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修上第六单元思辨与表达单元教学设计及《劝学》与《师说》群文阅读教学
一、单元解读
(一)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的整体思路就是“思辨与表达”。以“学习”为话题,共选择了6篇文章,其中两篇古代论述文,三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一篇外国作家作品。6篇文章有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意义的,有论证学习的外在条件的,每篇在论证手法、论证思路、说理的思辨性、论证内容的丰富性等不同方面会给学生以写作的借鉴。
(二)选文内容解读
1.课文内容分析(逐篇简析)
《劝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文章采用大量事例和比喻论证的手法,层次清晰,论据翔实,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论证的手法。
《师说》是作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上重视门第而忽略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性,提出了学习需要从师的观点。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42年2月的一篇针对党内出现的“八股文”进行批判的文章,文章犀利透彻,分析问题一针见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文化输出上的“完全送去”和文化输入上的“全盘接受”等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的文章,并据此提出了文化继承上的“拿来主义”,文章于幽默的语言中寓以辛辣的讽刺。
《读书:目的和前提》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对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前提作出了明确的阐释。文章不乏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值得学习品味。
《上图书馆》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王佐良的作品。文章回忆了几段自己在图书馆学习的经历,思考读书之于精神成长、之于人生的意义。文章在深情的回忆中有深刻的思考,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所启发。
2.教材编写意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议论文的写作,但是这些都是浅显层面的了解,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维都缺少系统的掌握。本单元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整合在一起,每篇文章都富有自身的论证特色,从不同层面给学生以启发。
三、单元目标
(1)精读文本,沉潜文本,体会不同时代、国度、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
(2)学习一些论证艺术,并将之运用于日常的论述文写作中。
(3)掌握学习方法,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让学习丰富生命。
学习思辨,让论证更深刻
——《劝学》与《师说》群文阅读教学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正规的学习状态。我们学识字,学算术,学英语,学舞蹈,学画画……直到现在,乃至未来,我们一直都需要学习。
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通过两篇关于学习的古代论述散文,一起来梳理我们学习的意义和方法问题。同时,借助这两个文本,我们需要借鉴到有价值的论证方法,以期对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有所启发。
任务一:通读文本,疏通文意
(一)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二)口译文本,难点质疑。
结合注释,口译文本。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将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小组合作,解决难点。
难句预设: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参考翻译:
1. 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的标准,用火烤使它变成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即使再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变得挺直,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 骏马跨跃一次,不能跨出十步远;劣马拉着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3.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的心思专一啊。
4.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寄身,这是因为它的心思浮躁啊。
5. 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最终得不到解决。
6.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问题;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比不上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7.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教他们书本知识并且(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
8. 不懂得句读(尚且从师学习),不能解答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出来这样的人是明智的。
9. 对方地位低(却向他学习)就觉得羞耻,(对方)官职高(却向他学习)就接近谄媚了。
任务二:自主整理,知识归纳。
归纳整理文本中的文言现象。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非利足也 “利”:使动用法,使……便利、快捷
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圣益圣,愚益愚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意,广泛学习;今意,学识渊博
而神明自得:古意,澄明的心智;今意,神灵
下饮黄泉:古意,地下的泉水;今意,阴间
用心一也:用,因为;心,心思
小学而大遗:古意,小的方面学习;今意,义务教育初级阶段
特殊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原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状语后置
一词多义
于:(1)青出于蓝 介词,从
(2)而青于蓝 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出对象
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意动用法
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们
(2)其为惑也代词,那些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