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
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形象的特点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形象的分类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关注两者关联)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神态描写)对比,周瑜的云淡风轻和敌军的天翻地覆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周瑜的从容淡定和功勋赫赫。
周瑜
“ 小乔初嫁”---衬托,以美人衬英雄,突显周瑜的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羽扇纶巾”---肖像描写,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展现了其儒将风范。
山 乱 险怪; 穿 高峻
浪 惊 声势浩大;拍 澎湃有声
卷 翻江倒海;雪 绘形绘色
江 波澜壮阔,滚滚东流
宏伟开阔雄奇壮丽
赤壁胜景
赤壁胜景 烘托 三国豪杰(周瑜)的雄伟不凡
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
直接描写---肖像描写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侧面描写---(环
境)烘托
直接描写—神态描写 对比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他人)衬托
形象:风流倜傥的豪杰;具有风流闲雅、从容淡定的儒将风范;功勋赫赫
苏轼: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抒情,年华已老、多愁善感
议论,作者感慨人生就像一场梦,倏忽而逝,与其惆怅,不如忘记这一切,敬江月一杯酒,展现了作者的旷达洒脱。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东吴都督 樯橹灰飞烟灭 感奋
苏轼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壮志未酬 感伤
笔下人物意象—周瑜
作者对其态度:赞美仰慕艳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知人论世,和周瑜进行对比
作者对周瑜的态度
}
渴望建功立业
壮志难酬
失意惆怅
作者笔下景物意象
宏伟开阔、雄奇壮丽的赤壁胜景
↓
侧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苏轼形象特点: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失意
洒脱旷达(胸襟博大)
气概豪迈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方法技巧总结
1、常用手法:正面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他人等)、对比等。
2、抓意象(人物意象、景物意象)、展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以及事件。
3、知人论世(作者、形象的社会意义)。(参考)
4、关注作者写作意图。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请赏析诗中陆鸿渐的人物形象。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环境:在城郭,野径入桑麻,种菊花
特点:幽僻,有情趣
烘托:隐士高雅的风韵、品位
邻人回答: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不以尘事为念,潇洒疏放
侧面描写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特点)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象意义)
人物形象鉴赏答题要点
(1)概括形象特点。(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手法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形象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主要针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14.A(A项,“儒雅谦恭”有误。
15.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等以及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古典诗歌之人物形象
人物的一个神态
一个笑脸
一个动作
一个微妙的心理
一个典型的细节
……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弄清景物形象
命题指向,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
2.能区分开意象和意境,熟记意境的常用
术语。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景物形象的设题类型及答题模式。
2.运用相关知识规范做答。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指情中景,即意象。大多数诗词,常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情感,这种承载了主观感悟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有时诗中是单个景物形象,有时诗中有几个景物形象,各个景物形象之间靠一定的联系构成画面,这种带有感彩的画面就叫意境。
考点
景物形象
意
:诗人主观情感
象
: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意象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 象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 境
考什么: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一、鉴赏景物形象的关注点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含意。
(2)鉴赏一般物象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包含的感情。
1、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思乡
解景象
品诗歌
思乡类意象
1、月亮
2、鸿雁
3、莼羹鲈脍
4、双鲤
5、捣衣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
解景象
品诗歌
送别
送别类意象
1. 杨柳
2. 长亭
3. 南浦
4. 酒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愁苦类意象
1. 梧桐
2. 芭蕉
3. 流水
4. 猿猴
5. 杜鹃鸟
6. 斜阳(夕阳、落日)
(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2、相同景象的象同意异
“猿啼”意象
解景象
品诗歌
“酒”意象
“菊花”意象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解景象
品诗歌
愁忧
这些句子中,都用了“酒”意象,他们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解景象
品诗歌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说《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解景象
品诗歌
凄凉
隐逸
斗志
积极昂扬
抓住事物自身的特征。
3、鉴赏景物形象的准确性
蒙太奇般的意象组合
月圆——团圆——无法团圆——思乡怀人;
残月——人缺——分离——孤单寂寞、内心凄凉。
联系全篇,宏观把握。
掌握一些营造意象的方法。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 )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 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
2、形似 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
3、神似 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常用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等。
咏物诗的情感归类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咏物
写景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 (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 (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达标练习
[小贴士]
意境常用术语
1.雄浑壮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
浩瀚辽阔。
2.幽静美丽、清新明丽、清静幽远、
宁静恬淡、安谧美好。
3.萧瑟凄凉、幽僻冷清、萧条寂静、
阴冷悲凉、苍凉悲壮。
4.空蒙迷茫、朦胧邈远。
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2.塑造环境或提供人物活动的背景。
3.抒发诗人感情。
4.贯穿始终,为全诗线索。
5.衬托人物性格或品质。(多为咏物诗)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
考情分析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如咏物诗中的松、竹、梅、兰、菊、柳、蝉、山泉、瀑布等,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异: 1、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
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形象鉴赏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
考情分析
提问方式
①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②诗歌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③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④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 ,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词)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参考句式
这首诗歌中的( )具有( )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 )的情感(或“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比喻生动,想象奇特,构思别致,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渴切之情。“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两句体现了诗人胸藏韬略,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失落,引出下面对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诗人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恍若眼前。“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将勇士们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重现。“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万里江山河清海晏的情景令人神往。这首诗体现出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读之令人敬仰、动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放白鹰二首 李白
一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二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①。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注】①八九毛,指猎人捕获鹰后,剪其劲羽,使其不能远高飞离去。
(1)第一首诗中,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胡鹰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人在这两首诗中分别寄寓了哪些人生态度?
(1)①抓住鹰的外在形态特征,写出了鹰之白;
②抓住鹰的本领,写出了鹰能百里察秋毫的特点。
(2)①第一首诗人以鹰自比,以鹰外形的洁白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以鹰明察秋毫喻自己才华卓绝。
②第二首诗人以鹰自比,虽然暂时没有被重用,但迟早有一天,会鹏程万里,直飞云霄,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叹庭前甘菊花 ①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①甘菊花:又名真菊,家菊,花黄,茎紫,味甘可入药,叶可作羹食。
【问题】全诗塑造了甘菊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① 塑造了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顽强执著的甘菊形象。
②“移时晚”“不堪摘”写菊花因为移植时间晚,没能赶上在重阳节绽放,生不逢时。“空长”写出菊花不被欣赏。“失所”“缠风霜”写菊花孤苦无依,饱受风霜侵袭。
以花喻人,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常见物象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梅花”
梅花迎寒而开,傲霜斗雪:坚韧不拔,
不畏严寒,象征君子隐士。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兰花”
兰花生长在深山野谷,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高洁贤德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徐渭《兰》)
“竹子”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菊花”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顽强执着、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蝉”
①栖高饮露:品行高洁清高。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咏蝉》)
②叫声凄惨:孤独无助,凄楚哀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
“杜鹃”
①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凄凉哀伤。
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叫声如“不如归去”:乡思乡愁。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乌鸦”
“乌鸦”通体黑色,常出现荒凉处。蕴有衰败荒凉之意。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鹧鸪”
叫声嘶哑“行不得也哥哥”游子思乡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鸿雁”
“鸿雁”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相思之情
春秋迁徙:羁旅思乡
“断鸿”“断雁”指失群的孤雁:孤独悲伤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