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基础练
知识点1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赫罗图反映了恒星的光度与其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下图中纵轴表示恒星的光度,横轴表示恒星的表面温度,太阳的光度为1。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太阳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
2.由图可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 )
A.4 000 K B.10 000K
C.6 000 K D.3 000 K
知识点2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海拔3 65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2010~2019年拉萨市月平均太阳辐射量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拉萨市成为我国太阳辐射强度大的城市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离太阳近 B.大气较稀薄
C.纬度较低 D.晴天最多
4.拉萨市夏季太阳辐射量大于冬季,主要是因为夏季( )
A.植被覆盖更好 B.晴天更多
C.纬度更低 D.白昼更长
知识点3太阳能开发利用及其影响
太阳辐射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目前利用太阳辐射能发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下图示意某太阳能电站。据此完成5~6题。
5.与煤炭、石油等能源相比,太阳能的优点是( )
A.分布集中,开发难度小
B.发电稳定,电站选址灵活
C.分布广泛,清洁可再生
D.开发投资少,技术要求低
6.下列地区,资源条件适宜建设太阳能电站的是( )
A.热带雨林区 B.撒哈拉沙漠
C.南极大陆 D.四川盆地
知识点4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完成7~8题。
7.太阳黑子和耀斑( )
A.都发生在①层
B.分别发生在①层、②层
C.都发生在②层
D.分别发生在②层、③层
8.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类型是( )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日冕物质抛射
知识点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021年11月,科幻电影《芬奇》在美国上映,剧中讲述了由于太阳活动进入“极大期”,“太阳脾气”大爆发,使得地球迎来世界末日。当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现象,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下图为太阳活动极大和极小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左图为“太阳脾气”爆发的表现之一,主要发生在太阳的( )
A.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10.对于太阳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大期手机信号易中断
B.极大期地球磁场易受干扰
C.极小期太阳辐射减弱
D.极小期全球洪涝灾害多发
易错练
易错点1太阳辐射能利用理解不到位
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新能源。风光互补路灯作为一种新能源路灯,将太阳能发电板与风力涡轮机系统相结合,共同为路灯系统供电。2008年,厦门集美首次安装试用风光互补路灯。下图示意风光互补路灯。据此完成11~13题。
11.若仅考虑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储量,下列城市中最适合安装风光互补路灯的是( )
A.成都 B.哈尔滨
C.乌鲁木齐 D.上海
12.与传统路灯相比,风光互补路灯( )
①占地面积小 ②初期投资大 ③电力更稳定④碳排放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风光互补路灯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 )
A.电路线网铺设费用高
B.后期设备维护费用高
C.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
D.研发设计技术要求高
易错点2太阳活动特点不能准确分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某研究员表示:目前我们处在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2019~2023年),太阳活动日益频繁,预计2025年7月达到极大期,然后逐渐减弱。据此完成14~15题。
14.科学家推测由于太阳活动的变化,2030年后地球将迎来小冰河期,这主要是因为( )
A.温室气体减少 B.太阳活动频发
C.太阳辐射减弱 D.太阳进入衰老期
15.据材料推测第26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可能是( )
A.2026~2030年 B.2030~2034年
C.2035~2039年 D.2040~2044年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能力练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云量最多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北纬20°地区
C.北纬40°地区 D.北纬60°地区
2.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云量 B.大气厚度
C.纬度 D.通过的大气路径
2021年9月8日,新疆第一座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正式进入并网发电。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到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再利用罐中热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下图为新疆哈密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北京相比,哈密(42°N,93°E)太阳能更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②地势较高,大气削弱作用弱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
④沙漠广布,地面辐射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此光热发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最漂亮的奇观之一,美国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北部地区是世界上欣赏极光的最佳地区之一。下图是该地区2020年某两日的极光带(图中阴影部分)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极光大爆发期间,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是( )
A.洪涝灾害多发 B.全球农业歉收
C.形成寒冬天气 D.干扰短波通讯
6.导致图示两日极光带宽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太阳活动
C.太阳高度 D.天气状况
2020年9月15日,由NOAA和NASA共同主持的25个太阳周期预报小组发布,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25个太阳周期中。下图是NOAA空间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周期黑子数进展图,下表为部分地理现象预报指标。据此完成7~8题。
①短波收 听指数 ②信鸽飞 行指数 ③空气质 量指数 ④极光 指数
指数 (小大) 适宜收听 程度(适宜不适宜) 影响信鸽 飞行程度 (小大) 空气质量 (差优) 极光可见 范围(小大)
7.材料中反映出( )
A.太阳活动的周期一般是20年
B.日冕层物质抛射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目前太阳活动处于高发期
D.2025年前后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
8.当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值时,表中指数会明显变大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上海市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左图)通过在屋顶铺设“硅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下面右图为我国第23周期太阳黑子数预报图,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
(1)指出上海进行太阳能发电的劣势。
(2)由第23周期太阳黑子数预报图可知,第25个太阳高峰年是________年。
(3)太阳黑子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太阳风暴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影响,试列举与之有关的现象。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太阳能资源在近40年来,不论是在总辐射量、年日照时数还是在年有效日照天数上都在减少,尤其近年来减少趋势明显。在减少幅度和影响因素上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如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示意图(单位:亿焦耳/平方米)。
(1)描述图中曲线L东段和西段走向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简述图中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大的主要原因。
(3)推测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近年来太阳辐射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基础练
1~2.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太阳光度为1,根据赫罗图可知,光度为1的是②,故②表示太阳。第2题,②为太阳,其横坐标对应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
3~4.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相对于日地距离,拉萨与太阳的距离可忽略不计;拉萨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较低并不是拉萨太阳辐射强度大的决定条件;拉萨并不是我国晴天最多的城市。第4题,拉萨夏季太阳辐射量大于冬季,其主要原因是夏季白昼更长,日照时间更长。植被覆盖多少与太阳辐射量关系不大;拉萨冬季比夏季晴天多;拉萨的纬度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
5~6.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太阳辐射能广泛地分布于地球表面,无污染,可再生。太阳能电站适宜布局在太阳辐射丰富的地方,选址不灵活;太阳辐射能密度比较小,且受到季节、昼夜、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极不稳定,增大开发利用的难度;太阳辐射能开发需要较大的投资和技术。第6题,撒哈拉沙漠晴天多,太阳辐射强,适宜建太阳能电站。热带雨林区终年多雨,晴天少,太阳辐射少;南极大陆纬度高,极昼期太阳辐射弱且有漫长的极夜;四川盆地多云雾,大气削弱作用强。
7~8.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第8题,日冕物质抛射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9~10.答案:9.C 10.B
解析:第9题,读左图知,类似弧状的太阳火焰叫日珥,它和耀斑一起出现在太阳外部的色球层。第10题,太阳活动极大期时,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剧烈爆发,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而手机信号不属于短波;极大期时,地球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洪涝、干旱灾害会明显增加;太阳辐射强弱与太阳活动无关。
易错练
11~13.答案:11.C 12.D 13.C
解析:第11题,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常年云雾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哈尔滨和上海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乌鲁木齐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风力大;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资源丰富,因此最适合安装风光互补路灯。第12题,由图可知,风光互补路灯与传统路灯在占地面积上差异很小;风光互补路灯需要安装太阳能发电板与风力涡轮机,初期投资大;传统路灯电力供应更稳定,风光互补路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进行发电,因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易导致电力不稳定;风光互补路灯利用太阳能和风力进行发电,碳排放量少。第13题,风光互补路灯的电路线网前期铺设费用高,后期设备维护费用高,但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效益突出,因此费用高、投资大不是其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风光互补路灯利用太阳能和风力资源进行发电,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容易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因此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由材料可知,2008年,厦门集美已经首次安装试用了风光互补路灯,说明在技术条件上已经能够达到要求。
14~15.答案:14.C 15.B
解析:第14题,由材料可知,预计2025年7月太阳活动达到极大期,然后逐渐减弱,这意味着2025年7月以后太阳所产生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在2030年后地球将迎来小冰河期。第15题,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约为11年,而由材料可知,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在2019~2023年,加上11年,就可以推测出第26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在2030~2034年。
能力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赤道地区最大,但有效总辐射量赤道地区并不是最多的,且两者的差值最大。所以云量最多的地区最可能位于赤道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基本上是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
3~4.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哈密纬度42°N,北京纬度39°56′N,因此哈密纬度高,①错;哈密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北京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因此哈密地势较高,大气削弱作用弱,②对;哈密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③对;沙漠广布,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与地面辐射无关,④错。第4题,定日镜会遮挡部分太阳辐射,会降低该区域地表温度,A错;光热发电站是利用太阳辐射,不会干扰电子导航,也不会提高作物产量,B、D错;罐中热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会误伤途经飞鸟,C对。
5~6.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极光大爆发期间,说明太阳活动强烈,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异常,有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区域发生干旱。对于农作物,同样有的地区丰收,有的区域歉收。太阳活动强烈,耀斑爆发,产生“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第6题,极光出现于地球的高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带的范围大小与太阳活动的强弱关系密切。
7~8.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从图中看,两次黑子数月均预测的最大值分别为2014年和2025年,间隔约11年,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A错;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B错;目前,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C错;2025年前后黑子数量达最大值,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D对。第8题,太阳活动高峰值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使短波收听指数增大,①正确;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影响信鸽飞行程度增大,②正确;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极光指数增大,④正确;太阳活动对污染没有影响,空气质量指数不受影响,③错。
9.答案:
(1)上海阴雨天气较多,太阳能发电总量较小;天气状况多变,太阳能发电不稳定等。
(2)2022
(3)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全球定位导航产生误差或失灵,产生“磁暴”现象;卫星电视节目传输中断;地球上部分地区气候异常;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等。
解析:第(1)题,上海进行太阳能发电的劣势,主要从上海的气候和天气角度分析。第(2)题,由第23周期太阳黑子数预报图可知,此周期的太阳高峰年是2000年,根据太阳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可推算出第25周期的太阳高峰年是2022年。第(3)题,太阳黑子、太阳风暴都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耀斑会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导致中断卫星电视节目信号的传输;并产生“磁暴”现象,影响全球定位导航;黑子可以使地球上部分地区气候异常;太阳风使大气电离,在两极地区(高纬度)产生极光现象等。
10.答案:(1)东段呈东西走向,受纬度的影响;西段呈南北走向,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气污染严重,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西部地区近年来云雨天气增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解析:第(1)题,图中曲线L东部和西部走向明显不同,东部大致呈东西走向,说明东部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同一纬度地区差异不大,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西部大致呈南北走向,其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同一纬度地区差异较大,主要是该区域靠近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第(2)题,读图,甲纬度较乙更低,其太阳高度角更大,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其次,甲位于青藏高原(阿里高原,俗称“高原中的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第(3)题,注意材料信息“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类活动强,排放的废弃物更多,大气污染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而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太阳辐射量减少主要受自然原因的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海拔、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纬度、海拔等变化不大,推测可能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降水增多,云雨天气的云层更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基础练
知识点1化石与地层
读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个地层中,形成最早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①②③④岩层具有的特征是( )
①含有生物化石 ②有较多的气孔 ③岩层致密坚硬 ④有明显的层理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知识点2地质年代表
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依次为( )
A.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
B.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显生宙
C.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D.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显生宙
4.①②③依次为( )
A.古生代、新生代、中生代
B.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早生代、中生代、晚生代
D.中生代、古生代、新生代
知识点3生物的演化过程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完成5~7题。
5.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6亿年前
6.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7.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知识点4海陆分布与地形变迁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海陆分布以及地形起伏不断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联合古陆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前寒武纪
9.下列山脉中,属于新生代形成的是( )
①喜马拉雅山 ②安第斯山 ③大兴安岭 ④阿尔卑斯山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易错练
易错点1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分布识记不清
海蜘蛛,也叫皆足虫,形似蜘蛛,故名海蜘蛛。海蜘蛛形似蜘蛛,但不属于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一种,常匍匐于海中的海藻上或岩石下,几乎各大洋中都有它们的存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如图为海蜘蛛照片。据此完成10~12题。
10.海蜘蛛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距今约为 ( )
A.1.3亿年 B.2.3亿年
C.4.3亿年 D.13亿年
11.海蜘蛛在地球上出现时期( )
A.海洋中鲸鱼出现 B.海洋中笔石繁盛
C.陆地上植物繁茂 D.陆地上巨兽横行
12.自地球上海蜘蛛出现至今,地球上生物经历的演化历程是 ( )
A.原始细菌—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B.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C.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D.海生藻类—陆生藻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易错点2不能根据生物判断地质年代的特征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地球整个历史中,曾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下图),所处的时期分别是奥陶纪时期、泥盆纪时期、二叠纪时期、三叠纪时期以及白垩纪时期。据此完成13~15题。
13.上述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古生代的次数为 (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4.奥陶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
A.主要发生在陆地环境
B.主要发生在海洋环境
C.主要是脊椎动物灭绝
D.主要是蕨类植物灭绝
15.出现在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的代表动物为 ( )
A.三叶虫 B.笔石
C.猛犸象 D.恐龙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能力练
在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有一个古生物化石群,它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科学家侯先光于1984年在帽天山先后发现了纳罗虫、腮虾虫和尖峰虫化石等无脊椎动物化石。据此完成1~2题。
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科学家可以推断出 ( )
①模拟当时的地貌 ②判断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③确定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④了解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推测纳罗虫化石形成时期帽天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温暖的海洋 B.干旱的沙漠
C.冷湿的苔原 D.湿热的雨林
木化石是几亿年前树木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锦州义县是辽宁西部地区存有木化石最多的地区,该地在含有木化石的岩层里还发现了恐龙化石。据此完成3~4题。
3.锦州义县地层里埋藏着大量木化石,据此可推断出该地区曾经( )
A.温暖湿润 B.浅海环境
C.降水稀少 D.地形平坦
4.辽宁省内已知的最大木化石在锦州义县发现,形成木化石的这棵树约生长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该时期( )
A.蕨类植物开始出现
B.联合古陆解体,板块运动剧烈
C.被子植物盛行
D.以鱼类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盛行
下图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六个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研究发现,①地层有大量三叶虫化石;③地层有鱼类和两栖类化石,并有煤层;④地层有大量恐龙化石,并有煤层;从⑤地层到⑥地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越来越丰富。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①地层——中生代
B.③地层——晚古生代
C.④地层——早古生代
D.⑥地层——前寒武纪
6.与③地层煤层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植物类型是(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7.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不存在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形成
B.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C.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D.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
在福建漳州发现的漳浦琥珀硬度低、质地脆、色泽暗沉,多形成于1 470万年前。当时在漳浦随处可见的龙脑香树如今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其树脂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漳浦琥珀是近百年来发现的最大、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在漳浦琥珀里发现的昆虫,大多数都能找到现生的“亲戚”。图1和图2分别是福建漳州位置图和琥珀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与目前相比,漳浦1 470万年前的气候特征是( )
A.干冷 B.干热 C.湿冷 D.湿热
9.大量开采、收集漳浦琥珀的主要意义是( )
A.发现更多新物种 B.开发为宝石饰品
C.研究古生物、古气候 D.保护文物古迹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们常常认为恐龙生活在热带森林、草原或沼泽中,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陆续在美国阿拉斯加、澳大利亚南部和南极大陆都发现了多种极地恐龙化石。科学家最近在美国阿拉斯加的王子洗附近(75°N,下图中恐龙遗址)发现了很多生活在距今1.8亿年至6 600万年的草食或食肉恐龙幼崽的牙齿和骨骼化石。根据恐龙产仔的月份、孵化的时间和该地昼夜节律推断,一些恐龙很可能在北极筑巢、产卵,并把幼崽养大。
宙 代 纪 距今时间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60万年后
新近纪 260万年前
古近纪 0.23亿年前
中生代 白垩纪 0.66亿年前
侏罗纪 1.45亿年前
三叠纪 2.01亿年前
古生代 二叠纪 2.52亿年前
石炭纪 2.99亿年前
泥盆纪 3.59亿年前
志留纪 4.19亿年前
奥陶纪 4.44亿年前
寒武纪 4.85亿年前
元古宙 5.41亿年前
太古宙 25亿年前
冥古宙 40亿年前
(1)结合所学知识和地质年代表推测,王子洗极地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在________纪和________纪。
(2)极地恐龙生存时代的植被主要为________植物,这些植物成为今天________矿的重要成因之一。
(3)推测极地恐龙生存时代王子洗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基础练
1~2.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层呈层状分布,为沉积岩层。地层形成过程中,形成早的岩层位于下部。第2题,①②③④岩层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有两大特征: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3~4.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根据时间顺序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第4题,根据时间顺序可知,①②③依次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5~7.答案:5.B 6.C 7.D
解析:第5题,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第6题,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第7题,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8~9.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海陆分布格局不断变化。到后期,陆地汇聚成一个整体,形成联合古陆。第9题,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为高大的山脉,形成于新生代;大兴安岭为低缓的山脉,形成较早。
易错练
10~12.答案:10.C 11.B 12.B
解析:第10题,由材料可知,海蜘蛛属于最古老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早古生代,距今约4.3亿年。第11题,海蜘蛛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此时以三叶虫、笔石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但陆地几乎没有动物;鲸鱼属于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晚古生代陆地植物开始繁茂。第12题,海蜘蛛出现于古生代早期,自古生代早期,地球上生物由无脊椎动物逐渐演化成脊椎动物(早期鱼类),晚古生代由早期鱼类逐渐向陆地爬行动物演化,而在中生代晚期哺乳动物出现;原始细菌出现于太古宙,海生藻类出现于元古宙,都早于海蜘蛛出现时间。
13~15.答案:13.C 14.B 15.D
解析:第13题,由地质年代表可知,奥陶纪、泥盆纪和二叠纪属于古生代,三叠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因此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古生代的次数为3次。第14题,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因此奥陶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主要发生在海洋环境。到了早古生代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蕨类植物繁盛在晚古生代。第15题,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由于此次灭绝事件完全毁灭了非鸟恐龙,因此又俗称“恐龙大灭绝”。笔石在奥陶纪生物大灭绝中灭绝;三叶虫在泥盆纪生物大灭绝中灭绝;距今约1万年前,猛犸象陆续灭绝,这被视作一个冰川时代结束的标志。
能力练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根据化石无法模拟地表起伏的状况;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因此根据化石的类型可以判断地层的时代和顺序;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第2题,纳罗虫化石作为无脊椎动物化石,其生活在早古生代,而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因此纳罗虫化石形成时期帽天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当时可能是温暖的海洋环境。
3~4.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锦州义县地层里埋藏着大量木化石,并且在含有木化石的岩层里还发现了恐龙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于中生代,当时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第4题,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该时期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繁盛,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联合古陆解体,板块运动剧烈。
5~7.答案:5.B 6.C 7.D
解析:第5题,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①地层有大量三叶虫化石,说明①地层形成于早古生代;鱼类和两栖类繁盛于晚古生代,③地层有鱼类和两栖类化石,说明③地层形成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④地层有大量恐龙化石,说明④地层形成于中生代;新生代哺乳动物繁盛,⑥地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说明⑥地层形成于新生代。第6题,由上题可知,③地层形成于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⑥地层形成于新生代。新生代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A不符合题意;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B不符合题意;联合古陆在中生代早期开始解体,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C不符合题意;在中生代的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D符合题意。
8~9.答案:8.D 9.C
解析:第8题,结合材料“当时在漳浦随处可见的龙脑香树如今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可知,龙脑香树现在适宜生长在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条件是湿润、气温较高的地区。高温、水分条件好的地区,树木生长旺盛,容易产生树脂,且蚊虫较多。福建漳浦现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东南亚地区温度要低,降水较东南亚地区少。因此可推知,与目前相比,漳浦1470万年前的气候特征是湿热。第9题,结合材料,漳浦琥珀里发现的昆虫大多数都能找到现生的“亲戚”,大量开采、收集琥珀,有利于研究古生物、古气候。
10.答案:(1)侏罗 白垩 (2)裸子 煤
(3)地理环境特点:气候较温暖;降水较多;植被较茂盛。
解析:(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王子洗极地区域,发现生活在距今1.8亿年至6600万年的草食或食肉恐龙幼崽的牙齿和骨骼化石。对应图中信息,距今1.45亿年前至2.01亿年前为侏罗纪时代,0.66亿年前至1.45亿年前为白垩纪时代,因此最可能在侏罗纪和白垩纪。(2)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存时代为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是裸子植物生长茂盛时期,也是成煤的主要时期。(3)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所以推测极地恐龙生存时代王子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且裸子植物茂盛。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练
知识点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下图为地球内部局部地区地震波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正确的是( )
A.甲为横波,传播速度高于乙波
B.甲为纵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C.乙为横波,传播速度持续加快
D.乙为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图中①层是( )
A.软流层 B.地球外核
C.岩石圈 D.上地幔顶部
知识点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圈层厚度最大的是(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为生物圈
B.②圈层中陆地的厚度较海洋大
C.纵波不能穿过③圈层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知识点3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
知识点4地球圈层之间的联系
下图为辽宁省鸭绿江上游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地理事物,属于岩石圈的有( )
A.瀑布、森林 B.峡谷、山脉
C.蓝天、峡谷 D.瀑布、山脉
8.图示景观说明了( )
A.图中涉及的圈层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B.图示岩石圈连续不规则,与其他圈层互不联系
C.图示圈层受重力能、太阳辐射能作用
D.图示景观只涉及地球内部圈层无外部圈层
易错练
易错点地球内外圈层特征的判读理解不到位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1日2时10分,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海域(28.97°S,176.84°W)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新西兰北岛的罗托鲁阿的火山地热喷泉是世界闻名的奇观。据此完成9~11题。
9.推测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或地幔 B.地幔或外核C.内核 D.地表岩层
10.地震发生后,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乘客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主要是上下颠簸
11.地下水和熔岩相互作用生成热蒸汽,地下压力逐渐升高,热蒸汽和岩浆的混合物沿地缝喷出形成火山地热喷泉。以上过程主要发生在 ( )
①岩石圈 ②水圈 ③大气圈 ④生物圈 ⑤内核 ⑥外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能力练
2021年11月20日16时52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的(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③圈层
B.地震来临的时候,S波先到达地面
C.地球在约2 900 km深度以下为固态
D.②圈层的顶部和①圈层的全部构成了岩石圈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4.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分布特点是( )
A.中部地区变化大 B.中间厚,四周低
C.北部薄,南部厚 D.东部地区最薄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那么0千米应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古登堡界面 D.莫霍界面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虚线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完成7~9题。
7.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自然环境
8.据图可知,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漂浮、沉降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9.地球各圈层中( )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3月20日17时9分46秒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0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是60 km。
材料二:下图为部分地球圈层示意图。
(1)图中属于地壳范围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层的下界面是________(填字母),该界面的深度与海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0级为此次地震的________。地震发生后,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当地震波到达地面时,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上下颠簸/左右摇晃)
(3)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4)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说出这几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练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快,由图可知,甲波比乙波速度慢,故甲为横波,乙为纵波;甲为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乙为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第2题,由图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①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
3~4.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由图中的数据可知,①位于大气圈中;-33千米为莫霍界面所处的位置,②位于-33千米以上,应为地壳,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③位于上地幔,可判断为软流层;-2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所处的位置,可判断④、⑤为地核,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核的厚度约为3471千米,地幔厚度约为2867千米,最厚为地核,地幔次之,地壳最薄。第4题,图中显示①圈层为大气圈,A错误;②圈层中陆地的厚度较海洋大,B正确;③圈层在地幔层,纵波能穿过,C错误;④圈层为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D错误。
5~6.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6题,据图文材料可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7~8.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瀑布属于水圈,森林属于生物圈,峡谷、山脉属于岩石圈,蓝天属于大气圈。第8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与其他圈层相互联系,B错误;四大圈层受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影响,C正确;图中外部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有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所以该景观既有内部圈层也有外部圈层,D错误。
易错练
9~11.答案:9.A 10.D 11.A
解析:第9题,此次地震发生在海域,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应位于地壳或地幔。外核在古登堡界面以内,大约在地下2900千米的深处;内核大约在地下5100千米的深处;地表以下10千米不止是地表岩层。第10题,地震波的纵波带来的是地表的上下颠簸,横波带来的是地表的水平晃动,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传播,因此地震发生后,正在克马德克群岛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乘客感受到的震动应只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第11题,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火山地热喷泉喷出地表,需要经过的地球内部圈层有地幔和地壳,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一起被称为岩石圈;火山地热喷泉喷发过程中经过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核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最深处。
能力练
1~2.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km,图中显示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3km左右,故震源位于①圈层—地壳,A正确;②圈层属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属于地幔,深度为33km~2900km之间,故B错误;③和④属于地核,深度更深,故C、D错误。第2题,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炙热的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应该是②圈层,故A错误;图中显示S波速度较慢,在2900km深度时消失,为横波,P波速度较快,能穿至地核内部,属于纵波,地震来临时,纵波传播速度快,因此先感受到P波,故B错误;纵波P能穿过固液气三态,在2900km时速度突然下降,固体传播速度最快,可判断2900km以下不是固态,故C错误;由题1可知,②圈层为地幔,其顶部是坚硬的岩石,与①圈层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故D正确。
3~4.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都是纵波(P波)速度大于横波(S波),A不符合题意;横纵波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地球表面纵波的速度大约为8km/s左右,横波的速度大约为4.4km/s,速度大于月球表面,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地震波只有一处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5~6.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高,南部低,B、C错误;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地壳厚度变化最大,A正确;根据图中数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误。第6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界面,换句话说就是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界面。
7~9.答案:7.D 8.A 9.A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F和软流层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8题,据地球圈层结构可知,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因此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并且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第9题,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机勃勃;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10.答案:(1)②+③ a 海拔越高的地区,下界面深度越深
(2)震级 上下颠簸
(3)特点: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
具体表现: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9~41千米,所以图中属于地壳范围的是②+③,地壳的下界面是莫霍界面,对应图中的a,该界面的深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海拔越高的地方,下界面的深度越深。(2)由所学知识可知,7.0级为此次地震的震级;结合所学知识,地震发生后,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所以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3)地壳的厚度总体上与地势呈正相关,所以地壳的厚度不均。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陆地部分地壳可分上下两层,比较厚,平均33千米,海洋部分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4)据图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通过水体的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基础练
知识点1天体的判断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其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当日,多地网友拍到我国空间站过境祖国上空,直呼美极了。据此完成1~2题。
1.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与其成因类似的是( )
A.流星 B.极光
C.彗星 D.磁暴
2.按照天体类型,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流星 D.卫星
知识点2天体类型的判断
读“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代表的天体系统依次为( )
A.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C.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可观测宇宙
D.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地月系
4.以下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月地距离是1.5亿千米
B.日地平均距离约38.4万千米
C.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D.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中心
知识点3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021年8月20日出现了木星冲日现象。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如图所示)。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不会出现冲日现象的天体是( )
A.土星 B.金星
C.火星 D.海王星
6.木星冲日现象体现了行星公转运动的( )
A.方向相同 B.轨道近圆
C.轨道共面 D.安全稳定
知识点4存在生命的行星
2020年1月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了一个与地球类似的、可供人类未来居住的“宜居地球”,并将其命名为“TOI700d”,距离地球仅100光年。据此完成7~8题。
7.由材料可知,“TOI700d”最可能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8.判断“TOI700d”宜居的主要依据是( )
A.与地球相似的地表形态
B.具有与地球相近的温度
C.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D.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
易错练
易错点1天体与天体系统特征掌握不清
2022年11月8日晚(农历十月十五)上演了月全食,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从而产生月全食。据此完成9~10题。
9.“月全食”天文景观涉及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球分别属于( )
A.行星、恒星、卫星 B.恒星、行星、卫星
C.卫星、行星、行星 D.恒星、卫星、行星
10.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公转速度过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D.表面无大气层
易错点2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位置特征不能灵活运用
“十字连星”是一种罕见的天气现象。太阳系中的太阳、八颗行星、月球和矮行星排成一个大十字架,而地球正处于十字的中心,构成“十字连星”。下图为“十字连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有(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2.图中表示水星的是( )
A.a星 B.b星
C.c星 D.d星
13.地球与土星 ( )
A.两者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B.两者都自东向西绕日公转
C.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土星大
D.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土星低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能力练
2022年10月8日至12日,下图示意智神星与天狼星“结伴游”。天狼星距离地球约为8.6光年,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智神星则是小行星带中质量第二重的小行星。据此完成1~2题。
1.“结伴游”的这两个天体 ( )
A.质量相同 B.都能自身发光
C.距日远近相同 D.都属于银河系
2.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 )
A.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
B.与智神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C.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
D.由恒星、卫星等基本天体构成
人们通常把航天器环绕地球、脱离地球引力和飞出太阳系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分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下图为三大宇宙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发射速度处于第二、三宇宙速度之间的航天器,其正常运行时属于( )
A.地球的一部分 B.地月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4.从地球向月球发射探月航天器时,航天器的发射速度应( )
A.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B.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C.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小于第三宇宙速度
D.大于第三宇宙速度
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2021年,科学家在恒星格利泽486的宜居带上发现了一颗岩石行星,该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被命名为格利泽486b。下图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恒星格利泽486处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6.科学家在划定格利泽486星系的宜居带时,主要是根据该星系中( )
A.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
B.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
C.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
D.岩石行星距恒星的远近
7.据探测,行星格利泽486b的表面温度约为430 ℃,则其( )
A.不可能存在生命 B.不适宜人类居住
C.不利于岩石凝固 D.不具有漂浮大气
“凌日法”是利用行星对恒星光源的遮挡来探测行星的一种方法。当某颗行星位于观测者所在天体与恒星之间时,该行星将遮挡一部分恒星光线,使恒星的光度出现周期性的下降现象。通过对恒星周期性光度变化的观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颗行星的大小、公转周期等,甚至可以通过这些参数大致推算出行星的质量和组成。科学家试图利用数学模型和对太阳系的理解,想象系外行星宜居的条件。据此完成8~9题。
8.用“凌日法”来观测太阳系中的行星,在地球上能观测到的是( )
A.火星 B.木星
C.金星 D.土星
9.通过分析系外行星的大小和质量,可推测其宜居的条件是( )
A.适宜的表面温度
B.适合呼吸的大气成分
C.表面的大气质量
D.所处宇宙环境很安全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5月15日,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祝融号”火星车上共携带了气象探测仪、导航与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磁场探测仪、次表层雷达等,其将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进行火星勘测甚至取样分析,并传回了在火星上拍摄的第一批照片。下图为“祝融号”火星车。
材料二:地球、火星比较表
与太阳的 平均距离 (108 km) 主要大 气成分 自转 周期 质量 (地球 为1) 体积 (地球 为1) 表面平 均温度 /℃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交角
地球 1.496 N2、O2 23时56 分4秒 1 1 15 23°26′
火星 2.279 CO2 24时 37分 0.11 0.15 -23 23°59′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下列属于天体的是________(填字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成功发射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
B.登陆火星表面的“祝融号”火星车
C.位于发射场地的探测器组合体
D.搭载在着陆平台的“祝融号”火星车
(2)根据材料分析推测,“祝融号”的主要任务可能是探测火星哪些方面的内容?(至少写出3个)
(3)根据表格信息,推测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基础练
1~2.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形成的,成因与流星类似。第2题,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围绕地球(行星)转动,属于卫星。
3~4.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图甲中月球绕地球旋转,构成地月系;地球距离太阳1.5亿千米,与其他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因此图乙为太阳系;太阳系位于外观呈“铁饼状”的银河系之中,因此图丙为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因此图丁为可观测宇宙。第4题,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距银河系的核心约2.5万光年,而非银河系的中心。
5~6.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即出现冲日现象的行星是地外行星。金星是地内行星,不会出现冲日现象;土星、火星、海王星是地外行星,可能出现冲日现象。第6题,木星冲日现象体现了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共面,即太阳、地球、木星等位于同一轨道平面上。
7~8.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TOI700d”距离地球100光年,远远超出太阳系的范围;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因此“TOI700d”最可能位于银河系。第8题,“TOI700d”与地球类似宜居的条件最主要的是“TOI700d”与其围绕公转的恒星距离适中,具有与地球相近的温度条件。与地球相似的地表形态、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都不是适宜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
易错练
9~10.答案:9.B 10.D
解析:第9题,“月全食”天文景观涉及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球。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第10题,遭受陨石袭击与公转速度快慢无关;离小行星带的远近不是导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的主要原因;月球和地球都在太阳系中,有着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月球大气稀薄,无法形成大气层,对月球表面的保护作用微弱,陨石能直接穿过大气砸向月球表面,导致其表面坑坑洼洼。
11~13.答案:11.B 12.A 13.A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图中包含太阳系和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第12题,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八颗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而图中a距离太阳最近,应为水星。第13题,地球与土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均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地球与土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土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大于地球;地球距离太阳比土星近,因此地球表面温度高于土星。
能力练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智神星是行星,天狼星是恒星,行星不会发光,恒星会发光;智神星是小行星,质量小,而天狼星质量大;天狼星距地球约为8.6光年,天狼星距太阳的距离更远;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天狼星和智神星都在银河系。第2题,天狼星是一颗恒星,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智神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会与太阳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天狼星的恒星系统主要由恒星和行星天体构成;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为可观测宇宙。
3~4.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发射速度处于第二、三宇宙速度之间的航天器,可以脱离地球轨道,但不能飞出太阳系,即该航天器能够脱离地球和地月系,但仍属于太阳系。第4题,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从地球向月球发射探月航天器首先需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不再环绕地球运动,但又不能脱离地月系,因此发射速度还需要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5~7.答案:5.C 6.A 7.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半径为137亿光年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或可见宇宙,直径为10万光年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直径为150亿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月地距离为38.4万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恒星格利泽486的一颗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远大于太阳系直径,再加上我们知道银河系大约由2000亿颗恒星组成,因此推断恒星格利泽486位于银河系中。第6题,由材料可知,首先,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环状;其次,宜居带与恒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宜居带位置划定的表现;第三,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最重要的是适合人类生存,也就是必须满足地表温度维持在15℃左右。而宜居带获得的最根本能量,来源于恒星提供多少能量。因此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宜居带的位置划定。第7题,行星格利泽486b表面温度约430℃,相对于地球表面平均15℃来说,不适宜地球人类居住。
8~9.答案:8.C 9.C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当某颗行星位于观测者所在天体与恒星之间时,可采用“凌日法”来观测该行星。根据所学,人类所在的地球与太阳之间,只存在水星、金星两颗地内行星,因此这两颗行星可采用“凌日法”来观测。第9题,行星的大小和质量适中,会导致其引力大小适当,能够使大量气体聚集在行星周围,从而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成为宜居的一个条件。
10.答案:(1)A 发射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是天体,其处于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搭载在着陆平台的“祝融号”火星车不能独立运转,所以不是天体;登陆火星表面的“祝融号”火星车和位于发射场地的探测器组合体则是在火星或地球表面大气层以内的物体,所以不是天体
(2)土壤,天气,地形地貌,磁场。
(3)大气成分以CO2为主,不适合生物呼吸;表面平均温度低(-23℃),不适宜生物生存;没有液态水。
解析:第(1)题,判断是否属于天体需满足三个条件,“一看”空间位置:位于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二看”物质形态: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三看”运转轨道: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的是天体,依附于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因此成功发射入轨道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满足上述条件,其处于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是天体。第(2)题,仔细读图可知,“祝融号”上面的次表层探测雷达可以探测火星表面(剖面)的土壤结构,火星气象测量仪可探测火星的天气,“祝融号”任务的科学目标是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第(3)题,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火星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低(-23℃),不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引力比地球小,大气密度小于地球,且火星的大气成分以CO2为主,缺少O2,不适合生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