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清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欲、魂、借、酒、何、牧”等生字(重点)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简单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重点)
3.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能够背诵并默写《清明》。(难点)
4.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增进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体会作者借春雨绵绵寄托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与无限哀思。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展二十四节气画卷前几天,我们刚度过了立夏这个节气,下周我们将迎来小满。
关于二十四节气,有这样几句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接下来,老师要考你们几个关于节气的问题:
①这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这天之后,草木复苏,万物生。这个节气是——立春。
②这个节气白天最短,而且有吃饺子的习俗。这个节气是——冬至。
③这个节气很特殊,它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这个节气——是清明。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清明的古诗——《清明》。(板书)
活动二:演绎清明节气之美
[板书:解诗题]
1.回顾学诗方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找一位同学来背诵。
(班级助手抽查)
[板书:解诗题]我们在学习《元日》时,运用到了这些方法:
(学生齐读)【一,解诗题,知作者二,解词语,明诗意三,多诵读,悟诗情】
2.诵诗歌,明诗意,悟诗情这节课,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清明》。《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对他作初步了解。请根据以上视频,完善资料。
[板书:知作者]
《清明》这首诗中究竟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老师的朗读带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请你来读一读。
(擦去要求一)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节奏是必不可少的,请你划分节奏并再次来读。
(擦去要求二)学习古诗时,了解诗句的意思,有助于我们读出诗人的情感。
(擦去要求三)谁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解词语明诗意]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行人的情感?(欲断魂)是啊,想到离世的亲人,行人得是多么伤心、难过啊!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断魂人都有谁?(扫墓和赶路的人)除了他们,还有诗人杜牧。
(出示杜牧背景)
现在的你,是否能够理解杜牧的心情呢?请你带着诗人的心情去读。如果扫墓、赶路途中,遇上纷纷的春雨,你的内心会——(更加烦闷、伤感)是啊,纷纷的春雨为行人又增添了几分愁思。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多诵读悟诗情]
行人的衣衫被春雨打湿,接下来他是怎样做的?(避雨)
现在请大家想象行人问路的画面,他会怎样问?牧童又会怎么说呢?请你读《清明》后两句诗,想象画面。现在,牧童已经向我们走来了,你们用老师教过的手势和他打招呼吧!
(拱手礼)
请一位同学来扮演行人问路。牧童又会怎样回答呢?请你和同桌来演一演吧!听到牧童的回答行人的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期盼之意。请你带着期盼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3.画清明,唱清明,演清明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读懂了杜牧。
现在就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诗句,画出你们眼中的《清明》吧!(拍照展示)从你们的画中,我知道你们读懂了《清明》,也记住了《清明》。接下来请根据提示词同桌互相背诵。同学们背的真熟练。我们一起来做做手势操活动一下吧。
活动三:开启传统文化之旅
同学们做的真用心。所以老师准备了小礼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同学来抽取小组任务,完成任务后,将会获得老师亲手制作的精美书签。每个小组都领取了任务,那你们小组打算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来收集材料?想要通过什么形式进行记录?还可以补充哪些资料?清明节由来已久,关于清明节资料中是这么说的(视频展示)这个清明节你都做了什么呢?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但是我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不要忘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祖国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之前,我带大家看了《功勋》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人值得我们学习。遗憾的是有几位老人已经逝世了。年年清明,希望在下一年的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你们会在祭祀的时候想起他们来会情不自禁吟诵起来《清明》......
课后作业:(2选 1)
1.制作清明手抄报。
2.任选一位英雄,为他/写悼念词。
《清明》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我发现自己课堂有以下优点:
1.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信息技术融合,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美术融合,诗画相融,学生入情入境;音乐融合,学生唱诗,如歌如梦。通过学科间的融合,真正实现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学生投身其中,生动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诗情画意溢满课堂。学生亦兴趣盎然,诵读经典。
2.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这节课我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自己读诗解诗、自己感受想象、展现自我的过程,重视主体的学习体验,保护诗歌想象中的多元意象,积极评价,学生学得情趣盎然,这些还积极影响着孩子们,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保持着自觉而持久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节日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我也有许多不足,比如重视多学科融合而在语文专业性角度有些弱化,就像是诗句大意理解方面就处理得比较粗糙。而且作为语文老师,在用词遣句方面还和其他老师有着差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将更多的重点放在语文专业提升上,通过更多努力去提升语文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