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百合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①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那块在屋檐下的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②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③”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④了一声。(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1.文中标注序号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B.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C.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D.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B.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
C.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D.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
4.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 ① 。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 ② 、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 ③ ,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④____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文坛的。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浇 园
孙 犁
七月里,一天早晨,从鸡叫的时候,就听见西边炮响,响得很紧。村里人们早早起来,站在堤上张望。不久,从西边大道上过来了担架队,满是尘土和露水,把担架放在村边休息;后边又过来一副,四个高个儿小伙子抬着,走得最慢,他们小心看着道路,脚步放轻。村边的人知道床上的人一定伤很重,趋上前面去,担架过来,看好平整地方,前后招呼着放下,民工的脸上,劳累以外满挂着忧愁。前边的大个子擦着脸上的汗,说:“唉!你们轻轻的吧!”随后叹了一口气。人们全围上来,大个子又说:“真是好样儿的呀,第一个爬梯登城,伤着了要紧的地方,还是冲上去,打!直到把敌人打下城去……”
村里住下八个伤号,伤重的连长要住个清净地方,就住在香菊的家里了。香菊站在炕沿边望了一会他的脸,不敢叫醒他,不敢去看他的伤。香菊从小不敢看亲人流的血,从来也不敢看伤员的血,同年的姐妹们常常笑话她胆小,几次请村中青年妇女们拆洗伤员的粘着血迹的被子和衣服,香菊全拒绝了。
温热了水,香菊找出过年用的干净手巾,给伤员擦去脸上的灰尘。香菊看见他很年轻,白白的脸,没有血色;大大的眼睛,还是闭着。看来是很俊气很温柔的。
几天来,伤号并没有见轻,香菊总是愁眉不展。这些日子,她吃的饭很少,做活也不上心。
一天早晨,香菊看见伤员睁着眼睛,望着窗户外面早晨新开的一枝扁豆花。香菊高兴地笑了。她小声问:“你好些了?”伤员回过头来,看见是个姑娘,微弱地说:“你叫什么?住在哪里?”
“我叫香菊,这就是我的家。”香菊竟是要哭了,可还是笑着说。伤员也笑了,说:“怎么没见过你?”“你没见过我,你睁过眼吗?现在你才好了,”香菊说,“我们从来没敢大声说话呀,走路都提着脚跟。”
到锄过二遍地,伤号已经能拄着拐走动了。他叫李丹,他对香菊说,他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八路军来到山上,就跟在队伍后面走了。那时才十二岁。先是当勤务员,大些了当警卫员,再大些当班长、排长。十年战争,也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说十年的小米饭把他养大,十年部队生活,同志和首长的爱护关怀,使他经得苦,打得仗,认得字,看得书。
天旱得厉害,高粱秀不出穗来,秀出穗来的,晒不出米来。香菊每天下地浇园,半夜就到地里去,留下妹妹二菊在家做饭,李丹帮她拉风箱烧火。吃饭时香菊回来,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衣裳和头发像叫水浇过。她蹲在桌子旁边,一句话也不愿意说,好歹吃点,就又背上大水斗子走了。
这天李丹拄着拐,来到村南,站在高坡上,望见香菊那破白布小褂。太阳平西了,还是很热,庄稼的叶子全耷拉下来,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香菊在那里用力浇着园,把一斗水绞上来,把斗子放下去,她才直一直身,抬起手背擦擦脸上的汗。李丹小时候没做过这种劳动,只是在河边用杠杆车过水,觉得比这个省力得多。香菊看见李丹来了,就停下来,喘着气问:“你来干什么,这么晒天?”
李丹看见香菊的衣裳整个湿透了,贴在身上,说:“这活太累,我来帮帮你。”香菊笑了笑,说:“不行,好好养你的伤吧!”
李丹着实心疼那浇园的人,他劝香菊:“很累了,休息一下吧!”
“不能休息。好容易才把垄沟灌满,断了流又不知道要费多大力气。”李丹想:要吸收多少水,才能止住这庄稼的饥渴?要流多少汗,才能换来几斗粗粮,供给我们吃用?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战斗流血的意义,对香菊的辛苦劳动,无比地尊敬。
等到天晚,香菊说:“我们回去吧!”她问李丹:“你想吃什么菜?”李丹说:“我想吃辣椒。”“不。你的伤还没好利落,我给你摘几个茄子带回去。”香菊走到菜畦里,摘了几个大茄子。卸下辘轳回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她背着辘轳,走在前面。经过一块棒子地,她拔了一棵,咬了咬,回头交给李丹,李丹问:“甜不甜?”香菊回过头说:“你尝尝呀,不甜就给你?”
李丹嚼着甜棒,香菊慢慢在前面走。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弯弯下垂的月亮,和在它上面的那一颗大星,活像在那旷漠的疆场,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村子里住了八个伤员,伤势最重的住在香菊家,因为她家只有她和妹妹二菊两个人,比较清净,利于伤员康复。
B.在香菊姐妹俩的悉心照料下,李丹渐渐得以康复,没多久就能拄着拐外出走动,并且能到地里看香菊浇水抗旱。
C.李丹也出身于农民家庭,他虽然没有做过用辘轳绞水这种劳动,但在河边用杠杆车过水,比用辘轳绞水还要吃力。
D.小说结尾含蓄地暗示了男女主人公朦胧的爱情。“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让人联想到爱神丘比特射出的爱情之箭。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停留在表面的字里行间上,重点在其背后隐含的深意,关于人生的体悟。
B.小说在平淡之中含有一种沉郁的力量,作者用其非常质朴无华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的风云变幻,以极具诗情画意的语言谱写了人生这里的序曲。小说中平淡无奇的景物,却饱含了人生深刻的道理。
C.小说的结尾处理可谓是神妙的:“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这对全篇内容是一个出神入化的收束,简洁明了。
D.孙犁的创作一向以其语言的清俊无华而著称,清新而又细腻为其艺术格调,因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美和喜爱。《浇园》也无疑体现了孙犁的语言简洁,凝练诗意的特点。
10.香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照料伤员,而不是浇园抗旱,以《浇园》为题,削弱了作品的主旨。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③处句号是多余的,应该去掉;在“匾”后面补上感叹号。]
2.A [根据事理考虑,应该是先“拨开他们”,然后再“看见了……”,故可排除B、C两项。依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可以排除D项,故选A。]
3.C [主语应该是“我”。“那块”是修饰“门板”的,应该置于其前。]
4.解析:解答时,通读语句,利用语句运用的手法,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答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侧面描写,借担架员之口叙述通讯员的英勇事迹,从而表现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5.解析:第①处语境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此处可填写“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处语境强调对作品的赞扬,此处可填写“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处是说茅盾识别优秀作品,此处可填写“慧眼识珠”(比喻特别有眼力能识别人或物)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④处语境强调小说为人所传诵,此处可填写“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答案:①并驾齐驱 ②拍手称赞 ③慧眼识珠 ④脍炙人口
6.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改为“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二是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变成了“风格”,应将“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改为“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答案:《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7.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了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的鲜明的批判态度。
8.C [C项,“用杠杆车过水,比用辘轳绞水还要吃力”有误,文中说的是“省力”。]
9.C [C项,对小说结尾特色的判断有误,“简洁明了”错,应是“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意味无穷的神韵”。]
10.解析:小说写香菊“伤号并没有见轻,香菊总是愁眉不展”“她吃的饭很少,做活也不上心”,说明她为了照顾伤员牵肠挂肚,不能安心;先前的香菊“同年的姐妹们常常笑话她胆小”,现在的香菊对伤员悉心照顾,小心翼翼,希望伤员早日康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香菊除了照顾伤员,还要去浇园,“香菊在那里用力浇着园……抬起手背擦擦脸上的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香菊浇园的辛苦,但她对李丹还是关心备至,牵挂着李丹的生活,还逗他开心。
答案:①心地善良,为李丹的伤势牵肠挂肚;②有责任感,一改胆小的性格,悉心照料重伤号;③吃苦耐劳,照料伤员和浇园抗旱,两副重担一肩挑。
11.(观点一)同意,以《浇园》为题,的确削弱了作品的主旨。①“浇园”游离于主旨之外,不能表现战争年代军民鱼水般的亲情;②“浇园”只能表现香菊的勤劳精神,不能表现她对子弟兵的关爱;③“浇园”冲淡了照料伤员的主要情节,不能充分彰显小说的主题。
(观点二)不同意,以《浇园》为题,使作品的主旨更深刻,内涵更丰富。①“浇园”一语双关,既指香菊浇园抗旱,又暗喻她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八路军伤员,使其得以康复;②“浇园”内涵丰富,表现了以香菊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他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关爱;③“浇园”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军民齐心协力,用宝贵的鲜血和辛勤的汗水共同浇灌美丽的家园。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