特别复杂,而且垃圾分类没有任何益处。”
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市民的观点,结合相关信息,与对方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
【答案】李小姐你好,垃圾分类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带头做好该做的事情,相信正能量一定可以传递的。让我们一起坚持垃圾分类好吗?(合理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主人公是李小姐和王先生,主要事件是李小姐响应号召垃圾分类,特地买了两个垃圾桶,每天都仔细地分类。可是后来发现很多人都还是混杂丢的。所以现在也不分了因他人不分类,认为自己把垃圾分类也没用。王先生认为垃圾分类回收太麻烦,分类复杂,对垃圾分类没有益处。劝说时要有针对性,指出做好垃圾分类的影响及垃圾分类的作用。语气要委婉。
故答案为:李小姐你好,垃圾分类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带头做好该做的事情,相信正能量一定可以传递的。让我们一起坚持垃圾分类好吗?(合理即可)
【点评】考查了口语交际中理解与运用。完成本题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沟通的内容,然后组织语言进行交流。与别人沟通时,语气要委婉,做到礼貌用语,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14.从下面的情境中任选一个,写一份倡议书。
A.学校里、家庭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号召人们节约用水。
B.当前,新冠肺炎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很严峻。为鼓励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请你撰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⑴提出具体建议;⑵分条列举,建议合理,具有可行性;⑶450字左右。
【答案】节约用水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浪费也越来越多。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节约用水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还要时时刻刻注意。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立方千米,淡水储量仅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左右,其中68.7%又属于固体冰川,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两极。还有一部分淡水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很难进行开采。目前,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水,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77%。
我们能饮用的水真是少之又少,为了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我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倡议,希望大家做到如下几点:
1.用水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花洒,水闸门等。
2.洗澡时尽量沐浴,减少泡澡。
3.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厕所。
4.不要玩水,戏水。
5.遇到浪费水的现象和行为,要及时劝告并阻止。
让我们一起节约用水,一起行动起来吧!
倡议人:XXXX
2022年XX月XX日
【知识点】应用文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应用文的写作。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写倡议书;接着在头脑里回顾一下倡议书的写作格式,然后从题目中明确倡议的主题:节约用水。再根据倡议书的格式开始写作。注意语言简洁,表述有条理。倡议书有自己的格式。一般分为标题、正文、署名、日期四部分。标题有的直接写“倡议书”三字,有的要点明倡议的核心事情,如“节约用水倡议书”等等。正文部分,有的写称呼,有的不写称呼,但必须写清楚三点:一是倡议做什么事 二是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即讲清目的和意义。三是怎么去做,提出初步设想。署名是署倡议者的名称和姓名,日期是发倡议的日子。
【点评】本篇倡议书格式正确,主题鲜明,向同学们发出了节约用水的倡议,语句通顺,有条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运用
1.看到下图这样的江南水乡时,你会不禁吟诵(  )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在制作环保手抄报时,方方准备选一条标语抄在手抄报上,下列标语适合的一项是(  )。
A.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C.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
D.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沙》(其一)中“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之意,体现了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将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青山不老》的主要观点是:老人的生命是永恒的,与青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D.“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中的“床”指的是“松散的地”,表达了三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4.日积月累。(有趣的“五”)
(1)五行:金、木、   、   、   
(2)五谷:   、   、黍、   、稷
(3)五音:宫、商、   、   、   
(4)五彩:   、   、   、白、黑
5.判断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突然转换话题 C.表示解释说明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2)“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3)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6.课文内容回顾。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在   (诗人)的带领下,在江南的美景中听到了美妙的   ,看到了风中的   。在《书湖阴先生壁》中,我们感悟到了   (诗人)对田园宁静生活的憧憬,其中“   ,   ”化静为动,将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只有一个地球》提醒人们要精心地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三黑和土地》表达了农民对土地   的感情。
(3)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   
②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③我在“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这句话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句话中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老人创造的绿洲以及他的精神。   
7.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改为反问句:
②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照样子,仿写句子。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   ,   。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写一句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8.举例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9.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10.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哪些威胁
11.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心里话 写下来。
12.课外阅读。
世界水资源
①地球的水资源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其总量是很大的,约有13.86×1014立方米。然而,这些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况且,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冰雪固态淡水和深层地下水等的利用都非常有限。所以,可方便利用的、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大约只有4×1012立方米,仅占水总量的11%,约占总水量的0.3%。可见,尽管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根少。
②中国是严重缺水国,人均储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大部分的水资源集中在南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用水量增长迅速。1949年用水总量为1031亿立方米,2004年増加到5548亿立方米。在2004年的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占11.7%,エ业用水占22.2%,生态用水占1.5%,而农业用水则占到64.6%。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有45%,与节水先进国家70%~80%的高利用率差距明显。如果2030年我国南北方人口仍按现在的53.5:46.5的比例分布,那么按人均需水量计算,北方地区的需水总量将达到每年3720亿立方米,这已经达到我国北方目前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北方地区将几乎无水可用,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保证。
③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不仅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梦,而且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在全世界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已有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全球已经有四分之一人口面临着一场为得列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的争斗。这场因为水资源而展开的争斗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村庄与村庄之间。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二人口因严重缺水而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水资源引发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1)阅读第①段,说说“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而“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的原因。(请从文中选出两个要点作答)
要点一:   
要点二:   
(2)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
(3)这说明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   和   。
(4)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段中的哪两个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农村正在积极推广“地膜盖”“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材料二:我国政府已启动“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每年供水约100亿立方米。
材料一可以解决:   
材料二可以解决:   
(5)阅读第③段,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三、习作与表达
13.口语交际。
社区以“你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为题展开调查,下面是不同人物的看法:
李小姐说:“我家一开始是响应号召的,特地买了两个垃圾桶,每天都仔细地分类。可是后来发现很多人都还是混杂丢的,我家分了也是白分,所以现在也不分了。”
王先生说:“垃圾分类回收真的太麻烦了,分类特别复杂,而且垃圾分类没有任何益处。”
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市民的观点,结合相关信息,与对方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
14.从下面的情境中任选一个,写一份倡议书。
A.学校里、家庭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号召人们节约用水。
B.当前,新冠肺炎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很严峻。为鼓励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请你撰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⑴提出具体建议;⑵分条列举,建议合理,具有可行性;⑶4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诗句。仔细观察图片,可见迎风招展的酒旗,并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江南水乡”,可判断出这幅插图描绘的景色应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故答案为: C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选择与“环保”有关的标语。分析四个选项,
A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意思是吃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每半根丝、每半根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这句格言是与“珍惜粮食”有关,
B项“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是拉克司内斯在《冰岛之钟》中的名言。意思是:有痛苦的时候,哭不是解决的方法。哭泣往往是因为痛苦,若因痛苦而流泪,那么眼泪不但无法使这种痛苦褪去,还也许会使痛苦更深。眼泪没有消除痛苦的力量,因此,倘若痛苦,还是选择坚强吧。这句格言是与“坚强”有关,
C项“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是与“环保”有关,
D项“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出自《袁氏世范》,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这句话是与“承诺”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及用法,再根据题目意思进行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格言和名言警句多加识记和理解,增加知识厚度,增强文学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A、B、D正确;
C项有误。《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中心思想:老人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平常多加积累与练习,在学习中,要养成好习惯,善于积累好词佳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4.【答案】(1)水;火;土
(2)稻;麦;菽
(3)角;徵;羽
(4)黄;青;赤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1)“五行”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
(2)“五谷”指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指稻、黍、稷、麦、菽;
(3)“五音”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角、徵、宫、商、羽,五个音级;
(4)“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泛指颜色多;
故答案为: (1)水;火;土;(2)稻;麦;菽;(3)角;徵;羽;(4)黄;青;赤;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5.【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标点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故答案为:(1)B(2)A(3)C
【点评】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答案】(1)杜牧;莺啼;酒旗;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保护地球;热爱
(3)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内容提示,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与“江南美景”有关的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写出了诗人听到了美妙的“莺啼”声,“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写出了诗人看到了在风中摇摆的酒旗;《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其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绕”“送”两字分别将“水”和“山”拟人化,这两句化动为静,将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2)《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渺小且容易破碎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样地球才能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从《三黑和土地》课文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3)① 错误。课文中的原句是“ 地球是一个半径约有6400千米的星球 ”,是一个大约的数字,如果用上“只”,就是确切的数字,与实际不符。第②③④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1)杜牧;莺啼;酒旗;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保护地球;热爱(3) ① 错误 ②正确③正确④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句填空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语境填写古诗句,要注意语境中的关键信息的提示,不能答非所问。课文内容填空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在课堂中,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及时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牢记文章的主旨思想。多记忆多积累,熟能生巧。
7.【答案】(1)①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怎么会老呢 ②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一群鱼儿;一到水里就自由畅快地嬉戏
(3)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句式转换;语言表达;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①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去掉否定词“是不”,然后在“会老的”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②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青山是不会老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要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3)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莺啼:即莺啼燕语。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的特点,主题突出,字数简洁,活用修辞,语言要温馨委婉。
故答案为:(1)①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怎么会老呢 ②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1、一群鱼儿 2、一到水里就自由畅快地嬉戏
(3)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点评】(1) ①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或者“怎么……呢”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②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对于诗歌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字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4)设计标语语言要简练,紧扣宣传主题。
【答案】8.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资源不可再生,所以是有限的。
9.废水、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果皮纸屑的随意丢弃等。
10.比如得癌症的病人增多、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等。
11.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选文可知答案。从“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可知, 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不可再生,所以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资源不可再生,所以是有限的。
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可知答案。生活中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的现象有很多,如:工厂的废水随意排放, 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 ; 随意丢弃塑料袋、汽车尾气过量排放;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 果皮纸屑的随意丢弃,不能进垃圾桶等。
故答案为:废水、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果皮纸屑的随意丢弃等。
10.联系生活实际可知答案。生活中由于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工厂的废水随意排放, 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 ;随意丢弃塑料袋、汽车尾气过量排放;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不能做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给人类自己造成了许多威胁。如: 比如得癌症的病人增多、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等。
故答案为:比如得癌症的病人增多、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等。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保护环境出发,以后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方面来写即可。
故答案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2.【答案】(1)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
(2)水资源;全球水资源严重短缺
(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4)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
(5)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正在引发社会危机。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第①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第①段整体,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由文题“世界水资源”可知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水资源,由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可见,尽管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根少。”可知说明对象的特点是全球水资源严重短缺。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故答案为:(1)1、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2、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
(2)水资源、全球水资源严重短缺。
(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4)1、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2、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
(5)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正在引发社会危机。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第①段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要掌握方法平时多练。
13.【答案】李小姐你好,垃圾分类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带头做好该做的事情,相信正能量一定可以传递的。让我们一起坚持垃圾分类好吗?(合理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主人公是李小姐和王先生,主要事件是李小姐响应号召垃圾分类,特地买了两个垃圾桶,每天都仔细地分类。可是后来发现很多人都还是混杂丢的。所以现在也不分了因他人不分类,认为自己把垃圾分类也没用。王先生认为垃圾分类回收太麻烦,分类复杂,对垃圾分类没有益处。劝说时要有针对性,指出做好垃圾分类的影响及垃圾分类的作用。语气要委婉。
故答案为:李小姐你好,垃圾分类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带头做好该做的事情,相信正能量一定可以传递的。让我们一起坚持垃圾分类好吗?(合理即可)
【点评】考查了口语交际中理解与运用。完成本题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沟通的内容,然后组织语言进行交流。与别人沟通时,语气要委婉,做到礼貌用语,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14.【答案】节约用水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浪费也越来越多。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节约用水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还要时时刻刻注意。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立方千米,淡水储量仅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左右,其中68.7%又属于固体冰川,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两极。还有一部分淡水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很难进行开采。目前,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水,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77%。
我们能饮用的水真是少之又少,为了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我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倡议,希望大家做到如下几点:
1.用水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花洒,水闸门等。
2.洗澡时尽量沐浴,减少泡澡。
3.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厕所。
4.不要玩水,戏水。
5.遇到浪费水的现象和行为,要及时劝告并阻止。
让我们一起节约用水,一起行动起来吧!
倡议人:XXXX
2022年XX月XX日
【知识点】应用文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应用文的写作。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写倡议书;接着在头脑里回顾一下倡议书的写作格式,然后从题目中明确倡议的主题:节约用水。再根据倡议书的格式开始写作。注意语言简洁,表述有条理。倡议书有自己的格式。一般分为标题、正文、署名、日期四部分。标题有的直接写“倡议书”三字,有的要点明倡议的核心事情,如“节约用水倡议书”等等。正文部分,有的写称呼,有的不写称呼,但必须写清楚三点:一是倡议做什么事 二是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即讲清目的和意义。三是怎么去做,提出初步设想。署名是署倡议者的名称和姓名,日期是发倡议的日子。
【点评】本篇倡议书格式正确,主题鲜明,向同学们发出了节约用水的倡议,语句通顺,有条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