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伟大导师 革命领袖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就已经对经济基础给出了经典定义: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必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时隔35年,恩格斯重提这一主张的必要性在哪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回信的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
或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背景简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资料链接】
抓整体 不拘泥
【方法点拨】
【阅读理论文章】
概念——观点——思路——语言
任务活动一 理清观点,分清逻辑层次
【情境设计】从文章的段落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段落的组合共同说明了一方面内容,同时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可以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段落的分析来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
1.理解重要概念。
2.分清逻辑层次,总结论证思路。
带着问题诵读课文
1.”社会性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2.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原文定位
1.社会性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视之为
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是指
包
括
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各种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地理基础
围绕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是什么
(内涵)
包括什么
(外延)
决定产品交换和分配方式
决定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
决定国家、政治、法律
决定阶级的划分
决定了什么
大前提:经济关系包括技术。
小前提:技术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上层建筑)。
结 论: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上层建筑)。
恩格斯并没有按照常规的经济关系是什么,经济关系包括了哪些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了哪些关系这一书写顺序,而是率先阐述了经济关系的一个主要部分,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及其对产品的交换方式、分配方式,阶级的划分,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国家政治法等决定性作用。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语序的调换使得论述的重点及经济关系中技术的部分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针对性也更强。
这为下文能够提出科学在更大的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作铺垫。
分析解答
2.任务: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并概括。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
(第2段)
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第3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35张
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是他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第4-7段)
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要全面,要把握“总的联系”。
(第8~10段)
你能简要梳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吗?
第一部分(1-3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4-7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8-10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35张
请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
首先通过下定义和作诠释,说明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并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社会状况和需要对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
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运用举例论证指出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然后指出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运用事例论证,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任务活动二 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
【情境设计】本文兼具科学性与思辨性的特点,大部分文本内容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通过对文本中的内容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快速掌握恩格斯写作内容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思想内核。
1.恩格斯说“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的“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什么?
2.作者阐述伟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偶然性”指看似偶然发生的某种历史现象,如某个历史人物的出现;
“必然性”指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经济基础。某种历史现象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是经济基础在发挥作用,量变产生质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现象的产生又具有必然性。
如何理解“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这句话的含意?
1.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个偶然现象。
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
例如改革开放前期安徽小冈村十八位村民在土地承包协议书按手印。这事出现了小冈村十八位村民身上,这是一偶然性,但它背后隐藏着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要求,即农村要求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这一必然要求。
2.为了论证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任务活动三 方法探究,明确写作特色
【情境设计】】本文运用了许多的论证方法,我们通过对其中一段文本的分析,来掌握文本的答题思路,为考试实战做好准备;此外,我们通过对本文的综合分析,帮助大家理解论证类文本的写作特色。
1.恩格斯在本文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请你结合本文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恩格斯在本文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恩格斯在本文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假设论证
恩格斯在本文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比喻论证
常见论证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作者将“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加上一个“更”字,就突出了“技术上的需要”对“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重大作用,从而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1)针对性强,要点突出。
这是恩格斯的一封回信。政治书是面面俱到,十分有条理地讲清楚一个又一个命题。而回信,是根据来信的提问,有重点地讲几个问题。
(2)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 ,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以简洁鲜明的字母和数字标记。
(3)语言准确,思维辩证逻辑严密。
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例如“照我们看来的”用词和“不是...而是...”的句式。大量使用复句(关联词语),论证方式多样,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逻辑严密。 例如阐述历史人物出现是偶然和必然统一时,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假设复句,运用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