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18: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有所安放
吕德文
在大多数的农村,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风衰败”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都是其表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尤其是“乡风衰败”问题的治本之道。
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以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家庭成员的分离,公共生活的缺乏,使部分留守老人容易自怨自艾。二是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表败。过去,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走家串户”闲聊以及节日、婚丧嫁要等公共活动,也都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来,乡村“走家串户”变少了,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没能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风衰败”。回应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急迫性。
一是要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育,提高农民自我安置闲暇生活的能力。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尤其与闲暇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到农民生活的实际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当前农村中最大的留守群体也是精神生活最匮乏的群体。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红白理事会。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探索新型“文化下乡”。“文化下乡”要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紧密结合,真正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例如。成都农村推行村庄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村庄可依据自身实际在清单中勾选,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建立“文化下乡洁单”制度。三是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的农村,村里老人种地已经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填充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同时,也应因地制宜,为需要种地的农民尤其是老人留出空间,使他们能继续通过种地填充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暴露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导致“乡风衰败”。
B.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难以再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必须禁止。
C.近年来农村的“乡风衰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农民伦理道德的滑坡。
D.虽然在大多数农村中“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作者先提出问题,再逐一分析,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
B.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D.作者以乡风衰败的问题为着眼点,剖析了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就要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B.“文化下乡”等帮扶活动,如果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贴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C.一些老年理事会、协会等效果较好,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应深入农村生活的实际中。
D.因地制宜,让农村老人们有地种,有事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
文本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也一定会是“这样的”。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4.下列对两则文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文本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文本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文本二写香雪的动作,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5.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6.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分析《哦,香雪》从哪些方面体现“诗意”。(5分)
二、古诗词阅读(30分)
(一)古诗词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
7.下列句子中对《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梅同学,你实在是太害羞了,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B.昨天,刚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道:“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老同学们,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望这段时光,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在冬奥会的现场,当轮到中国选手出场的时候,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8.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遂命酒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杜鹃啼血猿哀鸣
9.下列句子中,音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不尽/长江/滚滚/来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10.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寓情于景)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反衬)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其间旦暮闻何物
(二)古诗词阅读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复杂情感,缠绵悱恻,动人心弦,可见本诗所抒之情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3.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箱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内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1)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千古名句。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小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__________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__________。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 )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__________,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髓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__________、“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
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精致 异曲同工 脱节 离群索居
B.精致 不谋而合 脱离 深居简出
C.精细 不谋而合 脱节 离群索居
D.精细 异曲同工 脱离 深居简出
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红烛》诗中的每一节都从“红烛”开始,紧扣题目,不枝不蔓。
B.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八大罪状吧。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对“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这是全部匠人的世界。
B.匠人的全部世界由“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
C.一盘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D.匠人的世界,全部都是“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如歌,它的每一个音符都透露着激昂和力量,它的每一个节拍都充满着欢乐和诗韵。青春是纯洁的百合花,是质朴的香雪……青春如此美妙多彩,我们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或用力放号,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燃烧自己、创造光明。不同的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不同,青春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联系自身经历或发挥想象写记叙文,也可以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写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客观题:
1 2 3 4 7 8 9 10 11 12
D B A C C D C D D C
15 16 17
C D C
主观题:
5.①原句为短句,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适合表现香雪的心理。该句较为冗长。
②原句运用排比句、感叹句,句式整齐,表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力量。
③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
注意:没有原句与改句的比较,只答出人物心理和排比句式的特点得3分。其它答案如合理可酌情给分。
6.①人物纯美:香雪,天真纯洁、朴实自然,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②环境优美:小说描绘的山区景色,自然纯净,具有天然原生态的诗情画意。③语言清新:小说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抒情意味浓厚。
注意: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其它答案如合理可酌情给分。
13.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注意:答出三点可以得6分。
14.(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8.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