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1《短歌行》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1《短歌行》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14: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魏·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
感知时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yōu
duō



诵读正音
yàn
节奏押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VS长歌行
本诗属于歌行体,题目是汉乐府旧题,“长歌”“短歌”一般都就歌声长短而言。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诗歌风格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
“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魏源《诗比兴笺·序》
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
曹操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整体感知——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所忧为何
曹操之忧是( )之忧,诗里说:……

读写任务: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找出曹操“忧”的原因,
归纳整合形成答案,交流成果。
全诗着眼点: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悲凉
何以解忧
知人论世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赋诗《短歌行》。
另一说法是这首诗作于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全诗着眼点: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根源)
全诗落脚点:
正因为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天下归心
(卒章显志)
悲凉
慷慨激昂
以何写忧——赏析意象
学习任务:诗人选取意象入诗,绝不是顺手牵羊,随意偶拾,都有他的别具匠心所在,请找出本诗的意象并加以赏析。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以何写忧——赏析意象
酒:借酒浇愁。
朝露:用晶莹剔透、很快就会消失的“晨露”来比喻人生的短暂。
明月:以皎洁明丽的月亮来比喻贤才,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和不可得。
乌鹊:以乌鹊比喻贤才,表达诗人渴望贤才,珍重贤士的心情。



魏·


以何写忧——锤炼语言
《短歌行》
(古乐府诗题)
《招贤歌》
VS
《求贤歌》

学习任务:“求”字更能体现出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的心情。从诗歌中找到能表现诗人这种情感的动词加以佐证。
以何写忧——锤炼语言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情达意的动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对贤才深沉的思慕。
——对贤才到来热烈的欢迎。
——对获得贤才的渴望。
——希望贤才能义无反顾来投奔。
——畅想贤才到来后的欢饮畅谈。
以何写忧——锤炼语言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表情达意的动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贤才的渴求永不满足。
——为见人才而吐哺,可见求贤之诚恳。
诗歌鉴赏“炼字题”的答题模板
例题:“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中“沉吟”字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1.释字义 2.绘景象 3.点手法 4.明情感 5.析效果
(字义+句意+手法+情感+效果)
【参考答案】“沉吟”是“沉思吟味”之意,这里指思念和倾慕。
诗人写到“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思念倾慕至今”。
诗人用“沉吟”这个动作描写,
形象又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贤才们的思念和渴望之情,
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以何写忧——探究手法
学习任务:“用典”是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找出文中出现的典故,探究其背后的情感。
概念: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类型:(1)事典。(古人古事)
(2)语典。(前人语句)
诗句 典故出处 原典中的情感 本文中的情感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曹操将自己暗比为思念爱人的姑娘,巧妙地形容自己对贤才的思念与渴望。此外,结合原诗作后两句,我们则可以明白另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他也希望贤才们可以主动来投奔他,共创伟业。
品典故,明用意
诗句 典故出处 原典中的情感 本文中的情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宴会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
曹操引用相关诗句,并以鹿鸣起兴,表达了自己招贤纳士的热情,尊重贤才,礼待贤才。
品典故,明用意
诗句 典故出处 原典中的情感 本文中的情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以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为喻,推及到人,让人要有广阔的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听取各种意见,兼收各种知识,这样可以博采众议。
曹操引用诗句,即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品典故,明用意
诗句 典故出处 原典中的情感 本文中的情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曹操借用这个典故,以周公自比,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品典故,明用意
以何写忧——探究手法
文中多处“用典”,“用典”有什么好处?
(1)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便于抒情。
(2)使语言表达典雅凝练,富有表现力。
(3)能加深诗词的意境,便于读者展开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以何写忧——探究手法
学习任务:本文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妙用比兴(比喻)。请结合以下诗句找出其中的喻体并分析它们的比喻义。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喻体?
比喻义?
诗句 比喻义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以朝露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曹操亦如是,但是他一直都在做一个有血有肉的追梦者:胸怀天下,直面现实,勇于担当。青年一代的我们更应志存高远,牢记时代使命,勇于追梦圆梦,成为新时代的追梦者、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