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第六单元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第六单元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08:40:32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必修上第六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第二课时)
问题引导:
1.作者从插图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到巴尔扎克的作品,他的阅读经历说明了读懂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因素?黑塞与王佐良阅读的环境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习活动一:
两位作者阅读兴趣点的交集是有插图的书籍,你能从初中的课文中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插图”对你理解课文的帮助吗?
2.作者对《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很着迷,说明了什么?王佐良阅读的内容是什么,两相比较,又说明了什么?如何理解“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这句话?
学习活动二:
下面是余恕诚先生笔下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和精神美,在对照理解原文的同时,在画线处写上衔接顺畅、语意贯通的句子。
日常的送行和离别题材也进一步诗化了,他们并不一味书写离别之苦,而多将离别时的环境美和情意美有机融合,构成富有诗意的离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王维的《相思》等。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了。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大沙漠和边疆战争的描写,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其对塞外飞雪、丝绸之路,乃至边关重镇的歌咏,都极富边疆特色,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和风光浪漫而新鲜的感受。描写战争的,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它不是令人望而生畏,而是让人无限向往“大雪满弓刀”的军事行动,这些诗都是把战斗生活传奇化了。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而从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操、襟怀和气质,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具的精神美。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大时代中人们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

李白的《将进酒》《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在悲歌慷慨中见出精神气魄,诗人的情感,在强烈的冲突中,掀起惊涛般的伟观,更显得胸怀壮阔豪宕。唐人不是靠把学问演绎成诗,也不是以思考代替生活。他们亲身置身于生活浪潮之中。对于时代潮流的涨落、生活的冷暖,有着直接的切肤的感受,从而表现了对于实际生活的最热心的关注和从中迸发出来的真正歌哭。
3.如何理解“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得其所”这句话?
学习活动三:
阅读余老这段话,你还能举出其它“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例子吗?(不拘泥范围)
感激与怨怼的统一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另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了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感激与怨怼,盛唐人所注入的情感都是非常充沛的。有关作品,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
我的例子:
4.黑塞与王佐良的读书环境相对都比较优雅,王佐良先生说“‘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请结合汪曾祺先生《新校舍》的相关文段,补充一下读书的目的与前提是什么?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这里原来是一片坟地,坟主的后代大都已经式微或他徙了,联大征用了这片地并未引起麻烦。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往北,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唯一的瓦顶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一堆学生在外面等着。一开门,就争先进去,抢座位(座位不很多),抢指定参考书(参考书不够用)。晚上十点半钟,图书馆的电灯还亮着,还有很多学生在里面看书,这都是很用功的学生。大图书馆我只进去过几次,这样正襟危坐,集体苦读,我实在受不了。
……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土墙,铁皮顶。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
5作业:
请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和顾之川先生这段话,通过具体的读物或事例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与体会。
顾之川先生认为,学好语文要要读好三本书,写好两篇文,养成四个好习惯。要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有字之书是指课内外读本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读物;无字之书是指社会生活实践;心灵之书是指世间万象,真善美与假恶丑。写好两篇文,规矩文和放胆文。规矩文,就是写作的基本规矩,重在练好写作的基本功。放胆文,就是自由地发挥,充分地表达。养成四个好习惯,即享受阅读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乐于表达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高中语文 必修上第六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一、单元解读
(一)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六篇课文,有文言文,有现代文;有议论文,有随笔。教材从“学习”的角度切入,统揽整个单元,“学习之道”渗透其中,以求激发人们学习的内驱力,以理性触发感性。文章所包含的论证方法及其“针对性”是知识要点,学生对其运用是目的。
(二)选文内容解读
荀子《劝学》基于“性恶论”而写,以否定和规避(“学不可以已”“知明而行无过”)的方式来达到肯定(“神明”“圣心”)的目的;以“骐骥”与“驽马”之比较说明学习的决定因素不在禀赋而贵于恒一。韩愈在《师说》中对“士大夫”“君子”等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耻学于师感到忧虑,遂“抗颜为师”,以矫正整饬世风;曾国藩认为文中“传道”就是“修己治人之道”,“受业”就是“古文六艺之业”,“解惑”就是“解此二者之惑”。韩愈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盛唐、中唐以来逐步兴起的佛、道二教,他认识到人们对儒家所谓“君臣之大义”“夷夏之大防”发生动摇,就意味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破坏。他的“道”实际上是对封建的法权、教化、道德等绝对原则的概括。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两者在文气上是相通的。如果说杂文是鲁迅战斗的武器,那么鲁迅式的杂文,在一定程度上则是毛主席从事政治和思想工作得心应手的工具。“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毛泽东)在文化革命上的共鸣,在透彻分析中国国情问题上的共鸣,在以笔著文的战斗方法上的共鸣。鲁迅杂文的战斗方法,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针砭时弊,既深刻又全面,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毛主席认为,主要原因是鲁迅懂得和运用了辩证法。这就是教材编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原因。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是随笔,是“描述读书的经历和感受”,是“自我意识的增 强与扩展”,鼓励学生做一个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幸福者。从背景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黑塞对人性深入的思考,他认为读书是人们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人们能够在阅读中去完善自我,进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王佐良先生在文中也提到“‘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图书馆却能让人感受到温情与宁静。两位作者都提到了阅读对心灵的救赎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绝大多数为农村学生,是省、市录取之后的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不强,语文基础薄弱。在教学设计时,针对学情,让学生从旧知出发,阅读理解新课文。
三、单元目标
思辨与表达。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或现象,学会多角度地换位思考,由现象到本质,锻炼思维能力;再运用适当的手法,通过适当的形式,把所思所想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和同学对话交流,把单元文章中的知识(论证方法、语言风格)内化为能力,有针对性地阐释现实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联想与迁移。
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列出文本的简要提纲,树立文本的框架意识,锻炼语言概括能力。
2. 尝试画出文本的思维导图,体会作者思维缜密的行文特色。
3. 对文章中关键句的理解,结合相关知识使文中抽象的陈述形象化。
教学重点:
走进文本,明确作者的观点;走出文本,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想。
教学难点:
理解文段中的核心语句,提高理解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问题驱动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苏联·利哈乔夫《论教养》)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英国·培根《谈读书》)
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英国·培根《谈读书》)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培根《谈读书》)
5.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马南邨《不求甚解》)
6.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马南邨《不求甚解》)
二、预习案设计
1.为什么作者把“真正的修养”比喻成“真正的体育”?
2.作者认为,我们研读世界文学能获得什么?
3.如何理解“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句话?
4.“产生爱和生命” 的前提是什么?
5.结合第五、六、七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的情形的?
6.为什么作者认为接近哲人和诗人就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三、学习活动
活动一:
1. 简要列出全文的内容梗概或者尝试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完成之后请你根据下面问题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活动二:
2. 如何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自我意识”?能举例说明吗?你的“自我意识”又是什么?(自持,自省,自尊,自得,自立,自强,自如,自在等)
3.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畏将来;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的意思最为接近?
4.如何用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来解释“颜回乐处”这一现象?
5.对于诗歌、历史、哲学等文本,你的兴趣点在哪里?选择之后又如何实现由点到面的阅读?
6. 你觉得怎样的个性或人格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读者?
活动三:
阅读下面节选的文章,结合上述任何一个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吚唔之声,轧轧相间。……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日:“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