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六单元复习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17 难忘的泼水节
15 八角楼上
16 朱德的扁担
18 刘胡兰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伟人”这个专题进行安排的。主要由《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4篇课文组成,展现了伟人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
单元梳理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形声字的另一个特点声旁表音,练习在一定语境中猜读汉字,利用“声旁表音”的特点去识字。
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学习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在识字中学词,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等。
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
关注描写动作的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
语文园地
《难忘的泼水节》
《刘胡兰》
结合有关事物的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节日的欢庆场景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
根据语气词判断如何使用标点符号,自主阅读《大禹治水》,感受大禹的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等。
语文园地
伟人
《八角楼上》
《朱德的扁担》
字音辨析
易读错的字
斗争(zhēng) 年代(dài) 腊(là)月 文章(zhāng)
握(wò)着 凝视(shì) 察(chá)觉 油(yóu)灯
降临(lín) 八角楼(lóu) 同志(zhì) 敌(dí)人
心疼(téng) 敬(jìng)爱 打仗(zhàng) 队(duì)伍(wǔ)
难(nán)忘 泼(pō)水节 驶(shǐ)过 祝(zhù)福
斗争(zhēng) 年代(dài) 腊(là)月 文章(zhāng)
楼上 油灯 年代
扁担 不料 敬爱
铺上 祝福 长寿
lóu
yóu
nián
biǎn
liào
jìng
pū
zhù
shòu
易标错调的字
易写错的字
士:“士”的两横上长下短,区别于“土”。
泼:右部是“发”,区别于“波”。
令:一共有两点,区别于“今”,比“今”多一个点。
轻:右上部是“”。
军:上面是秃宝盖,不要加一点。
战:“戈”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
穿:上宽下窄,“牙”稍长,横画伸展。
忘::上半部分最后不要加点。
被:左边是“衤”,不要写成“礻”。
师:不要写成“帅”
担:不要写成“但”。
军:不要写成“牢”。
泼:不要写成“波”。
认:不要写成“让”。
易写错的字
龙
“尤”加“丿”变成“龙” 。
尤
lóng
yóu
易混淆的字
多义字
穿: ①破;透; ②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破、透或彻底显露; ③通过(孔洞、缝隙、空地等); ④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 ⑤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有趣的字
巴:把 吧 爸 芭 方:放 房 防 坊
马:妈 吗 骂 码 包:抱 饱 泡 苞
楼(lóu):高楼 楼上 八角楼 年(nián):年代 新年 年级
夜(yè):深夜 夜里 夜晚 披(pī):披着 披上 披散
轻(qīng):轻巧 年轻 轻快 利(lì):胜利 利用 利息
扁(biǎn):扁豆 扁担 扁圆 担(dàn):担子 重担 一担水
志(zhì):志向 同志 志气 伍(wǔ):入伍 队伍 伍分
师(shī):老师 师长 师范 军(jūn):军人 军队 红军
战(zhàn):战斗 战士 战机 士(shì):士兵 士气 护士
忘(wàng):忘记 忘怀 忘却 泼(pō):活泼 泼水 泼洒
生字组词
度(dù):温度 度数 年度 龙(lóng):龙灯 龙头 龙船
炮(pào):炮弹 火炮 炮兵 穿(chuān):穿针 穿插 穿衣
始(shǐ):开始 起始 始末 令(lìng):司令 口令 命令
于(yú):由于 于是 终于 刘(liú):姓刘 刘氏
民(mín):民众 人民 民族 反(fǎn):反对 相反 正反
村(cūn):村子 乡村 村民 被(bèi):被害 被动 被子
关(guān):关押 关闭 关门 道(dào):知道 难道 道路
兵(bīng):民兵 官兵 当兵
生字组词
铺
多音字
薄
担
降
盛
血
战(战士) 被(被子) 士(士兵) 龙(龙头) 认(认真)
站(站立) 披(披上) 土(土地) 尤(尤其) 让(让步)
披(披着) 利(胜利) 炮(鞭炮) 泼(活泼) 令(口令)
被(被子) 俐(伶俐) 抱(拥抱) 拔(拔河) 今(今天)
坡(山坡) 梨(雪梨)
同音字和形近字
词语积累
[年代]时代;时期。
[沉思]深思。
[星星之火]开始时显得弱小但有旺盛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途的新生事物。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带领]领导或指挥(一群人进行集体活动)。
[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也泛指几方面人员会合。
[山高路陡]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研究]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
[敬爱]尊敬热爱。
词义理解
[特别]格外。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欢呼]欢乐地呼喊。
[笑容满面]满脸洋溢着喜笑的容颜。形容内心欣喜、满脸和悦的神态。
[幸福](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难忘]难以忘记。
[收买]用钱物或其他好处笼络拉拢人、使受利用。
[威胁]用武力、权势胁迫。
词义理解
1.必须掌握的词
八角楼 深夜 沉思 胜利 扁担 同志 带领 队伍 会师
红军 来回 战士 白天 起来 难忘 泼水节 龙船 花炮 欢呼
人群 欢乐 开始 柏树枝 多么 年轻 北风
2.四字词语
艰苦斗争 夜幕降临 星星之火 不好意思 火红火红 健康长寿
3.成语
一年一度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恼羞成怒 青云之志 安居乐业
重点词语
多积累词语,才能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近义词
艰苦~艰难 年代~时代 降临~来临 凝视~注视 沉思~深思
察觉~发觉 带领~率领 会师~会合 研究~钻研 心疼~疼爱
越发~更加 敬爱~敬仰 欢迎~迎接 光荣~荣耀 牺牲~献身
欢乐~欢快 祝福~祝愿 健康~健壮 消息~信息 动摇~摇摆
幸福~美满 难忘~铭记 包围~合围 年轻~年少 收买~拉拢
威胁~胁迫 愤怒~恼怒 笑容满面~喜笑颜开
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重点词语
多积累词语,才能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反义词
薄→厚 光辉→暗淡 胜利→失败 带领→跟随 足够→缺乏
穿→脱 常常→偶尔 不料→果真 敬爱→痛恨 特别→一般
难→易 愤怒→平和 欢乐→悲伤 健康→虚弱 幸福→痛苦
清→浊 难忘→健忘 包围→突围 年轻→苍老 出卖→收买
威胁→安抚 动摇→坚定 光荣→可耻 恼羞成怒→喜形于色
笑容满面→愁眉苦脸
重点词语
多积累词语,才能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词语积累
①ABAB式的词语:整夜整夜
类似的词语:打扫打扫 商量商量 研究研究 休息休息
②AABC式的词语:星星之火
类似的词语: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恋恋不舍 心心相印
③量词
一根扁担 一条龙船 一串花炮 一条头巾 一只象脚鼓
重点词语
多积累词语,才能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带有数字的词语:四面八方
类似的词语: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一年一度
⑤动词
穿着草鞋 戴着斗笠 挑起粮食
⑥修饰词
胜利的道路 难忘的泼水节 欢乐的鼓点
鲜红的地毯 血淋淋的铡刀 整夜整夜地研究
词语积累
句子积累
1.优美句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凤凰花的花瓣比作地毯,说明地上的花瓣很厚。
2.比喻句
(1)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2)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3)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句子积累
3.含有关联词的句子。
(1)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2)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4.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树叶轻轻地飘落下来。
(2)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3)这个人怎么了
句子积累
5.精彩句。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共同挑粮的情景,突出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6.含义深刻的句子
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这句话表明毛主席在为中国革命全神贯注地思索着。凝视着明亮的灯火,毛主席可能在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红旗就是明灯,就是火种,它一定会燃烧到全国。他越想信心越足,全神贯注,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句子积累
课文回顾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伟人”这个专题进行安排的。主要由《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4篇课文组成。故事语言精准、简洁,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 ,传承他们的革命传统。
第四单元概述:
课文概述
15.《八角楼上》这篇课文,描述了在井冈山年代的一个寒夜,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在清油灯下写文章的情景,赞扬了毛主席为指导中国革命,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的精神。
16.《朱德的扁担》讲述了朱德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和敬爱。
课文概述
17.《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18.《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由于叛徒的出卖,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遭受了敌人的威胁、拷打,她一点儿也不动摇,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
课文梳理
15.《八角楼上》
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地点。
●重点句子理解
(2)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夜:夜晚。幕:大幕。因为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因此叫夜幕。降临:来到。夜幕降临就是黑夜到来。这句话在全文起着启下的作用。下面是说在并冈山斗争的年代的无数个夜晚中的一个寒夜,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在清油灯下写文章的情形。说明毛主席是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当”强调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如此。
(3)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课文梳理
15.《八角楼上》
“冬腊月”:寒冬,指很冷的冬天;腊月,指阴历十二月。是指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冬腊月的深夜”点明了天气很冷。“薄”指的是毛主席的毯子很薄,进一步点明了条件艰苦。“单军衣”说明冬天穿不上棉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薄毯子”指的是红军当被子盖的很薄的毯子,披在身,上也不暖和,进一步点明条件很艰苦。全句是说毛主席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写文章,为中国革命忘我地工作,辛勤地操劳。
●重点句子理解
(4)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课文梳理
15.《八角楼上》
“凝视”是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沉思”是认真、深入地思考。“察觉”是指发觉,看出来的意思。通过这三个词表现出毛主席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毛主席在为中国革命全神贯注地思索着。凝视着明亮的灯火,毛主席在想:灯一拨就亮,火一点就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红旗就是明灯,就是火种,它一定会地遍全国。他越想信心越足,全神贯注,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从灯可以拨亮体会经过宣传,革命群众掌握了革命道理,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革命的力量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
●重点句子理解
课文梳理
15.《八角楼上》
●重点问题
(1)观看插图,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夜幕降临”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说一说。
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条件艰苦、简陋。指太阳下山以后,天色渐渐变黑,意味着夜晚的来临。
(2)什么是“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
指为了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课文说“艰苦斗争的年代”。
课文梳理
15.《八角楼上》
●重点问题
(3)“单军衣”“薄毯子”“竹椅”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突出了毛主席不畏严寒、辛勤工作的精神。
(4)“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他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毛主席可能在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正像这“星星之火”吗?但是这“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或许不久后,整个中国就会燃起熊熊的革命之火。
(1)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课文梳理
16. 《朱德的扁担》
●重点句子
交代了环境的险恶,为下文的艰苦挑粮作了铺垫。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一块儿”说明朱德同志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认为自己参加挑粮是理所当然的。
(2)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课文梳理
16. 《朱德的扁担》
●重点句子
这个句子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和行动,一方面为朱德同志的身先士卒而感动,另一方面又为朱德同志的劳累而担忧。用语言劝说不行,就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以为没有了扁担,朱德就不会去挑粮了。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说明挑粮路途艰难,更主要的是山下还有敌人,但是尽管这样,战士们仍然“争着去”,表现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4)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1)说一说:井冈山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课文梳理
16. 《朱德的扁担》
●重点问题
红军没有食物,没有体力,没法和敌人作斗争,也就不能好好建设井冈山根据地了。
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 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要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很辛苦,大家心疼他,所以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想着这样朱德同志就不用挑粮了。
不搞特殊、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
(2)战士们为什么藏起了朱德的扁担?你觉得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3)挑粮困难重重,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呢?
课文梳理
16. 《朱德的扁担》
●重点问题
大家争着去挑粮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团结互助的大无畏精神。这为后面朱德同志也争着挑粮埋下伏笔。
(4)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都不能拿走。因为他知道战士们心疼他,不让他去挑粮,故意让他没有扁担可用,先前的扁担会失踪,这一根一定也会失踪,所以他写上自己的名字,别人就不会再藏起来了。这表明了他坚持挑粮的决心。
(1)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课文梳理
17. 《难忘的泼水节》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隆重场面。
●重点句子理解
(2)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一条条”说明江面上有很多龙船驶过;“一串串”说明有很多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突出了龙船、花炮之多,表现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欢呼”表达了人们急切盼望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突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3)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课文梳理
17. 《难忘的泼水节》
●重点句子理解
“接过”“敲”“踩”“跳舞”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也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的特点。
(4)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写出了周总理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样,用泼水的方式为人们祝福。周总理平易近人的形象再次跃然纸上。
(1)课文一开始就写“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有什么作用?
课文梳理
17. 《难忘的泼水节》
●重点问题
因为泼水节是在凤凰花盛开的时候举行,而且凤凰花象征着喜庆和热情,这样写渲染了泼水节热闹、红火的气氛。
周总理身穿傣族盛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用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也祝福他健康长寿,同时也接受人们对他的祝福,非常平易近人。
(2)周总理是怎样同傣族人们一起过泼水节的?
(3)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幸福、令人难忘?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
课文梳理
17. 《难忘的泼水节》
●重点问题
周总理来到傣族村寨,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关爱人民
(4)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幸福”“令人难忘”?
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度过的,他们感受到了与周总理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所以觉得幸福”“令人难忘”。
(1)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
课文梳理
18. 《刘胡兰》
不知道其实是不告诉你们的意思,从大声说可以看出刘胡兰态度的明朗、坚决,没有丝毫犹豫;从不知道后的!也可以看出刘胡兰的坚决,毫不在乎。
●重点句子理解
(2)敌人从刘胡兰口里得不到什么,把她打得鲜血直流,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鲜血直流”说明敌人打刘胡兰打得很重,刘胡兰招受了巨大的痛苦。“钢铁铸成”、“一点儿也不动摇”说明刘胡兰英勇不屈,对党无比忠诚。
(3)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
课文梳理
18. 《刘胡兰》
●重点句子理解
要杀要砍由你们,看出她视死如归,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连死都不怕;怕死不当共产党,看出她在入党时就做好了为党献身的思想准备。
(4)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世时的一些事迹非常伟大,死去时也逝去的光荣”。这些慷慨就义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将会永远流传。
(1)面对敌人威胁的时候,刘胡兰又是怎样表现的?
课文梳理
18. 《刘胡兰》
●重点问题
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看出她的毫不屈服,她说了两遍不知道,态度更加坚决了,还有“愤怒地”和“就是”这两个词,我可以看出来她要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刘胡兰根本不怕死,不论敌人是杀还是砍,刘胡兰都不会低头。
(2)面对敌人的铡刀威胁,刘胡兰又是怎么做的呢?
(3)“牺牲”和“去世”的意思。
课文梳理
18. 《刘胡兰》
●重点问题
“牺牲”是指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去世”指的是人死去。
(4)“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通过这个“才”字,你想说什么?
刘胡兰牺牲的时候太小了,很惋惜,很心痛。敌人太残暴了。赞扬了刘胡兰坚持信仰、不怕牺牲、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
语文园地
识字加油站
点拨:本次出现的词语第一组是车类,第二组是船类。
理解:不同的车,其用途不同。
轿车:供人乘坐的、有固定车顶的汽车。
救护车:救助病人的车辆。
摩托车:装有内燃发动机的两轮车或三轮
车,一般是供人乘坐或运送货物的。
消防车:专门用来救火或用于其他紧急抢救用途的车辆。
读一读,找规律。
识字加油站
不同的船也有不同的用途。
渔船:用来捕鱼的船。
货船:主要用来载运货物的船只。
油轮:设有装液体的货舱、专用于运输散装油类的轮船。也叫油船。
科学考察船: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船舶。
识字加油站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车、船”?能说一说它们的用途吗?
出租车:接送乘客
冷藏车:运输海鲜等冷冻食品
油罐车:运输石油等液体
公交车:运送乘客
破冰船:打破冰面,让船只顺利通行
挖泥船:挖运水底泥沙
字词句运用
理解:点先读一读这些词语,了解加点的字都是多音字,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看谁读得准。
盛(shèng)开 床铺(pù) 种(zhǒng)子 好(hǎo)人
盛(chéng)饭 铺(pū)路 种(zhòng)地 好(hào)客
分(fēn)别 重(chóng)新 教(jiào)室 口号(hào)
水分(fèn) 重(zhòng)点 教(jiāo)书 号(háo)叫
干(gān)净 难(nán)忘
干(gàn)活 灾难(nàn)
字词句运用
点拨:点拨读句子,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第一句是陈述句,在读的时候语气要平淡。第二句是感叹句,要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是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逗号 句号 问号 感叹号
表示话没说完 表示话说完了 表示疑问 表示惊喜或感叹
参考答案:◇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陈述语气
◇我们去公园玩,公园里花真多呀!感叹语气
◇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是什么树呢?疑问语气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我的发现
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都和前面的例字相同或相近,每组字都有共同的声母和韵母。
理解:每组字的后几个字都是在开头字的基础上,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的新字,有的读音很接近,如“清”“晴”“情”。另外,我们还会发现,偏旁不同,字义也不同,字义与偏旁关系密切。如“饱”,吃了饭才会饱,所以“饱”是食字旁;“抱”,需要张开双臂,用手抱,因此“抱”是提手旁。
日积月累
我发现:这些句子都是关于励志的名句。
点拨:这三句话都是告诉我们:要立大志,树立远大理想。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赏析:意思是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要树立志向,为实现志向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日积月累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赏析: 意思是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赏析:指境遇虽然穷困但意志要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拓展,我积累。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和大人一起读
大禹治水
原文(略)
问题设计
1.文章主要写了谁?大禹
2.他做了什么事?禹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词语解释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疏导治水:疏通河道,引水入海。
主题内容
本文是一篇古代神话传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述了禹治水的原因,接着讲述禹怎样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赞美了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和大人一起读
拓展阅读
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把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竿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下节课再见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