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情与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咬文嚼字,对比鉴赏,结合作者经历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哲理。 教学重点:鉴赏诗句,理解诗情,感悟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困厄中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2 分钟 一 、 导入 同学们: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生于唐代中晚期,在一个书香门第中长大成才; 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永贞革新 ”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先后被 贬谪近二十三年;他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吟咏出一曲曲流芳千古的 诗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 引诗情到碧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他就是有“诗 豪 ”之称的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 分钟 二、 朗读 诗 歌, 感受 诗歌 韵律 美 请同学们听范读,然后自己反复朗诵诗歌,感受这首七言律诗的韵律 之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句数相对固定,一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 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的各句字数相等,偶 数句要求尾字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而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整首诗歌 形式整齐雅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5-20 分钟 三、 咬文 嚼 字, 理解 诗歌 的情 与理 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你对它的 理解。 “凄凉 ”:805 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改革。刘禹锡、 柳宗元等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提出废宫市、放宫女、逐贪官、收宦 官兵权、减免赋税、免诸道进逢等政治改革,这严重损害了从中唐以来就 形成的宦官集团和割据的藩镇的利益。“永贞革新 ”很快失败。刘禹锡本 是为国为民,改良政治,谁料却被贬到“ 巴山楚水 ”。刘禹锡被贬官之后, 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他用“ 巴山楚水 ”泛指这些 远离朝廷的荒凉的地方。因此,“凄凉 ”一词,既写出了“ 巴山楚水 ”这 些贬谪地的荒远偏僻,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悲凉。可谓举重若轻, 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 “弃置 ”:就是被抛弃,被放逐。诗人从 805 年“永贞革新 ”失败被 贬谪,到写作这首诗歌时,已经将近二十三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 遇,宴席之上, 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他说“亦知合被 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是啊,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 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 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同学们,请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要注意重读关键词“凄凉 ” “弃置 ”,把握声音的轻重缓急和节奏。 “空 ”:就是徒劳地。诗人“怀旧 ”应该是怀念当年参加“永贞革新 ” 的旧友,可自己身处“ 巴山楚水 ”,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 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大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 ” 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痛怅惘,以及知交零落的孤独感。真是“千 里江蓠春,故人皆不见 ”! “翻 ”:有转折意味,可以理解为“却 ”“反倒 ”。现在诗人即将回 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漂泊多年的眷恋啊。可 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诗人暮年返乡,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翻 ”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对字词的推敲,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前两联表 达的情感。(重音突出“凄凉 ”“弃置 ”“空 ”“翻 ”)
通过“凄凉 ”“弃置 ”“空 ”“翻 ”等词语,我们从诗歌的前四句读 出了巴山楚水的偏僻荒凉,读出了诗人对旧友的悼念、对人事变迁的怅惘。 接下来,请同学们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 哪些意象或词语表现出来的? 后四句,诗人跳出了个人遭遇和恩怨的藩篱,选取“沉舟 ”与“千帆 ”、 “病树 ”与“万木 ”这样两两相对的意象,来表达他历尽沧桑、再次归来 时的心境。 诗句中“沉舟 ”“病树 ”比喻什么? “千帆 ”“万木 ”又比喻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刘禹锡以“沉舟 ”“病树 ”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 ”“万 木 ”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后继者。“沉舟 ”“病树 ”的意象固然是让人 感到低沉、抑郁、惆怅的,但是,沉没的船只旁边,有千帆竞发;枯死的 树木前头,正万木皆春。虽然我被贬谪远迁,但是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 必为我一人惋惜呢?坎坷困厄是暂时的,光明美好的未来必将到来!对比 之下,意象更富生机,诗的格调由沉郁低沉转为昂扬刚健。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中另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 职独蹉跎 ”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 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打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 “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他从白居易赠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而 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相反,对于个人的遭遇、世 事的变迁、仕宦的升沉,刘禹锡表现出虽处困厄而依旧坚定乐观、豁达坦 然的人生态度。 所以,大家看,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他 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 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 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 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 上面。 请同学们读读刘禹锡另外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思考:这首诗歌与《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表达的情感和哲理上有何共同点。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①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②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注释:①见:我,即刘禹锡自己。“见示 ”即“示见 ”,给我看。微 之敦诗晦叔三君子:即元稹(字微之)、崔群(字敦诗)、崔玄亮(字晦叔)三 人。深分 :深厚的情分。诗题的意思是:白居易感伤好友元稹、崔群、崔玄 亮相继去世,写了两首绝句给刘禹锡,刘禹锡看到诗后,写了这首诗作为 酬答。②集:指文集。 刘禹锡读着白居易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也不禁悲伤无奈。春 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 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
后波。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要顺应规律,珍惜生命好好地活下去。这首诗歌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以说在情感表达和哲理思想上颇为相近。 诗的尾联,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似乎写得很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 同学们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三字? “长精神 ”,就是增长精神、振作精神。尾联点明题意,刘禹锡因为 白居易在酒席上赠诗,于是写下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答白 诗。他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 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他身经磨 难,并不消极气馁,反而抖擞振奋;他愤激感慨,却不颓废低沉,反而愈 挫愈勇!在打压下不败不馁,反而激发出自身强大的抗压能力、坚定乐观 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的原因。 格律诗在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 ”。起,即开始,首联为“起 ”;承, 即承上,颔联为“承 ”;转,即转折,颈联为“转 ”;合,即收合,尾联 为“合 ”。刘禹锡的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起、承、转、合 层次清晰,一 目了然。首联从自己的被贬谪开始写起;颔联承接首联,并 借典故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对诗意进行转折,运用两 个比喻转出新的思想,认为自己的荣辱得失不必加以计较,而要看到事物 发展好的一面,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收合全 诗,并点明题意。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由辛酸悲 凉到坚定乐观的情感变化。
1-2 分钟 四、 总结 反 思, 感悟 诗情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推敲字词、品读意象,以及对比阅读等, 学习了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入理解了刘禹锡“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乐观坚定。 “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却赞美秋天,“我言秋日胜春朝 ”;被 贬和州,他身居陋室,却坦然自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 有 ”?被贬夔州,他不畏谗言,写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的誓言;刘禹锡晚年患眼疾、足疾,生活多有不便,他却说“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因为经历了苦难和困厄,才格外深厚丰 富;人生,因为拥有了坚定乐观,才异常可贵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