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范进中举》中人物丑态的表现(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结合具体环境,把 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评价人物形象。 2.探究《儒林外史》中范进所处的社会环境,品析《范进中举》中的“群 丑 ”,进而读懂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品析《范进中举》中的群丑,读懂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回顾 旧知,导 入新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读书人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种种丑态, 大家肯定对里面的主角儿“范进 ”穷酸迂腐、痴迷虚伪的印象颇深。细 细阅读本文,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活跃在范进周围的角色也同样不容小 觑,他们是一个群像,在范进中举前后,变换着多种姿态。剧组要为《范 进中举》的课本剧设计一张海报,除了把迂腐的范进放到中心位置,你 还可以选择哪些人物?
二、重点 研读,纵 横对比, 品析变 化之丑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任务单。 (
《范进中举》学习任务单
3
剧组要为《范进中举》的课本剧设计一张海报,除了把迂腐的
范进放到中心位置,还可以选择哪些人物?请你结合原
文,对所人物
的丑态进行品析。
所选人物:胡屠户
原文依据
中举前的“骂
”
中举后的“怕
”
所选人物:众乡邻
原文依据
中举前的“凉
”
聚焦细节 丑态品析
聚焦细节 丑态品析
)
中举后的“媚 ”
所选人物:张乡绅
原文依据 聚焦细节 丑态品析
中举前的“疏 ” --- --- ---
中举后的“亲 ”
好,我们先看第一组的分享,他们选择的人物是胡屠户。 展示学生的设计。 我们看,这组的同学关注了胡屠户出场时的细节---“贺喜 ”。我 们一起听他们的分析。 (学生录音 1:我们组选择的是胡屠户,我们想 想设计的海报形象是胡屠户的第一次贺喜时手拿大肠和一瓶酒,很蛮横 的一个形象。我们选择的角度是胡屠户的两次贺喜……) 点拨:这组同学的对比分析的很传神,找准了对比的角度,在范进 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老师再补充一点小的细节。当众 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他今日 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是 打不得的 ”,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经过众人 怂恿、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 ”了范进一下,却不敢 再打第二下。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 ”, 而且“ 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我们再想想胡屠户之前的嚣张蛮横, 前后态度变化之大,真是让人瞠目。 我们看第二组同学的分享,这组同学关注到了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 进赠银的描写(学生录音 2:我们组想设计的胡屠户的形象是胡屠户对 范进点头哈腰,往腰里揣银子的谄媚的样子。分享学生答案) 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 头舒过来 ”,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 ”。并不等范进说完,“连 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千恩万谢 ”之后,“低着头,笑迷 迷地去了。”这个时候,大家要关注到一连串的动词。透过“攥 ”“舒 ” “缩 ”“揣 ”四字,窥探了胡屠户的心理。他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态?对 的。当时的胡屠户见钱暗喜,却假装客气推让,又害怕弄巧成拙,担心 范进当真收回银子,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所以他在推让过程中极不自然, 极不干脆,是“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当从范进口 中再次证实银子的确是赏与自己后,他便收起客气,“忙把拳头缩了回 去,往腰里揣 ”,这一动作之快,与之前全然不同,这个见钱眼开、嗜 钱如命、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老师补充:人物的典型细节可以更好的凸显人物的品格。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我们看,“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跃然纸上。张乡绅来了不敢露面,直等人家“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 要知道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 了 ”,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一起小结一下: Ppt: 胡屠户--- 横批了衣服 腆着肚子 破口大骂 连斟两碗酒喝了 壮胆 手颤起来 低着头扯几十回 千 恩万谢 笑眯眯 粗俗势利 、倨傲蛮横、前倨后恭、谄媚至极之丑态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 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杀猪的屠户,范进 的老丈人,为什么前后表现截然不同,怎么会对范进如此的前倨后恭 呢?我们继续请同学们分析。 同样变化的还有张乡绅。我们看第三组同学的分享。(展示图片) 古话说得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范进一中举, 张乡绅马上迫不及待地就过来祝贺。捷报刚刚到达,张乡绅立马就来拉 扰,不仅主动拉近关系,还开口“亲切的世弟兄 ”,闭口“你我年谊世 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 ”;第一次见面,就送上五十两银子,一所“三 进三间 ”的房子,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同在桑梓这么多年,都不相往来, 此时为什么要这么急着表明心意,表现得这么亲密呢?因为他相信自己 的投资不会徒劳无功,他相信初入仕途的范进对自己是有利用价值的。 他今日之不惜重金,只不过是在他的身上投资而已,为了他日可以从中 牟利,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关系网。所以张乡绅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张 互相利用、尔虞我诈的官场之网。 Ppt:张乡绅---攀谈 世先生 世弟兄 早晚也好请教些 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之丑
三、品味 细节,咬 文嚼字, 感受世 态炎凉 众乡邻由“凉 ”到“媚 ” 听其言,观其行,就能走向人物的内心。课文中还活跃着一群人, 他们就是范进的众乡邻,同学们一定关注到了。有的同学在读课文的时 候说,众乡邻只是一些陪衬人物,删掉也无大碍。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 看看众乡邻们行为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 老师摘录了两段文字。 1.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 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 酌。 ” 2.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 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 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 着。 品析:这篇作品在安排众多乡邻的出场上其实是颇具匠心的,范进 中举前,其母将要饿死,邻居们没有一个能“雪中送炭 ”,周济一点救 命粮,范进的门庭真可罗雀、冷落到了极点。然而,中举的捷报一到, 这群好像是被导演有意安排在幕后的人物,便一起蜂拥而出,走上前台 来“锦上添花 ”。争先恐后,竞相表现,前后态度可谓是天壤之别。众 乡邻活脱脱是一群迷信权势,重利轻义的势利小人,群丑原形毕露。 同学们仔细读这句话,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小细节:众乡邻对范称呼 的变化。这句话中,众乡邻称呼范进为“范老爷 ”,一是因为范进确实
高中了,二是因为当着“报子上的老爹们 ”的面儿,众乡邻们的看人下 菜碟,见风使舵让人喟然。 我们再看第二句, 范进发疯之后,众乡邻“一齐上前 ”,表现了 不约而同,争先恐后;“抹 ”“捶 ”“扶 ”“借板凳 ”简直是体贴至极。 手舞足蹈,漫无章法,这哪里是在正经救人,分明是谄媚奉承,殷勤作 态。大家继续想,众乡邻这里单是为了捧场看热闹吗?一定不是。这里 应该有对权利的畏惧,也有对富贵的极尽谄媚吧。 小结:范进高中后,身份赫然提高,封建的等级观念一下子体现出 来,作为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众乡邻 ”,马上意识到自己与范进已 经有了身份、地位的差异,必须要对他毕恭毕敬。其实,他们对范进的 恭敬,说到底是对封建权势的恭敬。 Ppt:众乡邻---送米送蛋送酒送鸡 飞奔去迎 抹 锤 扶 范老爷 趋炎附势,谄媚至极之丑
四、对话 作者,探 究写作 意图 粗俗势利 、倨傲蛮横、前倨后恭的胡屠户,老奸巨滑,善于拉拢、 攀附权贵的张乡绅,趋炎附势、谄媚至极的众乡邻一起构成了范进生活 的大环境。作者真是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是写人情冷暖,世 态炎凉与范进发疯有关联吗?我们一起对话作者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探究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材料一:“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 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 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 都来锦上添花。 ” 材料二:他(吴敬梓)所创作的《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 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 理想的探索与追求。 点拨: 我们看这副对联,也可以知晓,范进生活在一个世态炎凉、金钱至 上、权利至上的社会。正是人们对功名富贵的这种态度,形成了一种恶 浊的社会风气和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引诱, 又是一种挤压。这就是范进为什么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举 业,到五十多岁仍不肯罢休,中举后,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 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所以,他喜极而疯。 吴敬梓生于豪门官宦家族,在《儒林外史》中,所说的杜家“一门 三鼎甲,三代六尚书 ”,其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家族“一门两鼎甲,两代 六进士 ”。后来家族渐渐有了颓势,甚至开始走下坡路。而等到他中年 破产,陷入贫困之后,则更是经历了人生冷暖。 吴敬梓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 文,反对科举制,他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 魂的毒害,以此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 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五、品析 语言,感 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批判精神。在《儒 林外史》中,作者把讽刺矛头对准了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
受讽刺 艺术 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例如:利欲熏心、欺世盗名、趋炎附势等都 是存在于儒林“名士 ”身上的通病,迂腐、吝啬、吹牛、讹诈也属儒生 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作者正是抓住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对当时的 “名士 ”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同时,也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 物,例如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 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作者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作品不仅成 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在阅读时要注意欣赏讽刺笔 法。小说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 进中举 ”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 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一细 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 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 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作者 通过对范进邻居们和张静斋的描写,从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使人们感 觉到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因而更能撩 人心绪,发人深省,让人们看到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和吃人的礼教,是怎 样把人的灵魂腐蚀毒化的。所以它又是人性毁灭的悲剧,它给人们的是 流着眼泪的笑。
六、总结 收束,布 置作业 同学们,在《范进中举》一文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当时人们 形形色色的丑,范进的卑微、穷酸、迂腐、虚伪,胡屠户的前倨后恭, 张乡绅的趋炎附势,众乡邻的谄媚至极等纷纷立体起来,我们一起感悟 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 ”,其实是 他个人的“大悲 ”乃至整个国家的“大悲 ”,请结合观点做 200 字左右 的简评。课题 《范进中举》中人物丑态的表现(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探究《儒林外史》中范进的丑态,进而读懂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等人对范进的不同态度,了解 夸张、对比手法,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 、解析 文题 , 初 识范进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人大附中分校的高欣老师,这节课我们将 一起走近《儒林外史》(图片) 一、课题引入 儒:指读书人;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儒林,儒者之林,一群 读书人。看到这些解释,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是怎样的?是博 学广识、著书立说的韩愈,还是才华横溢、豪情千古的苏轼,抑或是 浩然正气、指点江山的文天祥?今天我们所说的《儒林外史》,塑造 了一群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的群像。作者吴敬梓却用讽刺的手 法,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 讽刺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 虚伪卑劣, 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们灵魂的扭曲,其中最 有名的章节就是《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原题目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 其中,周学士是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 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 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胡屠户是范进的岳丈,经常 把范进骂的“摸不着门 ”。 多年科考路上一再碰壁的范进,从 20 岁 开始应考一直考到 54 岁却连个秀才也没考取,一贫如洗,穷愁潦倒, 但仍屡败屡考。终于在被周进赏识,中了举人,这种天降的喜事,引 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 不是励志,而是小说中人物形形色色的丑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聚 焦主人公范进,探究一下他身上的“丑态 ”。
二 、 聚焦 范进 , 梳 理信息 , 了 解 人 物。 下面是一张范进的人物小档案,请结合小说中的内容,完成档案中的 各信息。 (
姓名:
年龄:
职业:
身份:
特长:
履历:
经济状况:
社会关系:
性格气质:
人生理想:
) 照片(对范进形 象的语言描述)
教师出示自己做的示例。 (
姓名:范进
年龄: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职业:读书人
身份:读书人
特长:无
) 面黄肌瘦 ,花白胡 须,头上戴一顶破毡 帽,穿著麻布直裰, 冻得乞乞缩缩
履历:20 岁--54 岁 屡考屡败,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54 岁, 考中秀才;同年,考中举人。 经济状况:中举前贫寒,困顿;中举后得银又得房 社会关系:岳丈斥骂,众人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巴结敬畏, 张乡绅送银又送房 性格气质:中举前懦弱卑微,“唯唯诺诺 ”;中举后油滑世 故,虚伪客套 人生理想:读书、做官,追求功名利禄
这是老师给大家做的示例。 大家看《儒林外史》中范进首次出场的形象:面黄肌瘦,花白胡 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那童生(范进)还穿著麻布直裰,冻得乞乞 缩缩……学道道: “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范进道: “童生册上写的 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 ”范 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寥寥数语,写尽了 范进穷酸潦倒、迂腐可怜、醉心功名。 引导:探究这张名片,你获得了怎样的结论? 范进穷其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 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 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只为功名,终其一生,家徒四 壁,家人受累,潦倒落魄,岁月蹉跎,这样的进士,早已经少了“一 日看尽长安花 ”的洒脱,换之以穷首皓经的苍老,也不可能用毕生所 学去服务社会造福苍生,而只剩下对功名的追求,这是一种偏执迂腐 的丑。
三、场景 设计,梳 理情节, 分析人物 如果你的班级准备为《范进中举》排演一个课本剧,你会推荐哪 些场景?你又会如何设计情节与舞台表演?请结合任务单,完成你的 设计。 你推荐的场景: 场景名称(例如范进讨钱,范进卖鸡等): 情节概述: 人物语言:(比如“对白 ”“独白 ”“画外音 ”等) 舞台说明:
预设 1:范进的“穷酸之丑 ”“卑微之丑 ” 场景:范进讨钱 (Ppt 出示原文例句,引导学生分析感悟范进的中举前的穷酸丑 态)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 了一个狗血喷头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作者借胡屠户之口,介绍了范进中举前贫寒的家境、困顿的生活: 吃的是“每日小菜饭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 住的是“茅草棚 ”,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直裰。同时,又利用胡屠 户“贺喜 ”时对女婿的教训,反映了范进精神的猥琐和麻木不仁。屠 户岳丈一顿市侩的教训竟然使范进“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 ”,而 当范进向其借钱参加乡试时,又被夹七夹八骂得“摸门不着 ”。偷试 回来,又遭其痛骂一顿。 预设 2:范进的迂腐之丑 场景:范进卖鸡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 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范进道: “ 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 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 我们看范进此时的出场,“抱着鸡 ”“一步一踱 ”“东张西望 ” 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我们该如何设计独白或对白能够更好 的演绎此时的范进呢? 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 ”,才慌忙出去卖 鸡,可是他在集上只会“一踱一步,东张西望 ”,鸡依然抱在怀中。这鸡 是救命的,卖不出去应该是着急的,可他还是放不下文人的架子,依 旧“一步一踱 ”。迂腐至极,无能至极!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 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 开玩笑。此时的范进不仅穷酸卑微,而且迂腐!
预设 3:范进的痴迷之丑 场景:范进喜极而疯 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发起疯来,被胡屠户 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范进中举》 中极为精彩的一个片段,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并勾画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 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 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 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 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入木三分的细节: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 报帖分明在眼前,他一定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这才确信是真的。 “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此时范进已经失常,几十年来 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噫! 好了!我中了! ”,连说两遍,惊喜过望。“飞跑 ”后“一脚踹在塘 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意味着他疯 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 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手大笑,但在外形上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 散,两手黄泥,变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范 进将自己 20 到 54 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 ”上!一旦中 举,34 年的折磨摧残,34 年的忍辱偷生,34 年的辛酸,都在“疯 ”中爆 发出来。 2.要想演好范进这个角色,就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同学们,如果 放大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一个“好 ”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上 半世种种甜酸苦辣,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 ” 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只要中举了,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就 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有好多人巴结。范进满脑功名利禄,一心痴迷升官发财的丑态跃然纸 上。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 预设 4:范进的虚伪之丑 场景:乡绅赠房 确实,正如范进所料,中举后一切都“好 ”了起来,那么,此时 的范进变了吗?我们可以看这样几段描写: 范进道: “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 范进道: “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 喜。 ” 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 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
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 张敬斋套近乎,称范进是“世弟兄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 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可为欣喜。”如果说张敬斋虚伪世故,那 么范进是丝毫也不逊色,顺着杆子就直接爬上去了。先前的懦弱卑微 消失不见,油滑世故、虚伪客套这些把戏范进无师自通且表现得从容 老练。 好,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中秀 才一家皆喜,遇屠户几回挨骂;借盘缠再进考场,断饭食又被人责;出 门卖鸡去换米,进屋报喜来横福;中举人喜上心中,迷心窍疯走街头; 一掌打去举人醒,半响手痛文曲怪;乡绅攀情送银两,屠户赔笑转回家。 范进中举前住茅草屋,挨饿,乡试无盘缠,岳丈斥骂,众人漠不 关心;中举后乡邻巴结,张乡绅送银又送房,众人巴结敬畏,范进也 由穷酸迂腐变得虚伪世故。 由此来说范进真的是丑态百出,作者用极尽讽刺的语言,寥寥数 笔,范进的穷酸之丑,卑微之丑,迂腐之丑,痴迷之丑,虚伪之丑已 经跃然纸上。 那么,读书人范进,进士范进,为什么竟沦落为如此丑态?
四、了解 背景,延 伸阅读, 理解主题 初步考试:童试、岁试、科试 正式考试:乡试(举人)、会试(进士)、殿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科举的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和科试。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 候称作“童生 ”,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 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作“秀才 ”了。范进是多年的 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 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 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接下来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 概有 300 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殿试。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 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自明代开始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 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 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 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小说大的背景科举考试弥漫天下,八股文弥漫天下。在清代,做 官当老爷就意味着发财。《儒林外史》中写道: “三年清知府,十万 雪花银。 ”中举做官是读书人毕生的追求。那么,这种制度下考中升 官的读书人又会怎样呢? 我们看《儒林外史》中第四回: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 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 “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 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后来
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我们看范进在酒席上还扭捏作态,不肯用银镶的杯子和筷子, 以 显示守孝,用木筷子,可夹起的却是大虾元子,送到嘴里吃。 这是非常生动的描写,范进中举以后,他的人格被扭曲了,他步 入仕途以后,恐怕他会更多地去找回自己所失去的。这样,我们不难 得出,科举制度及功名对读书人的精神扭曲以及扭曲带来的中举前的 有形的小丑和中举后隐形的大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聚焦小说的主人公范进,通过典型情节的梳 理以及品析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读出了一个穷酸、卑微、 迂腐、虚伪的范进。
五、 走进《儒 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丑的又何止范进一人?小说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人物,而是采用链式结构,将一个个故事连接成串,首 尾相连。 同学们,大家熟悉的人物有哪些呢?他们有的唯利是图, 自甘下 流,有的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有的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有的依仗 权势,横暴不法。他们全无儒生应有的品格和学识,而是为功名利禄 所裹挟,丑态毕露。《儒林外史》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 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在作者笔下,这个制度已经极度腐朽,不能够选拔真正的人才。刚刚 我们研读的范进,被吹捧为“天地间之至文 ”,竟然连北宋大文学家 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耻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 众人艳羡的对象。 外史,不是正史,它从一个侧面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吴敬梓生 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对于官僚豪绅、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 是司空见惯了的。他既看到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于读书人的毒害, 知识分子们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又看到这种人人热衷功名富贵实际上是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使 然,同学们,下节课我们进一步解析范进置身的社会环境,感受小说 中的世态炎凉。
作业布置 请选择《范进中举》中的一个场景,发挥想象,改编成一幕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