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6 11: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16×3=48分)
1.董仲舒著作《春秋决狱》是一部以经义代替法律的判例集,西汉粗宽说,《春秋》之治狱,
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材料说明《春秋决狱》()
A. 强调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文件
C. 以当事人作案动机为判案依据 D. 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标准
2.唐朝官员考核系统分为“善”与“最”两个部分。“善”属于德行范畴,被归纳为德、慎、 公、勤四个方面,是对九品以上官员的品德要求;“最”则根据各职能衙门责任的性质,被
归纳为二十七类。由此可知,唐朝( )
A. 忽视低级官员的管理 B. 强化了以德治国理念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 完善了地方考核系统
3. 明代实行路引制度,规定百里之内,农民可以自由通行;百里之外必须交验路引。政府在交通要冲设立巡检司,专门负责盘查路人,如无路引而又外出百里以上,即擒拿送官府惩治。据此可知,明代的路引制度( )
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 强化了基层社会控制
C. 阻碍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
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在一定程 度 上 (
A. 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 体现国民政府关税完全自主
C.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D. 标志着“改定新约”的开始
5. 红军每到一个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宜传等所使用的空间主要是祠堂。于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宗族祠堂的功能逐渐发生了转变,由宗族祭祀祖先、议商族事变为基层党政组织的办公场所、民众参与政治活动或公共文化教育的活动空间。这一改变反映出( )
A. 农村迷信思想的破除 B. 基层治理能力被弱化
C. 土地革命任务的达成 D. 农村权力结构的重塑
6.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 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D. 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首创特种考试,有些职位的应试资格要求和考试严格程度比高等考试的
要高,如县长考试的应考资格之一为高等行政人员考试及格者;有些则比普通考试的要低,如邮局信差的考试只要求应考者具有小学水平即可。特种考试制度的创立()
A.扭转了人才选拔的困境 B.简化了人才选拔的程序
C.适应了人才选拔的需要 D.遏制了人才选拔的腐败
8.美国的刑事诉讼中有一个著名的“米兰达警告”,其主要内容为: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作为你的呈堂证供。你有权在受审时请一位律师......这表明美国 ( )
A.继承了判例法的精神实质 B.司法中蕴含程序正义原则
C. 有效平衡了财产权与人权 D.民主制度存在着一定弊端
9.1986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 一手抓法制。”该论断( )
A.承认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B.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强调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D.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0.有学者指出,在乡约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性是一贯的,但清政府赋予了乡约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乡约与官府的关系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倾向。该学者强调,清代( )
A.乡约稳定了社会秩序 B.乡约失去了民间性C.地方权力呈扩大趋势 D.乡约行政职能增强 11.美国总统威尔逊把国际联盟盟约带回国会批准时,因参议院期望通过以保留案的形式限制美国履行在国际联盟中的义务的要求未得到满足,最终美国没能加入由自己发起并一手主导的国际联盟。由此可知,美国未加入国联是由于( )
A. 政党政治导致互相扯皮 B.国家利益没有得到维护
C. 英法等国联合抵制美国 D. 国联无法维护世界和平
12.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这反映出我国( )
A.开始关注困难人群生活 B.重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农村贫困现象十分普遍 D.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
13.美国人长期以来信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们推崇个人奋斗,认为贫穷是由于个人懒惰和无能造成的,反对政府对穷人进行救济。但1935年8月9日《社会保障法》在参议院通过,并于1937年最高法院确定《社会保障法》符合宪法,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D.工人失业现象严重
14.雍正即位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这一改革( )
A. 废除了户籍管理制度 B. 助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摈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15.欧洲经过三十年战争后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合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维护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宜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原则,例如势力范围、合法干涉等。这些新规定反映出( ) A.国际法发展出现倒退 B.国际法的约束力不够强大
C 蛮国主义发展的需求 D.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维护
16.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
相关公司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实行社会的有效分工。这一做法旨在( )
A. 实现社会资源分配最大化 B. 保证政府与市场的平均配置
C. 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 D. 实现政府管理向社会的转变
二、非选择题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救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6分)
(3)列举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3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儒们乘持先秦儒家追求统一的观念,把大一统当作政治理想的首要大事,董仲舒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儒家认为无论是居于中央的“华夏”,还是分居四边的“夷狄”,都是汉朝天予统治下的臣民。汉代在管理四夷的机构上承袭了秦代,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是设官更加具体,职权更加明晰。在中央机构中,汉朝继承了秦的典客制度,典客的名称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年)被更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汉代对秦朝管理四夷的中央机构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四夷交往频繁的现状,也表明了汉武帝对四夷的有效统治。
—— 摘编自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毅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 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华夷一体”开明民族观,认为夷狄亦人耳。少数民族也因
此将太宗草称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延续了这种包容思想。秉持“中外无隔.夷夏混齐”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纳戎延狄,释放吐蕃俘虏,摒弃民族偏见。以至诚之心安抚四夷。在这种民族观的渗透下。唐代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实施了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 摘编自张文五《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设置民族机构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点。(4分)
(3)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从确立到完善的标志性事件都有哪些(至少3点)(3分)
19 .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0. (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救灾救助体系中,历代政府十分重视对民办机构进行引导和管理。……从西 周开始,历代政府都设立了职责包括灾害救济在内的政府管理机构和官员……还设立了救灾 效果绩效考核制度,对各级官员的救灾业绩进行考核。以认定其高下优劣,奖罚十分严明。 为了防范救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历代朝廷也制定了严格的防范措施。……十分注重灾前预 防,官方的社会救灾机构更加注重灾后的救助。
—— 摘编自张涛《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战后英国陆续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救济法》《工资委员会法》等。 ……英国所有公民从出生那天起就有一张社会保障卡,从受抚养、上学、病残、 就业或失业、丧偶或抚养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20世纪80年代后, “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摘编自黄安年《西欧和北欧福利保障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具体做法。指出历代政
府重视社会保障的思想根源。(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的显著特点。(3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的看法。(3分)
历史月考题答案
1C 2C 3B 4A 5D 6B 7C 8B 9C 10D 11B 12B 13B 14B 15C 16C
17.(1)法律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2)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局限;大学的兴起;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王权逐渐强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第10课内容,符合教材即可)
18.(1)背景: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强化;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交融加强。 (6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共同点:以“多元一体”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为指导;具有开明性、发展性;民族政策多样化(和亲、设置机构、册封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4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198 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1997年十五大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任答3点给3分) (第13课内容,符合教材即可)
19论题: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它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 (12分)
论证: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殖民霸主,形成了以英镑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 。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 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元的国际地位不 断遭到削弱。这一变化既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也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综上所述,从英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增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反映了货币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其他论述符合主题的论点和论述即可)
20.题(1)具体做法:引导和管理民办机构;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救灾效果绩效考核制度;制定防范救灾过程中舞弊行为的措施;注重灾前预防和灾后救助。 (任4点4分 )
思想根源: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观念。(2分)
(2)显著特点:立法保障(法规完善);全面保障(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保障。(3分)
(3)看法: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制度设计、法律保障);生产力发展是前提;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福利资金渠道,适当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应在公平基础上维护劳动者的积极性,防止懒惰思想产生;福利制度既要兼顾公平,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任3点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