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时《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探究性学习,知道并理解其基本原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思维:
用观察、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能够领悟和掌握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探究实践: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态度责任:
在实验探究中进一步培养研究的兴趣,树立细致、严谨、有序的研究态度,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能够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原理、结构。
评价量表1
评价内容 标准 星等
能够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原理、结构。 能够通过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的实验得出橡皮筋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2)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2)。 熟知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作用、分度值、量程(2)。 ( )
动手操作,完成探究实践活动。
评价量表1
评价内容 标准 星等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能够掌握弹簧测力计读数方法并能正确读数。(2) 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并完成记录表(3)。 ( )
3.通过研讨,对弹簧测力计有进一步的认识。
评价量表3
评价内容 标准 星等
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回答弹簧测力计弹力是怎样产生的(2)。 阐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 )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回答生活中的弹力现象(2)。简述弹力是怎样产生的(3)。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在拓展实验中,科科了解到如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科科在想要是想准确测出各个力的大小要怎么办呢?他请教了果果老师。果果老师把他带到实验室,探究如何测出力的大小。在果果老师帮助下,他能解决疑问吗? 同学们,你们能想出方法测一测这两瓶水谁更重一些吗? 教师出示图片。 通过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学生融入故事情节,对能够联系本节内容的,要给予积极评价。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初步探索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课件出示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的实验图: 师:上节课我们在橡皮筋上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使得橡皮筋产生了不同大小的弹力。 师:根据图片,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橡皮筋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图片: 师介绍: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结构图: 教师展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讨论: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作用。 课件出示图片: 师: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伸长越短”的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补充: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课件出示图片: 师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量程: 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数值,就是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读数时,注意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0.1N的力。 最大刻度就是量程。 现在,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吧! 教师播放视频: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评价活动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现在我们观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吧! 教师播放视频:使用弹簧测力计 练习读数: 弹簧测力计读数练习: 读出下面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现在让我们来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吧! 实验材料:铁架台,一个量程为0~5N的弹簧测力计,科学课本,一个笔袋,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一张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2)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3)待示数稳定再读数。 (4)更换物品,用相同的办法测量。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教师组织学生实验,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记录: 物体名称估测力的大小实测力的大小科学课本4.5N3.5N笔袋2N1.7N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5N4.9N
评价活动三:研讨 教师组织活动: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结论。 物体挂在挂钩上,使得弹簧自然伸长,从而产生弹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调零,测量之前要进行估测,选择适当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结论。 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 蹦床是儿童经常接触的娱乐及运动设施,它是由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弹力使上面的人高高弹起的。 拓展实验: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一个测力计。 实验器材:曲别针、硬纸板、橡皮筋、标准物(如钩码)、笔、直尺等。 实验步骤:用曲别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曲别针当挂钩,用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0)。 我们现在通过一个视频总结一下制作方法。 教师播放视频:《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活动一: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从而引出弹簧测力计,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活动二: 通过视频和实验,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活动三: 通过研讨,使学生对弹簧测力计有进一步的认识。 活动一: 通过知识迁移认识橡皮筋测力计的原理。并熟知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作用、分度值、量程。教师给予评价,填写量规1。 活动二: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正确读数方法,学会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完成量规2评价。 活动三: 能够讨论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通过学生总结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本环节知识,完成量规3评价。
(三)生活应用 同学们生活中,如何增加弹力呢? 学生猜想,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1)蹦床时,增加弹跳的高度;(2)射箭时,把弓弦拉满;(3)跳水运动中,用力弹跳,增加跳板振动幅度 …… 拓宽领域挥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谈论以及现象解释。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用简报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总结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现。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
1.弹簧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大测量值就是它的( )。
2.力的单位是( ),简称牛,用符号( )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的名字命名的。
3.读取弹簧测力计示数时,视线与( )相平。
二、判断。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用食指钩住提环,用挂钩钩住待测物体。( )
2.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原理制成的。( )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
答案:
一、 1.量程 2.牛顿 N 牛顿3.指针 二、 1.√ √ 1.√
【综合实践类作业】
自己动手做一个弹簧测力计,并测量身边的物体!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用故事引入,采用了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在生活中,弹簧测力计常常被叫做弹簧秤。学生对弹簧并不陌生,也见过用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量,但对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却比较陌生,容易与托盘天平混淆,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托盘天平来测量力的大小。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加深学生对测量力的工具的认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但对力的单位“牛”的单位量感还比较弱,在估测和实测物体力的大小活动中要逐渐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力的大小“牛”的感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运动和力》
单元主题 国庆期间,科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观看了杭州亚运会。在跳水比赛中,科科看着运动员在空中做着各种优美的动作,十分钦佩。可是,他突然脑海产生疑问:为什么运动员只会向下降落而不会飞到天上?为什么她们起跳时,要使劲压一下跳板?等到假期回来,他找到果果老师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在果果老师帮助下,他能解决疑问吗?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4年级):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3-4年级):了解生活中各种能的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13.1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3-4年级):描述简单的设计问题,包括材料、时间或成本等限制条件。 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3-4年级):借助表格、草图、实物模型、戏剧或故事等方式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需求和限制条件,比较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初步判断其合理性。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3-4年级):利用常用工具,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 学业要求: 能够说明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及特点,知道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会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时间等. 能识别生活中各种能的形式,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能举例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有能的变化。 能提出满足一定限制条件的简单设计问题和多种设计方案。 能用多种方式说明设计思路,选择适当的方案。 能完成实物模型制作,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具有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操作兴趣,愿意动手尝试。
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单元共有8课,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力”为主要线索,循序渐进地推进整个单元的学习。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从问题“各种类型的车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开始,引导学生去调查了解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车辆,发现它们的动力来源。然后,设计了 “用垫圈的重力作动力”去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先是探究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再是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使小车的运动快慢发生变化,从而逐步建构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运动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先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力和气球上升的力开始,体会力产生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得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快慢” 的理解。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先是引导学生安装一个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在安装中体会橡皮筋与车轴连接起来的是“轮驱动”,再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以进一步强化运动和力的有关科学概念。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在体会 “橡皮筋受力变形”的事实中,进一步认识 “弹力”。 第4 课 “弹簧测力计”,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刻度标示以及如何读数,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感受不同大小的力和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从而使学生认识“力是有大小的,也是有方向的”在测量前通过预估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力大小的感知。 第5课“运动和摩擦力”,通过古代人搬运巨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中受到了摩擦力,并思考如何能减小摩擦力。学生通过研究3种不同的情况下,即物体直接在木板上、 增加 “滚木” 以及增加 “轮子” 时的摩擦力,去体会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多大的摩擦力。认识到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或轮子的方式,去减少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第6课“运动的小车”,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 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能量是抽象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振动情况,体会 “小槌运动得越快,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体会 “ 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部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会以不同形式存在。 第 7 课和第8课“设计制作小车” 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小结和应用,又是进一步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学生通过完整的设计制作过程认识到,设计要先于制作,要从实际的用途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讨论、改进并选取最优的方案;制作完成后,还要对作品进行评估、 反思和改进,这就是不断优化完善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 在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 “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索,深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理解。本单元共8课,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力”为主要线索,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些活动。如小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的力对小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关系等。本单元还设计了如测量力的大小、制作小车等一些相关的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将认识物体的运动与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的运动的影响也不同,不同物体运动情况产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在。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基本认识力的作用。 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知道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明白动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认识弹力的概念:像橡皮筋这种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而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叫做弹力。 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 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 通过研讨、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学习过程,知道摩擦力的相关科学原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知道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 科学思维: 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演绎等方法,能理解和认识反冲力的概念和生活应用。 能够举例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有能量的变化。 通过“假设一一实验一一收集一一分析一一结论”的探究过程设计对比试验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探究精神。 能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的方法,能探究摩擦力的内在原理和应用空间。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能理解和应用能量的基本原理。 在设计制作活动中,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领悟制作活动需要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探究实践: 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会使用工具搭建橡皮筋小车,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任务单上。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并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任务要求和材料条件进行设计,绘制设计图。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态度责任: 在实验探究中,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的重要性。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动力类型满足生活不同的需要。 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描述现象并如实记录。 能够正确叙述自己探究过程与结果,能交流合作。 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如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运动与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制作小车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及相关状态的生活应用。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 (或问题) (一般1-2个) 达成评价1实验课让小车运动起来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不同小车的动力系统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1实验课用气球驱动小车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快慢” 的理解。认识“反冲力”,掌握用反冲让小车运动的方法。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1实验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认识弹力与运动的关系体会 “橡皮筋受力变形”的事实中,进一步认识 “弹力”。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1实验课弹簧测力计学会测量力的大小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刻度标示以及如何读数。 用弹簧测力计感受不同大小的力和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1实验课运动和摩擦力探究运动快慢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认识摩擦力,思考如何能减小摩擦力认识到物体在运动中受到了摩擦力,并思考如何能减小摩擦力。1实验课运动的小车探究运动与能量的关系探究运动速度快慢与能量大小的关系。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知道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1活动课设计制作小车设计制作小车动手设计小车,然后进行制作。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和调整。1活动课设计制作小车改进小车根据交流经验,改进小车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 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3.4 弹簧测力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内容总览
目录
单元主题
01
单元结构化活动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探究
04
生活应用
05
课堂练习
06
作业布置
07
板书设计
08
科科的运动探索
单元主题
国庆期间,科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观看了杭州亚运会。科科观看了很多比赛项目,十分激动。可是,他突然脑海产生疑问:为什么跳水运动员只会向下降落而不会飞到天上?为什么她们起跳时,要使劲压一下跳板?为什么足球能运动起来?滑板运动员是如何控制滑板的运动的呢?
等到假期回来,他找到果果老师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在果果老师帮助下,他能解决疑问吗?
单元结构化活动
科科的运动探索
运动和力
应用
设计制作小车
如何让小车动起来
测量力的大小
拉力
反冲力
弹力
让小车运动起来
用气球驱动小车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阻碍小车运动的因素
摩擦力
运动与摩擦力
运动的小车有能量
能量
运动的小车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上节课,在拓展实验中,科科了解到如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科科在想要是想准确测出各个力的大小要怎么办呢?他请教了果果老师。果果老师把他带到实验室,探究如何测出力的大小。在果果老师帮助下,他能解决疑问吗?
这次在果果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找到答案吗?
故事导入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想出方法测一测这两瓶水谁更重一些吗?
新知探究
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原理
上节课我们在橡皮筋上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使得橡皮筋产生了不同大小的弹力。
①
②
③
新知探究
橡皮筋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①
②
③
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原理
新知探究
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原理
新知探究
提环
弹簧
指针
刻度板
挂钩
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受力时弹簧伸长,产生弹力
指示出力的大小
标明力的刻度值
挂被测量的物体
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原理
新知探究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伸长越短”的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原理
新知探究
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数值,就是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读数时,注意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0.1N的力。
最大刻度就是量程。
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原理
新知探究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原理
活动探究
现在我们观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吧!
使用弹簧测力计
活动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探究
现在练习一下读数吧!
N
N
N
N
1
2.4
3.8
3
活动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探究
现在让我们来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吧!
实验材料:
铁架台,一个量程为0~5N的弹簧测力计,科学课本,
一个笔袋,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一张记录单。
活动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探究
实验步骤:
(1)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2)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3)待示数稳定再读数。
(4)更换物品,用相同的办法测量。
活动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活动探究
实验记录与结论
物体名称 估测力的大小 实测力的大小
科学课本 4.5N 3.5N
笔袋 2N 1.7N
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5N 4.9N
活动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探讨研究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三:研讨
物体挂在挂钩上,使得弹簧自然伸长,从而产生弹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调零,测量之前要进行估测,选择适当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探讨研究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
蹦床是儿童经常接触的娱乐及运动设施,它是由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弹力使上面的人高高弹起的。
活动三:研讨
探讨研究
拓展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实验材料:
曲别针、硬纸板、橡皮筋、标准物(如钩码)、笔、直尺等。
实验步骤:
用曲别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曲别针当挂钩,用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0)。
新知探究
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生活应用
同学们生活中,如何增加弹力呢?
跳水运动中,用力弹跳,增加跳板振动幅度
蹦床时,增加弹跳的高度
射箭时,把弓弦拉满;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弹簧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大测量值就是它的( )。
2.力的单位是( ),简称牛,用符号( )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的名字命名的。
3.读取弹簧测力计示数时,视线与( )相平。
量程
牛顿
N
牛顿
指针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用食指钩住提环,用挂钩钩住待测物体。( )
2.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原理制成的。( )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
自己动手做一个弹簧测力计,并测量身边的物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弹簧测力计
构成:提 环 弹簧 指针 刻度板 挂钩
力的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