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扬
州
慢
姜夔
学习目标
反复吟诵,感受词的韵律,背诵本词。
01.
02.
03.
学习词中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的艺术手法。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解题
扬州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慢
【此词牌为姜夔自度曲】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壹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一生未入仕途,过着清客生活。他多才多艺,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十七首),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生前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论 其 世
贰
初读文本
1、自由朗读词作,正字音,熟悉内容。
2、再次朗读小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小序。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小序主要交待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字
词
正
音
YANG ZHOU MAN JIANG KUI
淳熙
初霁
荠麦
豆蔻
怆然
黍离
窥江
( chún xī )
( chū jì )
( jì maì )
( dòu kòu )
( chuàng rán )
( shǔ lí )
( kuī jiāng )
怆然
初读正音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
即扬州
雪止天晴
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谱写,作曲
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解读小序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主题
感情基调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低沉悲哀
“黍离之悲”
《诗经 王风》节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
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达故国之思。
叁
再读明意
1、再次朗读词作,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意。
2、这首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3、根据词意,试填写表格。
4、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主旨)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这里有著名的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当年扬州那春风十里的繁华街道,现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当年杜牧给予了扬州很高的赞赏,料想今天他若重来此地一定感到吃惊。纵使有写出“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面对这扬州残破景象的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水波荡漾,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想到桥边的红芍药鲜花盛开,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呢?
2、通读全词,整体把握——这首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主要是抒情。
今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破败、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虚写)
(实写)
“空城”
概括
情景
词句
手法
时间
虚实结合
用典
3、今昔扬州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4、主 旨
肆
艺术手法
1、找出词中用来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意象,如荠麦。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清、寒、空任意一个)
4、请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找出手法)
5、请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找出手法)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运用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2)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借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3、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抓关键词:如“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2)抓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助“黄昏”“角”“空城”等几个意象,从视觉与听觉双重角度,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描绘了一幅凄清荒凉的空城图,突出诗人不胜今昔之感。
以有声衬无声
4、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动静结合 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物)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5、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在无理一问中,更见问者的一片真情,意蕴至深、悲痛已极。
岑参《山房春事》:“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昔日:名都、佳处
今日:荠麦青青
比
对
黄昏、清角
正面渲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侧面烘托
扬州
春风十里
红药为谁生
空城
《黍离》之悲
劫后萧
条景象
总结归纳
移情入景,乐景写哀
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3
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1.在《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感慨。
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扬州芍药甲天下”反衬“寂寞开无主”的荒凉,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4.“月”在古诗词中经常遇到,在《扬州慢》中是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扬州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5.《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波心荡, 冷月无声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课堂练习:理解性默写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