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八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18:41:42

文档简介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是其受到士大夫阶层邵薄的直接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儒家”与“佛道”思想在
错误,根据原文“这些浪漫行为…致使他平生失
文中的表现是什么。从“他用世的志意,他家庭的儒
意”可知,直接原因是柳永具体的浪漫行为
家的传统“砥砺名节和鼓励人心向上”“对于一般的
2.C【解析】“只要…就…”错误,过于绝对,原文
人,需要用一个目的来鼓励他们……一个人才知道
说的是“这种修养,往往在外界事物有变化的时候才
应该向上”等可知,儒家思想在本文指的主要是用积
能够显露出来”。
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要有所追求。由“能静就不
3,B【解析】第一段的观点“所谓人格者,表现于作品
被外物所转移,能达就对生死、毁誉、贵贱有一个通
中,就是一个人的风格”,讲的是作品的外在风格与
达的看法”可知,佛老思想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对逆
内在人格的关系,A、C、D三项均符合:而B项讲的
境、失意的豁达谈然。综合以上两点,联系《念奴
是怎样才算真正的艺术家,故选B项。
娇·赤壁怀古》下阕具体内容可知,苏轼既有积极用
4.【答案】①论证方法丰富(多样),运用了引用论证、对
世的一面,体现在他曾经想建功立业,又有面对失意
比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2
通达的一面,体现在他早生华发,但能够哀而不伤,
分,答出三种论证方法即可得其中1分)②论证语言
自我宽慰。
通俗易懂而不失严谨,且多用问句,引人思考。(2
6.C【解析】“冒雨出门、捕鱼表现他一心贪玩”理解
分,“通俗易懂”1分,“严谨”1分,“多用问句”1分,
错误,从文中“哥哥已经把鱼儿剖洗干净收拾好了,
答出两点即可)
有满满的一大土碗。母亲进灶屋‘哎哟’一声叫”“父
【解析】本文论证方法的特点是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
亲从灶屋里出来,吩附三哥去搭火,说让你妈给我们
方法。如引用荀子关于为学的话是引用论证,将苏
炸面鱼儿吃”“晓得父亲因为有了面鱼儿又可以下酒
轼的生命完成与柳永的生命落空进行比较是对比论
高兴”等内容可知,何小成一心想着捕鱼也是为家庭
证,举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例子是举例论证,
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非单纯贪玩
议论苏东坡并不反对佛老的部分是因果论证。本文
7.B【解析】“沟通了视觉与听觉”分析错误,画线句子
的论证语言首先是通俗,作为讲义,不用过于专业晦
虽有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的描写,但并未将两种感
涩的术语,也很少提及和闸述概念,语言也没有过多
官沟通。
雕琢的痕迹,浅近通俗;同时该严谨的地方表述周
8.【答案】视角:本文的叙述视角是儿童视角。(2分)
密,比如“这种修养,往往在外界事物有变化的时候
好处:①有利于突出父亲高大威猛神气的形象。②
才能够显露出来”“当然,我说的只是古代,现代的知
使笔下的世界显得纯净神奇,充满童真童趣,增强对
识和古代的知识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等等。且
读者的感染力。(2分,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
因其是讲义,行文上多用问句,循循善诱,引人思考。
理,亦可给分)
5.【答案】①苏轼回忆周瑜年轻有为,想到自己也曾有
【解析】儿童视角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以儿
建功立业的追求,这反映出儒家积极进取思想对他
童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
的影响。②当他回到现实,发现自己年华已老,功业
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
未成,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潇酒地酒酒祭奠江
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相对于成人视
月,这表现出他面对失意的超然、达观,这是佛老思
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墓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
想对他的影响。③苏轼以旷达之心直面人生逆境,
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
其积极用世和面对失意的通达在下阕得到贯通调
向。文中的父亲其实只是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和。(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趁着风雨抓紧时间劳动。但在孩子的眼中,父亲的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河南省八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合玉余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在不同词人的比较之中,一般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相反的,一种是相似的。我曾经说过,作品风格的不同是由于作者人格的不同。所谓人格者,表现于作品中,就是一个人的风格。现在,如果我们把柳永和苏东坡作一个比较,那当然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前人在一些词话里就常常讲到。宋人笔记《吹剑续录》记载说,苏东坡问他的朋友:“我的词比柳七的词何如 ”朋友回答:“柳郎中的词要由十七八岁的妙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来唱“晓风残月’,你的词要由关西大汉手拿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可这其实还不是柳永与苏东坡真正的不同。如果根据外表上的“晓风残月”就认为柳永写的都是这种柔靡淫艳的歌词,那未免浅之乎视柳永了。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反应的态度不同,这才是柳永和苏东坡的一个最基本的分别。
柳永的祖父、父亲、兄弟都有仕宦功名,他们家有一个儒家道德的传统,所以,柳永也有一份用世的志意。他在那首《需海歌》里说:“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可见,他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可是,他用世的志意,他家庭的儒家的传统,与他个人的浪漫的天性、音乐的才能,是互相矛盾的。他浪漫的天性和音乐才能使他从少年时代就在歌舞场中流连,为歌伎、乐工写词。这些浪漫行为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薄,致使他平生失意,所以到晚年才写出这样悲哀的词:“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因此我们说,柳永的一生是矛盾和失意的悲剧,充满了生命落空的悲哀。
可是人家苏东坡就不然了。苏东坡对自己的生命则是一个完成,他把儒家的理想与佛道的修养贯通、调和起来,从而完成了他自己。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比柳永更加不幸,他不但仕官不得志,还曾被下在监狱里几乎处死。他曾经被贬到海南岛,政府官吏不给他房子住,有一段时间,他带着儿子睡卧在桃柳林叶之下。虽然苏东坡的遭遇比柳永更不幸,可他在忧愁、患难和挫折之中有自己立身的持守,他能够在儒家与佛道之间得到一种贯通调和。苏东坡写过一篇议“贡举”的文章,讨论当时的科举制度。这篇文章如果只看表面,你会觉得他反对佛老。因为在该篇文章里他认为佛老的思想比较消极、比较颓废,是“安于放”,就是说,比较放旷。他说,假如天下之士都真的像庄周那样“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那么人主用来砥砺名节和鼓励人心向上的那些手段就无所施其用,人们会什么都不在乎。其实,“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都是很好的修养,可是苏东坡在立论的时候,他是针对社会上犷偷吴翱刀包疤舶瞅丛芥帮山号人而言的。对于一般的人,需要用一个目的来鼓励他们。有了富贵和贫贱的对比,有了毁誉的对比,一个人才知道应该向上。只有修养上达到最高层次的人才不需要这些鼓励,自己仍然能够向上。所以,如果因为苏东坡发了这样的议论,就认为他反对佛老,这并不正确。苏东坡以为儒释道三家相反而可以相成,还以为佛老思想的,个特色就是“静而达”。能静就不被外物所转移,能达就对生死、毁誉、贵贱有一个通达的看法。“静而达”是人生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真正的所得,以至于他一生受用不尽。同样在忧愁患难之间,为什么人家还能站住你却跌倒了 为什么人家还能完成你却毁灭了 要注意,这是中国古人读书最应注意的一点。
我曾经提到过荀子的《劝学篇》,荀子说,古代君子的为学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人读书最应注意的一点。形乎动静”,是要你在做人的实践里真的表现出来,才算是受用了。苟子又说,小人的为学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那些人急于速成,抄了一大堆新说,写上就自以为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他们在做人方面什么也没有受用到。当然,我说的只是古代,现代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古代读书讲究要“有得”。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不少人读了很多书也没有会意。“会意”就是你真的在生活上有所受用,苏东坡就做到了这一点。苏东坡写过一篇《超然台记》,他说,物的好坏在你的内心交战,得失取舍的利害总是在你眼前,这样你整个人就被物欲压倒了。一个人只有超然到物欲之上,才能得到自己的快乐。即那么,“静而达”的修养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苏东坡说,它可以“专以待外物之变”。就是说,你内心之中有一种持守,或者叫一种修养。这种修养,往往在外界事物有变化的时候才能够显露出来。没有经过忧愁患难,很难看出这个人和那个人有什么不同。苏东坡平生经历了那么多挫折而终于能够完成自己,在他的散文和诗词里都表现出来一种修养,这是他和柳永的一个最基本的不同之处。
(摘编自叶嘉莹《迦陵讲演集:北宋名家词选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格在作品中表现为作者的风格,柳永和苏东坡的人格不同,作品表现出的风格亦不同。
B.如果根据个别词句判断柳、苏的区别,未免肤浅,他们最基本的分别是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C.柳永用世志意和家庭传统与他个人天性、才能的矛盾,是其受到大夫阶层鄙薄的直接原因。
D.苏东坡比柳永不幸,却能将自己的生命完成,是因为他能在儒家、佛道之间得到贯通调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些人认为苏东坡议“贡举”的文章旨在反对佛老,是因为忽视了苏东坡写作针对的对象。B.“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不利于普通人进取,但有利于逆境中的人通达。
C.只要外界的事物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就无法观察出柳永和苏东坡谁具有“静而达”的修养。D.古代君子的为学只有在做人的实践里真的表现出来,才算是受用了,苏东坡做到了这一点。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的风格就是人心灵的相貌,是心灵感情修养的一种表现。——叔本华
B.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为艺术冲动所驱使的人,而且是只为艺术冲动所驱使。——易中天
C.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歌德
D.辛词之放是由于一种英雄豪杰之气,苏词之放,则是由于一种旷达超逸之怀。——叶嘉莹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语言各有何特点 请简要概括。(4 分)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阅体现出他在“儒家与佛道之间得到一种贯通调和”,请结合该词内容具体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战袍
何骑鳌
乌云一早便沉沉地压在山顶,已时终于大雨倾盆。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
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抢施背包肥。雨还未停母亲就打着伞背着碳酸氢较往山腰芭谷地去了。①何小成猫了身,躲过哥哥们的目光蹿出后门,从一家又一家的屋檐下溜出村子,去稻田缺口处逮鱼。
出了村,才知雨实在太大,风又有些猛刮,躲在竹林边的岩石下不敢动弹,痴想那些缺口处冲下来的鱼儿,要乖乖地待水函里,别跟着漫开的水去了稻田里哦!
透过雨幕,山沟景色朦胧。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河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往菜园下面的干田看,父亲正忙着刨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头戴斗笠,身披萋衣,父亲做完收归流水的工作双手撑着锄头,望望水流,望望田中似乎立刻便郁郁葱葱起来的稻苗,又望望天。②雨在天空奋不顾身地扑下来,风从一个方向又一个方向发起冲锋,滴滴答答,呼呼啦啦,天空轰轰隆隆响起炸雷,一时千军万马奔腾呼啸,把小山村搞成了战场。斗笠扇动,萋衣做出鹰展羽翼的状态,像战袍。何小成看得发呆,似乎连环画又被打开了,父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 丈八长矛 青龙偃月刀 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风暴雨中嗒嗒而来,一骗腿,大喝一声“呀哒”,定能麈战个天昏地暗。
何小成想起奶奶讲的故事,就往村北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将军荣归故里,战马半道而毙,逐将其就地掩埋。多年以后,葬马的地方竟隆起成一座微耸两峰的高山,远眺像极了一匹披鞍的战马。后来有位僧人云游至此,在山腰修筑了一座寺庙,竟然展钟暮鼓香火鼎盛。
忽一日夜半,寺内方丈得了一梦:吾乃将军战马,在此修炼成龙,天明定要出山入海,烦请高僧连夜下山告知百姓务必关好家禽,切勿啄我,否则我一愤怒,一沟村舍都将遭殃.....盟日展时,方丈刚自山下归来,便见寺庙台阶下钻出一条小蛇,径往山下如飞而去。小蛇才到山麓,却见一只大鹏展翅啄来。说时迟那时快,小蛇身形陡涨,一甩尾巴意欲腾空迎战,却被大鹏羽翼一展,“啪”的一声打翻在地。只听一声龙吟,房屋“哗啦啦”倒塌了一大片,龙嘴喷出一股水柱射向半空,沟里瞬时汪洋一片。趁大鹏躲避水柱腾向云端之际,蛟龙往南飞蹿,大鹏情急之中一肢羽翼从天直插下来,化作一道山岭横豆,意欲困住蛟龙,孰知慢了半拍,到底任蛟龙飞腾去了。
雨太大了,看不见马龙山,但敞事记得牢牢的。何小成此刻也想跨上一匹战马,不由向父亲冲了过去。
“爸!爸爸.....”何小成忘了自己是偷跑出来的,③忘了竹条随时都可能把小屁股亲吻得灿若云霞。
“干啥子 你跑出来干啥子 ”父亲有些骇然,伸手一把拉着何小成护在怀里。
“妈叫你雨停了就上山去施背包肥。”谎话张口就来,何小成偷笑。
“我晓得的。”父亲抹了一把何小成头上的雨水说,“这么大雨,整感冒了。”
父亲丢了锄头抱起何小成往竹林岩下跑。
“爸,你像朱总司令。”何小成说,嘻嘻笑。
“乱说,老子就一个捞高挖深的农民,有那本事就好叨!”
④多年以后何小成仍然认为,父亲那浓眉大眼、方脸厚唇、敦厚纯朴的形态气质,无一不神似老农民神态的朱总司令。
“一会雨停了你把锄头扛回家去。”
雨停了。父亲刚往山上走,何小成便把锄头竖起来傍进一丛竹子中一一别人不细看发现不了锄头,不怕偷。水田缺口下的水函里,欢蹦乱跳的鱼儿才是满心满眼的欢喜。
父母回来时,哥哥已经把鱼儿剖洗干净收拾好了,有满满的一大土碗。母亲进灶屋“哎哟”一声叫,正往篱壁上挂斗笠的父亲说:“叫啥呢 ”忙褪下蓑衣要往灶屋里去。
“爸,我给你拿着。”何小成伸手去接,蓑衣太重了,差点连人带蓑衣滚作一团。
哥哥哈哈大笑,说人还没蓑衣大。何小成不管,反手伸进蓑衣的绳带里想穿起来,想体验一回父亲披蓑衣戴斗笠的神气。二哥三哥过来帮忙,他们一人一边提起蓑衣的翅膀,重得很,都说快穿快穿。才伸进两条小胳膊,蓑衣忽然往地上坠落,何小成跟着睡进了蓑衣里。哈哈哈!二哥三哥大笑,大哥也笑。大哥过来抱了蓑衣去阶沿前晒,说湿得很,等干了再穿。何小成不干,缠着哥哥还要穿。父亲从灶屋里出来,吩咐三哥去搭火,说让你妈给我们炸面鱼儿吃,又喊二哥,去楼上把那半壶高梁酒提下来。二哥与三哥得令,噔噔噔往扶梯上爬跑。何小成仰头笑,晓得父亲因为有了面鱼儿又可以下酒高兴,说我要穿战袍。
“战袍 嘿嘿,要得,来穿战袍!”父亲双手展开蓑衣,让何小成伸进两条胳膊,随后扇动起装衣的两翼,嘴里喊“穿战袍罗”,何小成也跟着父亲喊:“穿战袍罗!穿战袍罗......”
(节选自《短篇小说》2023 年第 3 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战袍”既指父亲的衣,也蕴含着何小成对父亲在风雨中奋战的仰慕。战袍的称呼令人联想起杨万里的“笠是兜整蓑是甲”。
B.“木讷”“呆傻”“闲得没事就打瞌睡”等一系列内容写出了对河人家的房屋在风雨中懒散的姿态,衬托出儿子眼中的父亲“廖战”的英勇。
C.何小成的形象非常立体:把锄头竖起来傍进竹子中说明他聪明,冒雨出门、捕鱼表现他一心贪玩,希望穿战袍表现他对成长和战斗的渴望。
D.小说以父亲的“勇敢”、儿子的童真讴歌人性美,以家人之间的欢乐赞叹人情美,以壮美的风雨图景表现自然美,使全文笼罩着诗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①中“猫”“躲”“蹿”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形象准确地写出了何小成的身手敏捷。
B.句子②运用报人、比喻和拟声词播写风雨,沟通了视觉与听觉,使读者如临其境。
C.句子③运用修辞将挨打说成“把小屁股亲吻得灿若云霞”,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D.句子④通过回忆交代父亲外貌,与前文对父亲动作、语言的播写共同丰满了人物形象。
8.本文的主要叙述视角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9.文中详细描写奶奶讲给小成的神话故事,有何作用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僻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教,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赞能》)
材料二
孙吴奄有江左,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替,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 ”蒙曰:“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期思之鄙A人B有孙叔教者C圣人D也E王必F用之G臣H不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顾,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B.辞,告辞。与《桃花源记》中“停数日,辞去”的“辞”意思相同。
C.矜,夸耀。与《卖油翁》中“公亦以此自矜”的“矜”意思相同。
D.苟,马虎。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是因为一旦得到伯乐,可能得到的好马将超过十匹。文段
以此进行类比,指出了得到圣人、贤人的重要性。
B.管仲虽然是齐桓公的仇人,但齐桓公在鲍叔的坚持推荐之下,最终任命管仲为相;成就了霸
业。齐桓公非常感激鲍叔,多次对其奖赏。
C.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没有嫉贤妒能、相互倾轧,而是诚心诚意为国选才,所以洪迈在文中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赞美,称他们是“社稷心簪”。
D.孙权能够占领江左地区,使吴国赫然立于大国之列,乃是由于他能够诚心信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杰出的人才,得到了他们的辅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
(2)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14.两则材料有怎样相同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发间中
杜甫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注]何时免愁苦。
[注]避地;为逃避战乱而客居他乡。杜甫自公元 759 年因战乱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徒至此时,已近五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毒蛇猛虎时常出没,一路上不见村庄,写出了战乱后荒无人烟的景象,
B.三、四句借哀景衬哀情,写山木惨惨,正是诗人内心“惨惨”的向外投射
C.诗人不去观赏秋花锦石,是在女病妻忧的情况下急欲归乡的心情使然
D.“三月一得书”写家人不愿频繁打扰诗人,这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16.本诗与《登高》都表达了愁苦之情,请简要分析其原因有怎样的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来表明自己胸怀博大,表示愿意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 ”两句,交代了他谪居于
浔阳之后的居所的地势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
(3)叠词用得好,可将自然景色或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古代诗词中运用叠词而又能产生这种效果的有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近些年,有关英语学习的话题, A ,网友们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英语无用”和“英语从娃娃抓起”,这值得深思。
一方面,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等言论,多是一种情绪化宣泄,根本站不住脚。从国家发展的大处着眼,①要培养更多国际化的优秀的杰出人才,②需要加强外语语言能力建设。③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提升高校学生的外语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图另一方面,具有重要性的英语,并不代表都要“从娃娃抓起”,让家长们从此走上“鸡娃”的极端之路,④不仅这不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会将英语学习进一步“异化”,增加孩子的负担,在家长中间制造新的焦虑。
笔者以为两种极端态度的背后还有更真切的问题。比如,外语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 B 农村地区生源在外语学习的条件上存在巨大差距,有着先天性不足,要实现教育公平,就需要配置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切实提高乡村学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 分)
19.文中第二段标有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度过几天几夜的雪山石洞生活后,人们开始蹒珊地往家走了。每个人都非常沉重和惶惑不安,不知道家里变成什么样了啊!母亲的心,就收紧
母亲心里比别人更加重一层负担。每当听说发生了战斗,听到枪声,她-起来,一直到发痛。她有时埋怨自己不该让孩子们离开她。可是她眼见只因孩子们去参加了战斗,才能使这么多男女老少安全地活着,她心里又觉得孩子们做得对,应该让他们去。
当德强赤着脚、流着血,一只裤腿冻成冰棍,像个雪球似的跑来时,母亲心里一阵酸楚疼痛。可是儿子却一点不显得难受,倒兴奋地讲述他怎样打鬼子的事,骄傲地说着他用手雷炸敌人救出自己的经过。他似乎是在闹着玩,而不是在和凶恶的敌人打仗。这使母亲也受到胜利的感染,她微笑了。人们都称赞夸奖她儿子,使她也觉得光彩。
但是七子夫妇的死讯,唤起人们很大的悲恸。母亲几乎痛哭失声,她越发觉得好人死得太多了,这打鬼子的事多不容易啊!她痛惜死去的人,就越担心子女和人们的命运。慢慢地,她把这一切转为痛恨。没有鬼子汉奸,哪会有这些不幸呢 !
20.首段的“蹒跚”最初版本是“慢慢”,作者进行这样的修改有怎样的考虑 (3 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 分)
22.文段最后一句话既用了问号,又用了叹号,为什么这样用 (3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