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基础练
知识点1地貌的组合及观察顺序
下图是某同学在青藏高原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该图中最宏观的地貌类型是( )
A.山脉 B.高原
C.陡崖 D.宽广的山谷
2.能正确反映地貌观察顺序的是( )
A.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
B.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
C.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D.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
知识点2高度的观察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水库和最高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890 m B.1 030 m
C.1 210 m D.1 300 m
4.该地区山地阳坡植被稀疏,原因是( )
A.气温低 B.风速大
C.土壤贫瘠 D.水分条件差
知识点3坡度的观察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6题。
5.图中地形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山峰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为山脊 D.④处为鞍部
6.下列地段中坡度最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知识点4地貌与人类活动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7~8题。
7.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8.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易错练
易错点1不能结合等高线分析地貌的特征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寺庙的海拔高度为98米。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甲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北向西南
10.图中①②③④河段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山峰和寺庙的相对高差可能是( )
A.78米 B.138米
C.168米 D.198米
易错点2不能结合地貌特点分析生活具体问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 )
A.河谷 B.陡崖
C.山脊 D.鞍部
13.考察途中,在丙地( )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能力练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下图为“延安宝塔山及其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
A.大桥 B.延安宝塔
C.右侧楼房 D.河堤
2.在最佳观察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其中张家口赛区承办大部分滑雪项目。下图示意张家口某高山滑雪场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滑雪比赛中,下列赛段平均速度最小的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几乎可以观看到比赛全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图甲为红河哈尼梯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图乙为某游客拍摄的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图片。读图,完成5~6题。
5.某游客站在图甲中某处朝南拍摄出图乙的景观图片,该游客在图甲中所处位置最有可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甲中不能观察到的微型地貌是( )
A.山谷 B.山脊
C.陡崖 D.峡谷
下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分布示意图,该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势起伏较大。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公路呈“之”字形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开河流 B.减少成本
C.降低坡度 D.保护植被
8.图中四地,城市最可能分布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水河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
(2)描述甲、乙两村分布的共同特点。
(3)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A点。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基础练
1~2.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该图示为青藏高原拍摄图片,因此最为宏观的地貌类型为高原。山脉与宽广的山谷属于小规模的地貌景观;陡崖是微观地貌形态。第2题,地貌的观察需选择观察点,从宏观到微观,由面到点,其观察内容包括:形态、形状、面积、物质组成、破碎程度等。
3~4.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图中等高距为100m,水库的海拔在200~300m,区域最高点海拔在1200~1300m,故相对高度应为900~1100m。第4题,由纬度分布可知,此地在北回归线以北,南坡是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率差。
5~6.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处为山谷,②处为山脊,③处为山谷,④处为宽谷。第6题,①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
7~8.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水平梯田的田埂应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8题,读图可知,梯田的修筑,使沟谷发育的山坡形态发生了改变。
易错练
9~11.答案:9.C 10.A 11.B
解析:第9题,由图中的等值线变化及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甲河流从左侧流向右侧;由图中的方向标可知,河流流向应为西南流向东北。第10题,由图可知,①处的等高线最为密集,流速最快。第11题,由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40m;结合等值线数值变化可知,山峰的海拔应为200m到240m,寺庙的海拔高度为98m,因此山峰与寺庙之间的相对高差应为102m到142m。
12~13.答案:12.C 13.C
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考察初始和结束的一段均沿河流前进,故考察了河谷地貌;图示区域西南部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位于考察路线上;图中丙处附近有一鞍部,位于考察路线上;考察路线上没有明显的山脊地貌。第13题,读图可知,甲村和丙地之间有山脊,在丙地不能看到甲村;乙村、丙地分别位于河谷的两侧,中间没有高地阻挡,能看到乙村。
能力练
1~2.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观察地貌时最佳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读图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以黄土地貌为主。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30m。AB、BC和CD段均跨过三条等高线,因此落差均在90~120m之间;DE段跨过两条等高线,落差范围为60~90m;水平距离中,AB>BC>CD段,CD、DE段水平距离相近。坡度与垂直距离呈正比,与水平距离呈反比,因此AB段的坡度小于BC、CD段,DE段的坡度小于BC、CD段;由图可知,AB段水平距离/DE段水平距离的值大于1.5但小于2,AB段的坡度小于DE段。因此赛段平均速度最小的是AB段。第4题,由图可知,①③均位于山脊的东侧,视野受到山脊阻挡,不能完整观看山脊西侧的赛道;由图可知,由A到B等高线先稀疏后密集,坡度先缓后陡,为凸坡,而④处海拔在1740~1770m之间,无法通视AB段;地貌的观察应选择视野开阔地区,而②处海拔在1920~1980m之间,视野开阔,几乎可以观看到比赛全程。
5~6.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在图乙中拍摄的景观有两处等高线向上弯曲,三处向下弯曲,结合指向标,图甲中只有在③地向南望去,才能体现图中景观。第6题,读图,图示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等高线弯曲处为山谷或山脊;图示区域内没有峡谷。
7~8.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势起伏较大,修建公路呈“之”字形,可降低坡度,减小工程的难度。第8题,读图可知,①④两地所在地区公路弯曲度小,且该地地势北高南低,故①地可能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形成。
9.答案:(1)自东向西
(2)位于河流沿岸(河谷);位于山麓冲积扇;位于海拔400米以下地区。
(3)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西部为谷地,地势较低。
(4)合理。理由:两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近或实际距离相近,攀登的相对高度相同或两山海拔相近。
或不合理。理由: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根据指向标判断,河流由东向西流。(2)图中两村落应从河流、海拔等方面描述。读图可知,甲、乙两村位于河流沿岸,海拔400米以下地区;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3)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与分布,地势特征和起伏大小来分析。读图可知,图中海拔在400~1000米之间,说明地形以山地为主;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变化可知,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西部河流所在地为谷地,地势较低。(4)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果出发地设在A点合理。理由:读图及比例尺可知,两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近或实际距离相近,攀登的相对高度相同或两山海拔相近。如果出发地设在A点不合理。理由:C线路经过地区的等高线比B线路经过的等高线密集,说明C线路的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攀登难度较大。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基础练
知识点1风蚀地貌
风蚀残丘是风蚀谷经长期外力作用不断扩展,使风蚀谷之间的地面不断缩小而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下图为风蚀残丘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在我国较常见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东部 B.东北平原地区
C.黄土高原地区 D.塔里木盆地东部
2.该地貌的成因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侵蚀
C.冰川堆积 D.风力堆积
知识点2风积地貌
下图为某地貌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
A.戈壁 B.雅丹
C.沙漠 D.沙丘
4.图示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识点3海蚀地貌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新北市,野柳是一个长约1 700 m的突出于北海岸的海岬。这里的岩岸地形也曾见识过惊涛骇浪,后因上升运动形成海岸平台。平台上有蕈状岩、蜂窝岩、烛台石、风化纹、溶蚀盘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蕈状岩外观似蘑菇,细细的颈部顶托着一个“大脑袋”,“头颅”较为完整,而细细的颈部大都不堪重负。其中最著名的为“女王头”,其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神态像极了昂首静坐的尊贵“女王”。下图为蕈状岩群及“女王头”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长达1 700 m的野柳海岬属于( )
A.海水堆积地貌 B.海水侵蚀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 D.河流沉积地貌
6.“女王头”未来可能( )
A.头部很快被雨水侵蚀消失
B.颈部因吸收水分变粗
C.头部很快被海风侵蚀消失
D.颈部受侵蚀断裂
知识点4海积地貌
北海银滩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等特点,而被称为“中国第一滩”。如图为北海银滩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北海银滩属于( )
A.海岸堆积地貌 B.海岸侵蚀地貌
C.河流堆积地貌 D.河流侵蚀地貌
8.根据颗粒物大小可知,北海银滩属于( )
A.砾滩 B.泥滩
C.沙滩 D.海滩
易错练
易错点1不能根据地貌特点判读风向
雅丹地貌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堆积物经风化、风蚀等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垄脊)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下图示意我国甘肃敦煌(40°N,93°E)某地雅丹地貌景观照片。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 )
A.高温 B.干旱
C.洪水 D.潮湿
10.由图可知,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正北风 D.西南风
易错点2不能结合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地貌的变化特点
恐龙探海景观(下左图)位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周边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山形地貌、奇绝的礁石形态、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岩层。下右图为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剖面图,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据此完成11~13题。
11.左图中示意“恐龙探海”景观进一步演化,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2.目前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的地貌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海坛岛③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A.海浪堆积和风力堆积
B.流水堆积和海浪堆积
C.海浪侵蚀和海浪堆积
D.海浪侵蚀和风力堆积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能力练
昌黎七里海海岸沙丘带是在七里海澙湖外侧的滨海沙坝基础上发育形成,经历了盾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成熟新月形沙丘。下图为昌黎七里海地区新月形沙丘发育过程平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昌黎海岸新月形沙丘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 D.风力侵蚀
2.昌黎海岸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如图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风力堆积
4.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有( )
①气候湿润 ②气候干旱 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④植被茂密 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示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6.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 )
A.受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
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少
C.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
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
7.推测芬迪湾好望角海岸带( )
A.堆积物粒径小 B.砾石分布较多
C.潮差变化较小 D.淤泥层较厚
位于青岛海岸、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是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岩石表面有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2022年10月2日晚,青岛遭遇数小时的雷雨大风天气,次日清晨人们发现“石老人”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8~9题。
8.“石老人”与海蚀崖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变近
B.逐渐变远
C.先变远,后变近
D.先变近,后变远
9.“石老人”形成与消亡过程的海岸地貌可能依次是( )
A.海蚀柱—海蚀陡崖—碎屑堆积物
B.海蚀柱—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
C.海蚀拱桥—海蚀柱—碎屑堆积物
D.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海蚀柱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我国海岸沙丘分布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区域,有雏形前丘、横向沙脊、新月沙丘以及丘链、海岸沙丘等,沙丘类型多、形态典型、规模较大。其中尤其以海岸横向沙脊在国内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表明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海岸横向沙脊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季节性明显。
(1)描述该沙脊的地貌特征。
(2)说出该沙脊的形成过程。
(3)简述沙脊颗粒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4)近年来受游客众多的影响,该沙脊形态和颗粒物分布出现变化,说出其变化有哪些?
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基础练
1~2.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图示为风蚀残丘的地貌,图示中裸岩广布,应位于风力强劲的地区。因此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第2题,根据材料“风蚀残丘是风蚀谷经长期外力作用不断扩展,使风蚀谷之间的地面不断缩小而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可知,该地貌的成因主要是风力侵蚀。
3~4.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地貌的形态为新月形,故该地貌为沙丘。第4题,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坡度小;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沙丘的迎风坡坡度和缓,背风坡坡度陡。根据图中等高线疏密可知,②箭头正确。
5~6.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海岬是指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经历过惊涛骇浪的侵蚀,形成海水侵蚀地貌。第6题,“女王头”由常年的风力侵蚀和海浪冲击形成,不会很快消失,与海浪同高度的颈部岩石磨蚀较快,因此下方的颈部易因侵蚀作用而断裂。
7~8.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北海银滩位于沿海地区,是著名的海滩,属于海岸堆积地貌。第8题,结合图文资料可知,北海银滩由细小的沙粒组成,故属于沙滩。
易错练
9~10.答案:9.B 10.B
解析:第9题,由材料“雅丹地貌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可知,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干旱。第10题,由图可知,该地雅丹地貌的垄脊和沟槽呈西北—东南走向,而沟槽、垄脊是风力侵蚀的结果,其走向应该和主导风向一致。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而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因此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西北风。
11~13.答案:11.A 12.D 13.A
解析:第11题,读图根据所学,图中显示的海岸地貌,①是海蚀崖,②是海蚀洞穴,③是海滩,④是海蚀柱。图中“恐龙探海”景观属于海蚀拱桥,当它进一步演化,应该是拱桥桥面受长期风化会坍塌掉落,向陆一侧可能演变为海蚀崖,即右图的①。第12题,随着海浪冲刷侵蚀和风化作用加剧,④海蚀柱可能会倒塌,规模缩小;②海蚀洞穴会扩大,①海蚀崖下部会坍塌掉落而变小;而随着海蚀洞穴扩大、海蚀崖坍塌以及海浪堆积作用影响,③处堆积物会因此增多。综上所述,②③规模扩大。第13题,由于海坛岛③处分布有较多沙丘,因此可能是当地岩石风化后变成碎屑物质,进而形成沙粒物质,这样在海浪和风的作用下,经过搬运堆积最终形成③地沙丘。
能力练
1~2.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海岸新月形沙丘是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积地貌。第2题,由图可知,沙丘东北方向坡度缓,为迎风坡,因此该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由图文可知,该地区为干旱的沙漠,流水作用较弱;该图地貌为风成地貌,既有风力侵蚀而成的风蚀地貌(塔岩),又有风力堆积形成的风积地貌(沙漠)。第4题,该地为风成地貌,其形成受风力、水分、地面物质组成、植被、人类活动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风力越大,水分越少,光照充足,地面物质越破碎疏松、植被越少等,风成地貌越容易发育形成。
5~7.答案:5.D 6.A 7.B
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因而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四座海蚀柱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先后为dcba。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e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第7题,结合材料分析,芬迪湾好望角海岸带属于基岩海岸,海水侵蚀强烈,导致岩石不断分解破碎,并在海岸带堆积,因此砾石分布较多,堆积物粒径大。
8~9.答案:8.B 9.C
解析:第8题,海水不断侵蚀,海蚀崖不断后退,逐渐向北推移,与海蚀柱“石老人”的距离增大,逐渐变远。第9题,海水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岩层,使岩石表面出现石孔,这些石孔不断被侵蚀变大,发展成海蚀拱桥,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石体分离出去,随着侵蚀作用的进行,使“石老人”不断坍塌,形成碎屑堆积物。
10.答案:(1)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坡较缓西坡较陡。
(2)滦河挟带泥沙入海,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海平面下降导致泥沙露出水面,经迎岸风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沙脊。
(3)特征:从沙脊顶部到底部沙粒逐渐增大。
原因:风力堆积具有分选性,沙粒随着风速下降,颗粒物大的先堆积在底部,颗粒物小的后堆积在顶部。
(4)高度降低,坡度变缓,颗粒物分选性变差。
解析:第(1)题,由材料提供的沙脊的等高线图可知,沙脊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由等高线密集程度可知,东坡较缓西坡较陡。第(2)题,由材料可知,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其原因是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海平面下降导致泥沙露出水面。海岸横向沙脊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季节性明显,说明沿海地区,会经迎岸风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最终形成沙脊。第(3)题,由材料可知,沙脊颗粒物主要受迎岸风影响,因为风力堆积受重力因素影响,具有分选性,沙粒随着风速下降,颗粒物大的先堆积在底部,颗粒物小的后堆积在顶部。第(4)题,受游客众多的影响,人类活动的踩踏和干预,会扰乱自然风力堆积颗粒物的分选性,造成高度降低、坡度变缓。第一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基础练
知识点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识点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贵州南部的罗甸、平塘、惠水一带是喀斯特景观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洞穴密布,暗河纵横,漏斗竖井天坑成群,锥状剑状奇峰无数。下图为平塘四寨的“天坑”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图中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海浪作用
4.关于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貌裂隙发育,地表水源丰富
B.地表岩石裸露,土层深厚肥沃
C.地质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多样
D.地形崎岖不平,耕地集中连片
知识点3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地貌。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6.关于河谷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浅且窄 B.下游—宽且浅
C.上游—深且宽 D.下游—宽且深
知识点4河流堆积地貌
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地区中,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 )
A.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D.柴达木盆地
8.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B.植被破坏
C.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D.冰川堆积
易错练
易错点1不能根据景观图判读地貌特点
路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路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如图示意路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9~10题。
9.由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0.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易错点2不能根据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歌曲《上海滩》中有歌词“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湾转千滩”,河流“湾”处往往岸陡、浪急、水深,“滩”处往往岸缓、水稳、滩露。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河流“湾”的特征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陡而深—流水侵蚀作用
B.宽而浅—流水堆积作用
C.陡而深—流水堆积作用
D.宽而浅—流水侵蚀作用
12.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中,“滩”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A.江苏 B.重庆
C.四川 D.西藏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能力练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
A.溶蚀、冲蚀增强
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
C.溶蚀、冲蚀减弱
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
2.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 )
A.冲蚀作用 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沿北纬30°自东向西集中分布着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如图)。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形成各种景观,称钙华景观。中国最负盛名的钙华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区域内排成了一线。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喀斯特地貌自西向东演化分布的规律是( )
A.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
B.平原—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
C.溶蚀山地—孤峰—峰林峰丛—平原
D.平原—峰林峰丛—孤峰—溶蚀山地
4.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和堆积 B.流水溶蚀和堆积
C.风力侵蚀和堆积 D.海浪侵蚀和堆积
辫状水系指由许多河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的唐古拉山脉,其上游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水系(如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沱沱河辫状水系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作用 B.海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流水作用
6.辫状水系出现地区通常( )
A.地形平坦 B.气温较低
C.海拔较高 D.降水丰富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完成7~9题。
7.②坡是( )
A.迎水坡,流速慢 B.迎水坡,流速快
C.背水坡,流速慢 D.背水坡,流速快
8.图示沙波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②坡和④坡 D.①坡和③坡
9.图示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
A.向上游移动 B.向下游移动
C.维持在原地 D.往复摆动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中下游两岸,常见基岩山体矗立江边,峭壁悬崖,突出江中,形如半岛,称为“矶”或“矶头”,成为长江中下游的独特地标。长江中下游的矶有110多个。图1为“长江某分汊河段示意图”。
观音矶地处荆江市沙市区河段拐弯处,是长江流出三峡后的第一矶,是乾隆年间建成的“人工矶头”。图2为“观音矶所在位置示意图”。
建设荆江分洪区作为湖北最大的分蓄洪工程,其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的超额洪水峰量,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减少荆江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1954年曾启用过该分蓄洪区,三峡工程启用后,该工程的使用率降低。
图1
图2
(1)在图2中用绘出荆江分洪区的大致位置。
(2)建造“人工矶头”——观音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说明图1中江心洲及汊河的形成过程。
第一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基础练
1~2.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均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岩溶地貌,因此形成图中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第4题,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地表水缺乏;地表岩石裸露,土层较薄且贫瘠;由材料“洞穴密布,暗河纵横,漏斗竖井天坑成群,锥状剑状奇峰无数”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多样,适合发展旅游业;喀斯特地貌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不平,耕地少且分散。
5~6.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在河谷发育初期,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谷逐渐加深;随着堆积、侵蚀的加剧,河谷逐渐呈现槽形,故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④③。第6题,上游地区河流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床深且窄,下游地区以侧蚀和沉积为主,河床宽且浅。
7~8.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内蒙古高原。第8题,牛轭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易错练
9~10.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第10题,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没有形成峰丛;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
11~12.答案:11.A 12.A
解析:第11题,由材料“岸陡、浪急、水深”可知,河流“湾”处陡而深,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2题,由材料“岸缓、水稳、滩露”可知,“滩”主要分布于河流下游地区。
能力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于巨量崩塌物的堵塞,使得流水流速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第2题,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然后大量崩塌物堆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于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形成天坑,因此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搬运作用。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图中自西向东受流水溶蚀作用的时间长、强度大,地势逐渐降低,依次分布为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第4题,本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地质作用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地貌景观。钙华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流水溶蚀、流水堆积作用。
5~6.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沱沱河上游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水系,辫状水系是由许多河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是由许多汊流交错流动而成,与河流流水作用有关。第6题,辫状水系形成过程是,洪水期时河流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当洪水流出山口或河道展宽,地势变平缓,河流流速变慢,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水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交织如辫的河道。
7~9.答案:7.D 8.D 9.A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根据图中水流方向可知,②坡为背水坡,背水坡以侵蚀为主,流速较快。第8题,根据图中水流方向,可知①坡和③坡为迎水坡,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为主。第9题,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后,被侵蚀的泥沙会在顺着水流方向的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由此可知,沙波会顺水流方向移动,逐渐向上游移动。
10.答案:(1)绘图如下:
(2)观音矶顶承长江洪峰;降低江水对荆江大堤的冲击力,保护荆州、荆江大堤以及江汉平原。
(3)矶的附近河床较窄,水流湍急;出矶后河床变宽,水速骤减,泥沙沉积,常淤积为江心洲;江心洲两侧形成分汊河段。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荆江分洪区作为湖北最大的分蓄洪工程,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的超额洪水峰量,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减少荆江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可知,荆江分洪工程是长江中游防洪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故可知荆江分洪区的大致位置。第(2)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音矶地处荆江市沙市区河段拐弯处,洪水期河流流量大,观音矶对长江洪峰具有削弱作用,减轻了江水对荆江大堤的冲击力,保护了荆州城、荆江大堤以及江汉平原。第(3)题,读图及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矶头附近河床较窄,水流速度快;河流出矶后河床变宽,流速骤减,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淤积为江心洲;江心洲起到分水的作用,在江心洲两侧形成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