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2《哦,香雪》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2《哦,香雪》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14: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哦,香雪
铁凝
情境设置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群少女的梦想
——《哦,香雪》。
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学习目标
赏析作品清新、淡雅的语言特点,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小说理清脉络,概述小说情节
赏析香雪等人物形象,把握描写的方法
理解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对文明的追求,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目 录
了解作者和背景
分析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
01
分析 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艺术特点
02
03
04
05
主题探究
06
了解作者和背景
了解作者
铁凝,原姓屈,女,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亲是著名画家铁扬,原名屈铁扬,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首位女主席)。
主要作品:
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1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写作风格: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01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02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03
写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整体感知
香雪对这个小盒子的向往,不仅是一个小女生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也是她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她渴望获得同学的认可与尊重,渴望通过这个铅笔盒来改变自己和生养自己的村庄的命运的精神寄托。香雪的梦想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农村青年的共同理想。
我们从小小的文具盒中解读出农村青年的远大理想,从小人物的身上读出大时代大背景。
这就是铁凝的创作风格,擅长以小见大、平中求奇。
结构分析
2
1
线索
标题
3
情节
小说的标题清新别致,既点出小说的主人公“香雪”,同时,这个“哦”又以抒情性、咏叹式的笔调,表达了对香雪的肯定和赞美,进而为我们描绘了一群美丽乡村少女的美好形象,也具有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增强阅读兴趣的作用。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章以“火车”和“铅笔盒”两个物象作为线索,讲述乡村生活的改变、乡村姑娘的改变。
1
2
结构分析
试分析小说标题的效果
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结构分析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台儿沟。描写了台儿沟的地理环境,偏僻、贫弱。引出核心事件,火车修进了小山村,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为下文讲述围绕火车发生的故事做了铺垫。
3
4.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故事情节,
第78-82自然段,香雪深夜返回,与姐妹相遇。
05
04
第70-77自然段,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独自下车后的心理变化。
第1-3自然段,交代小山村迎来了火车的故事背景。
01
第62-69自然段,香雪准备鸡蛋,登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03
02
第4-61自然段,姑娘们等待火车、迎接火车时,看到的人、发生的事儿。
结构分析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赏析情节
香雪的问话与其他女孩子的问话有何不同之处,又有何更深层的内涵?
其他女孩子关注的是眼前所见到的有关火车及车厢内的东西,而香雪问的是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一天吃几顿饭。进而折射出,香雪更高的精神需要,对于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向往。也为下文写她执着追求“铅笔盒”埋下了伏笔。
01
试分析其中意蕴。
“小声”,一方面体现她的性格原本文静、不爱说话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香雪的自卑感。联系上下文,小说还穿插了另外一些细节—— 在学校里,镇上的同学反复问香雪一天吃几顿饭,并对香雪一天只吃两顿饭表示嘲笑与挖苦,对此,香雪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因此当她看到火车上来自大城市的人们时,自然想了解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
02
1、第21段:“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01
连用四个“打听”,表示强调,强调香雪对外面的世界、对大学、对精神文化的东西是非常感兴趣的,写出了她发自内心的渴望;
香雪打听的四个事物:外界、大学、诗歌、铅笔盒,表现出香雪这个乡村少女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极度渴望,将香雪的内心指向、精神追求等都包含在内。
02
2、第48段中作者用了四个“打听”,用意何在?
赏析情节
从表述方式上看
从内容上看
赏析情节
香雪要得到新型铅笔盒,首先是香雪的个人需要,是获得尊严、实现自我的需要。香雪的情结就是要洗雪文明的落差带给她的屈辱。铅笔盒不仅给了香雪巨大的力量,帮助一向胆子小的她战胜了走夜路的恐惧,还改变了香雪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3、香雪为什么要冒险上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到新型铅笔盒?
赏析情节
4、作者在70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这里点明,在香雪的世界里,“白拿别人的东西”的可耻的,即使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也是不能接受的,可见她高度的自尊心理和坚定的品格。
次要人物——凤娇等






主要人物——香雪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
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1.请大家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主要人物分析
01
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02
2.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凤娇:
香雪:
主要人物分析
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3.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主要人物分析
4、从对香雪追求铅笔盒的描写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01
香雪能够体会母亲的辛苦,也为此深深的内疚、自责,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
02
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是象征着上学的权利,象征着现代文明;而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体现了香雪对于知识的渴望。
03
女学生执意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而香雪最后依然把鸡蛋塞到了她的座位底下,可见香雪是个有高度自尊心和坚定品格的人。
主要人物分析
知识的渴望
善良、单纯
自尊、坚定
5、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主要人物分析
自尊之美
淳朴之美
执着之美
青涩之美
美的叩问--香雪之美
分析人物
1、凤娇关注的物品和香雪所关注的有什么不同?
凤娇:关注“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她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的生活用品;
(香雪:关注的是学习用品等精神领域的用品。)
次要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借此表达出小山村里姑娘们的不同追求,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同状态。
以凤娇衬托香雪比别人的追求更高,也正是这样,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歌颂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纯美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2、作者借助这些物品表现了什么?
次要人物形象分析
凤娇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大胆、泼辣和对“北京话”纯真含蓄而执着的情感。
“凤娇骂着,眼睛却不游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第14段)
“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蓝地鸡蛋塞给他。又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如果他给她捎回一捆挂面、两条沙巾,凤娇就一定抽回一斤挂面还给他。”(第46段)
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凤娇的这一情感?
次要人物形象分析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分析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语言描写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
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分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
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
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第74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01
第71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02
第76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03
第75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04
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
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心理描写

不怕
犹豫
坚定
直接写内心活动:
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心理描写
主题探究
象征着封闭、传统。
“温存和粗暴”,是“大山”给予的。闭塞使人觉得安全可靠,所以“温存”,然而它也切断了人们对文明、富足的向往,所以“粗暴”
01
就是香雪原来使用的铅笔盒,正是因为小木盒遭到了同学的不屑,才促使香雪要拥有一个带磁铁的铅笔盒,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小说中的“小木盒”象征贫穷、落后、封闭。
02
开进了大山,给大山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姑娘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火车”和“铅笔盒”一样,象征的是现代文明。
03
大山
小木盒
火车
“小木盒”“大山”和“火车”在小说中又有哪些深刻含义?
主题探究
封闭、传统
贫穷、落后
现代文明
主题探究
“铅笔盒”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用品,它和小说中的皮书包一样,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香雪的行为,体现了她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香雪等年轻人的带领下,台儿沟一定能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文明进步,人们必定会获得尊重和理解,这是她身上智慧的觉醒,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义。
香雪为了换“铅笔盒”,用掉了40个鸡蛋,走了30里的夜路,值得吗?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
作者以北方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行为和心理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村姑娘的自尊自爱和纯美的心灵。
散文体小说
2
第三人称叙述
1
细腻的语言
3
艺术特点
01
03
02
写人,集中笔墨开掘内心世界的细微隐秘,着力于表现人之品德情操的高尚美好,准确把握并生动显示其精神素质的主要特征。
1.散文体小说
艺术特点
叙事,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表面平淡琐碎,内里深厚新奇的细节,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要充分发挥感官知觉的渲染、烘托作用。
表理,特别讲求含蓄蕴藉,委婉凝重,常采用象征,力求强烈而悠远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艺术特点
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于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有点有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
02.第三人称叙述
艺术特点
03.细腻优美的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如,“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再如“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纯真和淳朴。
青春
不论是在大山还是城市
只要你想绽放
一定会实现理想
实现青春的价值
积极地生活,诗意地栖息。
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观点争鸣
20年后的台儿沟已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情人一样的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宾馆的女店主。后来就有了坑蒙拐骗,就有了出售假冒伪劣的事情......对于外面的世界对台儿沟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利大于弊,有人认为弊大于利。你觉得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