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评估地理试题
一、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显著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2022年流动人口有3.76亿。下图为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1.改革开放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因素
2.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
A.改革开放前主要由边疆迁到中原
B.改革开放前主要由山区迁到平原
C.改革开放后主要由农村迁到城市
D.改革开放后主要由沿海迁到内陆
3.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4.下列对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早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很大
B.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有美洲向欧洲的人口迁移流向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
D.目前,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输出国人口大量迁出
5.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二、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结果公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019831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减少555423人。
总人口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14.1亿 39.93% 25.83% 27.12% 6.98%
表1 我国四大地方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1 甘肃省人口分布图
图2 甘肃省历年人口普查人口年均增长率
6.甘肃省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7.根据图2,历次人口普查中,甘肃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1982年 B.1990年 C.2010年 D.2020年
8.右图为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类型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缩减型 D.缩小型
9.根据右图,未来甘肃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可能会使( )
A.劳动力短缺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人口老龄化减轻
10.根据图1,说出甘肃省人口分布特征。
1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 最早提出以“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 ”一线作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请列举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海陆位置、 、 ;(任答两点)
社会经济因素:宗教和习俗、 、 。(任答两点)
三、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人口发展模式图。
材料二:2013年3月发布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政策》指出,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研究,北京综合承载力进入危机状态。读数据表,回答下面小题。
规划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2300万人
充分利用北京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的人口数量 3000万人
12.图中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其中②④曲线分别代表 、 。
13.请用以下词汇描述D时期的特征(高/低/上升/下降/扩大/缩小/稳定)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规模
14.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现在正处于 (A/B/C/D)时期。
15.从表中可知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是 万人,人口合理容量是 万人
16.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近年来,北京设定了“天花板”,北京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7.提高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③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 ④向其他地区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8.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以正房为尊,两厢为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 )
A.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B.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C.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 D.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19.四合院的庭院四周封闭,有利于( )
A.冬季采光 B.阻挡风沙 C.躲避洪水 D.防御地震
20.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区为( )
A.江南水乡文化区 B.华北平原文化区
C.东北黑土文化区 D.黄土高原文化区
四、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和乡村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某城市规划图
图2 各用地类型地租示意图
材料二:在成都平原-望无际的水田间,有众多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聚落一-”林盘"。林盘是几户人家的宅院被高大乔木和翠绿竹林所掩映、四周水渠环绕的田间"绿岛"。成为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
图1
图2 林盘结构模式图
21.图1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城市土地利用,请将序号与土地利用类型匹配(填序号)
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22.结合图2,图1土地利用类型②所对应的地租曲线是 (填序号),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 和
23.据图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可发展服装加工业 B.乙地可建设大型批发市场
C.丙地可建设大型商务区 D.该市交通线路布局非常合理
24.图1该城市增加了森林面积,提升了生态服务价值,体现了( )
A.提高资源效益 B.提高居民收入
C.促进社会和谐 D.优化人居环境
25.在图2林盘结构模式图.中的方框内写出院落、农田、林木。
A: B: C:
26.川西林盘如此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是( )
A.御外凝内 B.卓尔不群 C.天人合一 D.人定胜天
五、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10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正式发布,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材料: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陆域总面积 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7万平方公里。规划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
27.上海大都市圈地跨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 省和 省的部分地区。平均城镇化率超过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 阶段,主导产业为
28.目前城镇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 )
A.尼日利亚 B.中国 C.英国 D.印度
29.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是
30.上海大都市圈人口稠密,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其主要因为(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人均消费水平高
C.地区开放程度高 D.丘陵面积广大
31.当今世界城镇化的特点为( )
①出现城市群 ②城镇化进程有所减缓
③城市规模不断缩小 ④城镇化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33.上海大都市圈所处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 )
A.吊脚楼 B.白墙黑檐楼房
C.客家土楼 D.窑洞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经济
2.C
3.C
4.C
5.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医疗、教育水平高。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的规模、方向与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国际与国内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大。流动人口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加复杂,人口主要集中迁往发达地区。
1.从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前往东部沿海地区。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因此是经济因素在推动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
2.A.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以政府组织迁移为主,由中原迁往边疆地区,A错误。
B.改革开放前,我国进行的几次大三线建设,都是由东部迁往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多山地,B错误。
C.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以自发性为主,经济因素推动人们迁往经济发达的城市,C正确。
D.改革开放后,主要人口迁移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而大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主要表现为由内陆迁往沿海,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3.A.当今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病等各种问题,因此城市的自然环境不一定好,A错误。
B.农村地区土地面积大,人均居住面积不小,B错误。
C.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好,人口表现为从农村迁往城市,农村老龄化明显,并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C正确。
D.农村因为经济发展较城市慢,人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生育率反而高,结婚生育年龄早,因此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4.A.早期由于交通等发展缓慢,使得早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不大,A错误。
B.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以前,人口迁移主要是从欧洲等迁往美洲新大陆,B错误。
C.二战以后,欧洲由战前的人口迁出地变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C正确。
D.目前,西亚、北非的石油大国,由于石油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大量岗位,大量人口迁入,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城市发展迅速,产业发达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人们由农村迁往城市。
【答案】6.D
7.C
8.C
9.A
10.甘肃省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11.胡焕庸;云南腾冲;地形、气候、水资源;生活水平、就业环境;社会经济;历史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数量的变化由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共同决定,而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率取决于人口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人口金字塔是用类似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描绘人年龄和性别分布状况的图形,能表明人口现状及其发展类型。图形的画法是按男女人年龄自然顺序,自下而上,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柱,各条柱代表各个年龄组。人口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仍然是我国人口分布差异基线。
6.A.甘肃省,经济相对东部地区落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人口出生率下降不明显,A错误。
B.死亡率下降,会导致人口增多,与题干不符,B错误。
C.甘肃省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不明显,C错误。
D.甘肃省经济相对落后,较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迁出率增加,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7.由图可知,甘肃省的人口增长率,在2010年以前均为正值,说明人口一直在增多;2020年人口增长成为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在减少,根据不断累积,所以2010年就成为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年份,因此C正确,AB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8.A.人口金字塔底座宽,儿童比重大,说明人口增长多,为增长型,与图不符,A错误。
B.稳定型金字塔说明各年龄阶段人口比重均匀,与图不符,B错误。
C.读图分析可知,甘肃省人金字塔底座较窄,说明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塔顶较宽,说明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为缩减型,C正确。
D.缩小型人口金字塔类型,表述不正确,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人金字塔是用类似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描绘人年龄和性别分布状况的图形。能表明人口现状及其发展类型。图形的画法是:按男女人年龄自然顺序自下而上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柱,各条柱代表各个年龄组。
9.A.根据甘肃人口金字塔可以推测,儿童比重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大,人口规模呈现缩减型,加之人口的迁出增加,在未来会导致劳动力短缺,A正确。
B.随着人口规模的缩减,人口迁出的数量会减少,B错误。
C.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不大,C错误。
D.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会加重,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10.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西部地区位于非季风区、多山地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分布少;东部地区气候适宜、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分布多。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南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稀疏)。
11.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南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少稀疏)。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答案】12.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13.低;低;低;稳定或缩小
14.D
15.3000;2300
16.A
17.D
18.D
19.B
20.B
【知识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地域文化的内涵;城乡景观的内涵
【解析】【点评】人口发展模式体现人口规模,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当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呈现三低模式,增长缓慢甚至实现负增长。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数量。影响人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及消费水平等。地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一定低于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2.人口发展模式展现人口规模,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①表示人口规模 ②表示人口出生率③表示人口死亡率④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②指人口出生率,④指人口自然增长率。
13.进入C时期,受到社会压力和生育意愿的影响,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减缓,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自然增长率模式。到D时期还是三低模式,人口规模小,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14.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模式呈现了三低模式,即人口发展模式到了D时期。
15.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能容纳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因此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3000万。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适宜人口容量,所以北京的人口合理容量是2300万。
16.人口天花板指人口增长过程中北京的发展短板,即限制性因素,根据材料可知,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因此限制性资源就是水资源。
故正确答案为:A
17.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数量。影响人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及消费水平等,要谋求达到北京人口合理容量,应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因此①③正确;谋求合理的生活消费水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不是向其他地区移民,因此②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18.A.主要在宫殿和红墙等体现出来,与题意不符,A错误。
B.主要是在边境地区,B错误。
C.主要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建筑的思想,地坑院等,C错误。
D.四合院是一个整体,其中东南西北有很多房间,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也表现了完整的意思。但是不同房间的居住者的地位不一样,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9.A.四合院坐北朝南,利于冬季的采光,不是四周封闭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舒适。北方天气寒冷、多风沙、干旱等,为了避风寒、避沙尘暴,北方多住四合院,这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B符合题意。
C.华北地区降水量不大,水资源相对不足,洪水较少,C不符合题意;
D.华北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质结构稳定,不易发生地震,D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B
20.A.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景观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不符合题意,A错误。
B.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辽代时已经初成规模,经过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北京属于华北地区,B正确。
C.东北黑土文化区的建筑特点一般是墙体厚、屋顶坡度较小,一般都采用乡土材料和传统营建工艺,A错误。
D.黄土高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以特色民居—窑洞为主,文化底蕴非常深厚,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21.②;①;③
22.①;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利程度
23.A
24.D
25.林木;院落;农田
26.C
【知识点】乡村的空间结构;城镇的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而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同时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功能区的形成跟城市土地地租高低有重要关系。大城市中,往往还会分化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林盘是四川地区典型的农村聚落景观,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一方面可以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用水需求,另一方面河流灌渠也促使林盘规模受到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人口聚集现象,从而形成散居的林盘。
21.①土地利用类型占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外围,应为居住用地。②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和街角路口等交通便捷的区域为商业用地。③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交通便捷区域,应为工业用地。
22.城市土地空间有限,条件好的地段需求量大,地租水平高。因此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每块土地用于哪类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与其愿意付出租金的多少。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是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因为商业可以支付更高的租金,便可以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对应地租曲线为①。
23.A.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居民区内,方便工人上下班,甲地可以发展服装加工业,A正确。
B.乙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但商业活动以零售为主,而大型批发市场占地广,一般布局在郊外,B错误。
C.丙地位于城市环路和向外联系的干道沿线,主要服务本市及市外市场,商业活动以批发为主,C错误。
D.铁路穿过市区,严重干扰市区交通,并带来大气、噪声等污染,即图中铁路线布局不合理,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24.A.解题中客易出现的理解偏差,增加森林面积而提高资源效益,但教材中所述的提高资源效益主要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A错误。
B.提高居民收入与材料明显不符,B错误。
C.促进社会和谐与材料明显不符,C错误。
D.依据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意义,结合题中城市增加了森林面积、提升了生态服务价值可知,通过提升生态水平优化人居环境,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5.本题以川西林盘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川西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其居住模式具有层次性和内向聚集性,一般构成宅-林-田的空间模式。因此,院落在中心,外围依次是林木、农田。
26.林盘是几户人家的宅院被高大乔木和翠绿竹林所掩映、四周水渠环绕的田间"绿岛"。成为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川西林盘以农业生产为主,在传统乡村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农耕文明、内陆生产生活模式、民风民俗、民居建筑等文化资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答案】27.江苏;浙江;稳定发展;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
28.C
29.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
30.C
31.D
32.利:集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乡村发展
弊: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烂心树”、“职住分离”
33.B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本题以上海为北京,强化城镇化的概念与影响。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大城市越来越多是城市化的表现。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积极的影响。同时,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产生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高等城市病,要辩证看待城镇化。
27.由图可知,上海大都市圈地跨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平均城镇化率超讨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稳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8.上海当前的平均城镇化率超讨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目前城镇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而选项中只有英国属于发达国家,即正确答案为C。
29.城镇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劳动力向第一、二产业转移,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过程。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大城市越来越多是城市化的表现。
30.A.上海市矿产资源短缺,A错误。
B.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B错误。
C.上海市经济发达,地区开放程度、环境承载力高,C正确。
D.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而不是丘陵面积广阔,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31.①.当今城镇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群与城市带,①正确。
②.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②错误。
③.当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市的规模在扩大,③错误。
④.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到达稳定发展阶段,城镇化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2.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积极的影响。同时,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产生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高等城市病。
33.A.吊脚楼属于湘西一带的,苗族等少数民族民居,A错误。
B.上海处于江浙一带,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即白墙黑檐小楼,B正确。
C.客家土楼是福建广东一带,由北方迁徙至此地的外乡人建造的有防御功能的特色建筑,C错误。
D.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建筑,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1 / 1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评估地理试题
一、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显著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2022年流动人口有3.76亿。下图为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1.改革开放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因素
2.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
A.改革开放前主要由边疆迁到中原
B.改革开放前主要由山区迁到平原
C.改革开放后主要由农村迁到城市
D.改革开放后主要由沿海迁到内陆
3.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4.下列对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早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很大
B.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有美洲向欧洲的人口迁移流向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
D.目前,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输出国人口大量迁出
5.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1.经济
2.C
3.C
4.C
5.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医疗、教育水平高。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的规模、方向与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国际与国内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大。流动人口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加复杂,人口主要集中迁往发达地区。
1.从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前往东部沿海地区。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因此是经济因素在推动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
2.A.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以政府组织迁移为主,由中原迁往边疆地区,A错误。
B.改革开放前,我国进行的几次大三线建设,都是由东部迁往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多山地,B错误。
C.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以自发性为主,经济因素推动人们迁往经济发达的城市,C正确。
D.改革开放后,主要人口迁移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而大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主要表现为由内陆迁往沿海,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3.A.当今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病等各种问题,因此城市的自然环境不一定好,A错误。
B.农村地区土地面积大,人均居住面积不小,B错误。
C.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好,人口表现为从农村迁往城市,农村老龄化明显,并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C正确。
D.农村因为经济发展较城市慢,人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生育率反而高,结婚生育年龄早,因此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4.A.早期由于交通等发展缓慢,使得早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不大,A错误。
B.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以前,人口迁移主要是从欧洲等迁往美洲新大陆,B错误。
C.二战以后,欧洲由战前的人口迁出地变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C正确。
D.目前,西亚、北非的石油大国,由于石油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大量岗位,大量人口迁入,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城市发展迅速,产业发达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人们由农村迁往城市。
二、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结果公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019831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减少555423人。
总人口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14.1亿 39.93% 25.83% 27.12% 6.98%
表1 我国四大地方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1 甘肃省人口分布图
图2 甘肃省历年人口普查人口年均增长率
6.甘肃省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7.根据图2,历次人口普查中,甘肃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1982年 B.1990年 C.2010年 D.2020年
8.右图为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类型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缩减型 D.缩小型
9.根据右图,未来甘肃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可能会使( )
A.劳动力短缺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人口老龄化减轻
10.根据图1,说出甘肃省人口分布特征。
1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 最早提出以“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 ”一线作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请列举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海陆位置、 、 ;(任答两点)
社会经济因素:宗教和习俗、 、 。(任答两点)
【答案】6.D
7.C
8.C
9.A
10.甘肃省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11.胡焕庸;云南腾冲;地形、气候、水资源;生活水平、就业环境;社会经济;历史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数量的变化由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共同决定,而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率取决于人口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人口金字塔是用类似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描绘人年龄和性别分布状况的图形,能表明人口现状及其发展类型。图形的画法是按男女人年龄自然顺序,自下而上,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柱,各条柱代表各个年龄组。人口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仍然是我国人口分布差异基线。
6.A.甘肃省,经济相对东部地区落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人口出生率下降不明显,A错误。
B.死亡率下降,会导致人口增多,与题干不符,B错误。
C.甘肃省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不明显,C错误。
D.甘肃省经济相对落后,较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迁出率增加,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7.由图可知,甘肃省的人口增长率,在2010年以前均为正值,说明人口一直在增多;2020年人口增长成为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在减少,根据不断累积,所以2010年就成为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年份,因此C正确,AB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8.A.人口金字塔底座宽,儿童比重大,说明人口增长多,为增长型,与图不符,A错误。
B.稳定型金字塔说明各年龄阶段人口比重均匀,与图不符,B错误。
C.读图分析可知,甘肃省人金字塔底座较窄,说明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塔顶较宽,说明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为缩减型,C正确。
D.缩小型人口金字塔类型,表述不正确,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人金字塔是用类似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描绘人年龄和性别分布状况的图形。能表明人口现状及其发展类型。图形的画法是:按男女人年龄自然顺序自下而上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柱,各条柱代表各个年龄组。
9.A.根据甘肃人口金字塔可以推测,儿童比重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大,人口规模呈现缩减型,加之人口的迁出增加,在未来会导致劳动力短缺,A正确。
B.随着人口规模的缩减,人口迁出的数量会减少,B错误。
C.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不大,C错误。
D.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会加重,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10.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西部地区位于非季风区、多山地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分布少;东部地区气候适宜、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分布多。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南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稀疏)。
11.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南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少稀疏)。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三、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人口发展模式图。
材料二:2013年3月发布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政策》指出,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研究,北京综合承载力进入危机状态。读数据表,回答下面小题。
规划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2300万人
充分利用北京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的人口数量 3000万人
12.图中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其中②④曲线分别代表 、 。
13.请用以下词汇描述D时期的特征(高/低/上升/下降/扩大/缩小/稳定)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规模
14.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现在正处于 (A/B/C/D)时期。
15.从表中可知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是 万人,人口合理容量是 万人
16.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近年来,北京设定了“天花板”,北京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7.提高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③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 ④向其他地区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8.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以正房为尊,两厢为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 )
A.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B.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C.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 D.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19.四合院的庭院四周封闭,有利于( )
A.冬季采光 B.阻挡风沙 C.躲避洪水 D.防御地震
20.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区为( )
A.江南水乡文化区 B.华北平原文化区
C.东北黑土文化区 D.黄土高原文化区
【答案】12.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13.低;低;低;稳定或缩小
14.D
15.3000;2300
16.A
17.D
18.D
19.B
20.B
【知识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地域文化的内涵;城乡景观的内涵
【解析】【点评】人口发展模式体现人口规模,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当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呈现三低模式,增长缓慢甚至实现负增长。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数量。影响人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及消费水平等。地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一定低于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2.人口发展模式展现人口规模,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①表示人口规模 ②表示人口出生率③表示人口死亡率④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②指人口出生率,④指人口自然增长率。
13.进入C时期,受到社会压力和生育意愿的影响,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减缓,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自然增长率模式。到D时期还是三低模式,人口规模小,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14.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模式呈现了三低模式,即人口发展模式到了D时期。
15.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能容纳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因此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3000万。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适宜人口容量,所以北京的人口合理容量是2300万。
16.人口天花板指人口增长过程中北京的发展短板,即限制性因素,根据材料可知,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因此限制性资源就是水资源。
故正确答案为:A
17.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数量。影响人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及消费水平等,要谋求达到北京人口合理容量,应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北京水资源、生态、交通等问题,因此①③正确;谋求合理的生活消费水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不是向其他地区移民,因此②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18.A.主要在宫殿和红墙等体现出来,与题意不符,A错误。
B.主要是在边境地区,B错误。
C.主要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建筑的思想,地坑院等,C错误。
D.四合院是一个整体,其中东南西北有很多房间,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也表现了完整的意思。但是不同房间的居住者的地位不一样,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9.A.四合院坐北朝南,利于冬季的采光,不是四周封闭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舒适。北方天气寒冷、多风沙、干旱等,为了避风寒、避沙尘暴,北方多住四合院,这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B符合题意。
C.华北地区降水量不大,水资源相对不足,洪水较少,C不符合题意;
D.华北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质结构稳定,不易发生地震,D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B
20.A.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景观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不符合题意,A错误。
B.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辽代时已经初成规模,经过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北京属于华北地区,B正确。
C.东北黑土文化区的建筑特点一般是墙体厚、屋顶坡度较小,一般都采用乡土材料和传统营建工艺,A错误。
D.黄土高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以特色民居—窑洞为主,文化底蕴非常深厚,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四、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和乡村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某城市规划图
图2 各用地类型地租示意图
材料二:在成都平原-望无际的水田间,有众多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聚落一-”林盘"。林盘是几户人家的宅院被高大乔木和翠绿竹林所掩映、四周水渠环绕的田间"绿岛"。成为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
图1
图2 林盘结构模式图
21.图1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城市土地利用,请将序号与土地利用类型匹配(填序号)
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22.结合图2,图1土地利用类型②所对应的地租曲线是 (填序号),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 和
23.据图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可发展服装加工业 B.乙地可建设大型批发市场
C.丙地可建设大型商务区 D.该市交通线路布局非常合理
24.图1该城市增加了森林面积,提升了生态服务价值,体现了( )
A.提高资源效益 B.提高居民收入
C.促进社会和谐 D.优化人居环境
25.在图2林盘结构模式图.中的方框内写出院落、农田、林木。
A: B: C:
26.川西林盘如此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是( )
A.御外凝内 B.卓尔不群 C.天人合一 D.人定胜天
【答案】21.②;①;③
22.①;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利程度
23.A
24.D
25.林木;院落;农田
26.C
【知识点】乡村的空间结构;城镇的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而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同时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功能区的形成跟城市土地地租高低有重要关系。大城市中,往往还会分化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林盘是四川地区典型的农村聚落景观,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一方面可以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用水需求,另一方面河流灌渠也促使林盘规模受到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人口聚集现象,从而形成散居的林盘。
21.①土地利用类型占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外围,应为居住用地。②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和街角路口等交通便捷的区域为商业用地。③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交通便捷区域,应为工业用地。
22.城市土地空间有限,条件好的地段需求量大,地租水平高。因此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每块土地用于哪类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与其愿意付出租金的多少。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是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因为商业可以支付更高的租金,便可以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对应地租曲线为①。
23.A.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居民区内,方便工人上下班,甲地可以发展服装加工业,A正确。
B.乙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但商业活动以零售为主,而大型批发市场占地广,一般布局在郊外,B错误。
C.丙地位于城市环路和向外联系的干道沿线,主要服务本市及市外市场,商业活动以批发为主,C错误。
D.铁路穿过市区,严重干扰市区交通,并带来大气、噪声等污染,即图中铁路线布局不合理,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24.A.解题中客易出现的理解偏差,增加森林面积而提高资源效益,但教材中所述的提高资源效益主要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A错误。
B.提高居民收入与材料明显不符,B错误。
C.促进社会和谐与材料明显不符,C错误。
D.依据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意义,结合题中城市增加了森林面积、提升了生态服务价值可知,通过提升生态水平优化人居环境,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5.本题以川西林盘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川西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其居住模式具有层次性和内向聚集性,一般构成宅-林-田的空间模式。因此,院落在中心,外围依次是林木、农田。
26.林盘是几户人家的宅院被高大乔木和翠绿竹林所掩映、四周水渠环绕的田间"绿岛"。成为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川西林盘以农业生产为主,在传统乡村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农耕文明、内陆生产生活模式、民风民俗、民居建筑等文化资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五、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10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正式发布,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材料: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陆域总面积 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7万平方公里。规划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
27.上海大都市圈地跨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 省和 省的部分地区。平均城镇化率超过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 阶段,主导产业为
28.目前城镇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 )
A.尼日利亚 B.中国 C.英国 D.印度
29.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是
30.上海大都市圈人口稠密,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其主要因为(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人均消费水平高
C.地区开放程度高 D.丘陵面积广大
31.当今世界城镇化的特点为( )
①出现城市群 ②城镇化进程有所减缓
③城市规模不断缩小 ④城镇化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33.上海大都市圈所处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 )
A.吊脚楼 B.白墙黑檐楼房
C.客家土楼 D.窑洞
【答案】27.江苏;浙江;稳定发展;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
28.C
29.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
30.C
31.D
32.利:集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乡村发展
弊: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烂心树”、“职住分离”
33.B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本题以上海为北京,强化城镇化的概念与影响。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大城市越来越多是城市化的表现。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积极的影响。同时,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产生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高等城市病,要辩证看待城镇化。
27.由图可知,上海大都市圈地跨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平均城镇化率超讨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稳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8.上海当前的平均城镇化率超讨73%,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镇化过程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目前城镇化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而选项中只有英国属于发达国家,即正确答案为C。
29.城镇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劳动力向第一、二产业转移,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过程。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大城市越来越多是城市化的表现。
30.A.上海市矿产资源短缺,A错误。
B.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B错误。
C.上海市经济发达,地区开放程度、环境承载力高,C正确。
D.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而不是丘陵面积广阔,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31.①.当今城镇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群与城市带,①正确。
②.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②错误。
③.当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市的规模在扩大,③错误。
④.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到达稳定发展阶段,城镇化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2.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积极的影响。同时,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产生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高等城市病。
33.A.吊脚楼属于湘西一带的,苗族等少数民族民居,A错误。
B.上海处于江浙一带,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即白墙黑檐小楼,B正确。
C.客家土楼是福建广东一带,由北方迁徙至此地的外乡人建造的有防御功能的特色建筑,C错误。
D.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建筑,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