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14 13:59:16

文档简介

德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答案
答案:1.D 2.C 3.A 4.C 5.A 6.D 7.D 8.D 9.B 10.A 11.A 12.C 13.A 14.D 15.D 16.B 
17.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堆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西北风挟带的风沙在此堆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变长;西北风过了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堆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湿润、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发生风沙的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第(1)题,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堆积。第(2)题,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谷的方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基本一致,与此同时,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题,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河流的堆积两方面分析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扩大。观点B主要从气候、水土保持的角度来分析沙丘群不会扩大。
18.答案(1)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中西部地区数量较少。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互联网与信息通信发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丰富,创新能力强);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市场需求量大,而且其联系的范围(腹地)较广;工业基础好,物联网企业生产协作条件好。
(3)利于企业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解析第(1)题,我国物联网重点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从整体特征、极值位置、地区差异角度叙述。读图可知,我国物联网企业总体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地区数量少。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优势主要从工业联系、人口素质和市场角度分析。第(3)题,物联网是一种新兴产业,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9.答案 (1)季节:冬季。(2分)
理由:陆地形成高压中心,海洋形成低压中心。(2分)
(2)影响该区域的主要风带为盛行西风带,该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受副热带高压的驱动,气流向较高纬度地区流动;(3分)在流动过程中,气流受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断发生偏转,形成了西南风,因此称为盛行西风带。(3分)
(3)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甲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3分)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甲地受盛行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3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陆地内部形成高压中心,同纬度海洋形成低压中心,表明大陆内部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可以判断此时为该地冬季。第(2)题,图示区域主要位于30°N—60°N之间,影响该区域的主要风带为盛行西风带,其形成动力是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气压差,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副极地低压带运动的过程中受摩擦力和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第(3)题,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北半球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甲地,甲地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北半球冬季,由于盛行西风带南移,西风由海洋吹来,给甲地带来丰富水汽,形成大量降水。德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C.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地多
2.该模型模拟的河段(  )
A. 主要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形峡谷地貌
B. 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 主要为河流中下游,以搬运、堆积作用为主
D. 丁处适宜建河港
“你是暖气团,我是冷气团,每一次相遇,你总是潇洒地离我而去,留下一片云雨。”据此完成第3--5题。
3.诗句描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4.诗句描述的天气系统带来的气象灾害有(  )
A.台风 B.干旱 C.寒潮 D.酷暑
5.下列能正确表示诗句中“我”所在位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略有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读图,完成第6--7题。
6.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相向运动 ②相离运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7.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实验模拟的现象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红海的形成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第8--9题。
8.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9.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下图为某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2题。
10.图中各纬度带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是(  )
A.20°~30°盛行东北风 B.30°~40°盛行上升气流
C.40°~50°盛行西北风 D.50°~60°盛行下沉气流
11.图示季节(  )
A.贵阳气温较高,正值雨季 B.杭州春暖花开,雨雾绵绵
C.昆明空气清凉,冻雨不断 D.北京秋高气爽,红叶满山
12.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压中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至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河流堆积
14.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堆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堆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165°E上空时,跨过了昏线。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下列四幅图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可能是(  )
注 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若该飞机飞越165°E上空时,当地时间为8日19时,6小时后该飞机到达西六区的芝加哥,到达时芝加哥的区时是(  )
A.8日14时 B.9日2时 C.9日20时 D.8日8时
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西北季风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6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6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人们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就可以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下图示意我国物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分布(圆圈大小表示物联网企业数量多少)。
(1)简述我国物联网重点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优势。(6分)
(3)阐述发展物联网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6分)
1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下图为世界某局部区域某月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1)据图判断该区域所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2)简述影响该区域的主要风带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甲地降水量的影响。(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