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泉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60分
1-5 DBCBC 6-10 ABDBB 11-15 BBDCA
16-20 BCCAB 21-25 BABAA 26-30 ACADA
二、选择题 40分
31.【答案】(8分)
(1)史料类型:一手实物史料(2分)
研究方法:考古研究、现代技术印证。(2分)
(2)补充史料:文献类史料、其他实物史料等。(2分)
理由:在历史学研究中,我们应将考古成果与文献记载等史料相结合,多重史料互证。(答“孤证不立、多元互证”亦可)(2分)
32.【答案】(15分)
(1)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分)
(2)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2分)
意义: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提高工作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或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2点4分)
(3)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或促进民族交融)。(任答3点6分)
33.【答案】(17分)
(1)主张:保护百姓财产,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保护工商,推行仁政。(任答2点4分)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户籍制度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且战争频繁;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任答2点4分)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
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任答2点4分)
(3)成就: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任答1点得1分)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并日趋活跃;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任答2点4分,若回答“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也可给1分厦门市、泉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审核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
A.手工技艺高超 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繁荣 D.阶级分化明显
2.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与耕作方法。这些传说( )
A.可作为原始农业产生的直接证据 B.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凭空想象 D.证明了炎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3. 商代有专业神职人员,卜辞中称为“巫”、“贞人”。然而王不但亲贞,而且亲卜,贞、卜全由商王一人主持。这反映出( )
A 商代占卜与祭祀职位形同虚设 B. 商代神权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C.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D. 商代专制王权为神权所束缚
4.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B. 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 郡县制的普遍推广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其兴办私学(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周代的分封宗法制度
C.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6.“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既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又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道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
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 西周分封制 B. 秦朝御史大夫
C. 隋唐尚书省 D. 宋代参知政事
8. 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意在( )
A. 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D. 强化君主权力
9.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
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
10.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大量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边疆地区民族交融密切
C. 边疆地区手工业进步显著 D. 边疆地区治理效果凸显
11. 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A. 察举选官制度完善 B. 儒学影响逐渐增强
C. 世家大族逐渐兴起 D.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2.自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
A. 抑制士族势力膨胀 B. 控制人民扩大赋役来源
C. 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 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14. 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
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两晋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B. 外戚干政危及政权稳定
C. 东晋士族当权影响巨大 D. 军阀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15. 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隋朝开通运河 B. 隋朝三征高丽 C. 元朝修浚运河 D. 元朝设置行省
16.下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分别是( )
A.前秦 隋朝 B.西晋 北魏 C.北魏 后赵 D.西晋 隋朝
17.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 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B. 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 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D. 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18.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 )
A. 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 B. 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C.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19.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据此可知,“租庸调制”的推行( )
A. 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增加农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D. 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20. 下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由表可知( )
时间 宰相人数 出身唐宗室 出身士族 出身庶族
唐玄宗 34人 3人 24人 3人
唐宪宗 25人 1人 19人 2人
A. 九品中正制弊端已经革除 B. 科举选官制度尚不完善
C. 人才流动性速度日益加快 D. 社会公平公正得到彰显
21.下图为唐代鎏金胡瓶。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广泛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 )
A. 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 B. 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C. 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 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
22.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
A.佛教逐渐趋于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23. 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 实行更戍法 B.文臣出任知州
C. 设立参知政事 D. 设立转运使
24.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
A.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 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 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25.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相权由分散走向集中 B.相权皇权矛盾日益缓和
C.君权强化并达到顶峰 D.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弱化
26. 《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说明辽朝( )
A. 建立因俗而治的体制 B. 实行民族等级政策
C. 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 D. 强化南北分裂局面
27. 图2、图3为宋元时期泉州某建筑的部件。这反映了当时泉州( )
A.佛教文化式微 B.石刻艺术精美 C.多元文化并存 D.海洋商贸兴起
28.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转运使、话 本、《梦溪笔谈》
② 政事堂、武 举、《千金方》
③ 宣政院、大运河、《授时历》
④ 造纸术、推恩令、《九章算术》
A. ④②①③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②④③①
29.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③②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②③①
30.北宋汴京的商业发展较前代有了新变化:一是在市场布局上汴京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店铺客栈可随处开设,甚至大门内外也可以摆设摊点沿街叫卖;二是商业广告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一种是招牌,汴京城内许多商铺门口都挂着写有店名的招牌。这说明当时( )
A.经济进步助推广告发展 B.汴京的经济功能居于首位
C.开古代商业广告的先河 D.暂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于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青铜蒸馏器引发了学界关于汉代是否已出现蒸馏技术的讨论。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依据如下:
材料
史料
依据一 图1 西汉刘贺墓青铜蒸馏器 图2 西安张家堡新葬时期青铜蒸馏器 图3 上海博物馆东汉青铜蒸馏器
依据二 图4 四川新农乡东汉时期类似酿造蒸馏酒的画像砖
依据三 1992年,马承源先生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东汉青铜蒸馏器的复原件进行实验,证明其蒸馏效能显著。2022年,江西省博物馆张琼、刘荃等研究员通过理论论证以及使用现代建模技术从结构、功能等方面论证了海昏侯墓青铜蒸馏器能够满足狭义蒸馏和广义的煮馏。 ——摘编自张琼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蒸馏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4的史料类型以及学者在论证“汉代已出现蒸馏技术”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才能使论证更充分并说明理由。(4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1分),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