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人物塑造——侧面烘托 ”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绘众人大笑时不同情态的语句,体会作者侧面烘托塑造人物的运笔之 妙。 2.拓展阅读相关章节,探究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3.通过节选部分学习,了解《红楼梦》艺术魅力,加深对古典名著的热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描绘众人大笑时不同情态的语句,体会作者用笔之妙。 教学难点:拓展阅读相关章节,探究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小 诗导 入,引 入课 题 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的刘琳老师,这节课我 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 上节课我们从正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了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并留了作 业,让大家为刘姥姥撰写形象宣传语。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为其撰写 的形象宣传语吧! 出示 PPT: 芥豆之微一老妪,大观园中演“笑 ”剧。 村言俚语惹人笑,举止行为真滑稽! 别人笑她太疯癫,她笑别人看不穿。 卖力表演为迎合,大智若愚为生计!
在这幕笑剧中,刘姥姥作为主角,演技高超、表演精彩,惹得贾府上 下笑成一片。
二 、聚焦 笑剧, 百 态 欢 笑 中 的 红 楼 盛世 1.海报解说,聚焦笑剧 正可谓“红花 ”还需绿叶配,正是在贾府众人各具特色笑态的侧面烘 托下,刘姥姥滑稽可笑的形象才更加凸显出来。因此,宣传组的同学设计 了这样一幅宣传海报,这是设计结果。 出示 PPT: 芥豆之微一老妪, 大观园中演“笑 ”剧。 村言俚语惹人笑, 举止行为真滑稽! 别人笑她太疯癫, 她笑别人看不穿。 卖力表演为迎合, 大智若愚为生计! 我们先来听听同学的设计解说吧!(以下内容由学生音频呈现) 我们的海报设计是以课文第 5 和第 7 段内容为依据的。座位安排主要 依据课文第 5 段内容,宴会共分为三桌:一号桌顺次是贾母、宝玉、黛玉、 宝钗、史湘云;二号桌则有王夫人,迎春三姐妹组成;三号桌,刘姥姥和 板儿。鸳鸯服侍贾母,凤姐则把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周围的是丫鬟们。 这样的布局,显得主次分明。 入座后,笑剧正式开始。我们根据课文第 7 段的描写来设计各个人物 的表现,想借由这些千姿百态、上下一起哈哈大笑的表现,侧面烘托出刘 姥姥的笑话与表演之可笑。这幅海报设计主要想表现当时场景的热闹,突 出刘姥姥的主角形象。 2.发现设计问题,聚焦人物笑态描写 (1)听完宣传组同学的介绍,有同学发现海报图中贾母一桌的林黛 玉和贾宝玉的姿态动作与原文描写不太一致。请朗读课文第 7 段中对二人 描写的语句,比较分析这样的改动好不好。 我们来看课文中描写。 教师朗读: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 ”宝玉滚到贾母怀 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 明确: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改动并不好,因为无法体现人物独有的 特点。 黛玉平时多愁善感,体质又弱,突然被刘姥姥逗得大笑,难免“笑岔 了气,扶着桌子只‘嗳哟! ’”小说描写的一个“扶 ”字十分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黛玉体弱多病,经不起大喜大悲折腾的形象。而海报上的黛玉是端 坐托腮微笑的模样,无法体现出她柔弱的形象。 贾宝玉是一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的贵公子,他在贾府 犹如天之骄子。所以, 当他见到从未见过的老村妪憨愚逗趣的怪模样时, 早“滚 ”到贾母怀里,这正符合这个娇宠公子哥的独特心性。再从贾母的 反应来看,笑着“搂 ”着宝玉,叫“心肝 ”。就可看出这位衔玉而诞的公 子哥在贾府的地位与贾母心中地位的不一般。一个“滚 ”字形象地体现出 这位公子的“依宠而骄 ”!而海报中的宝玉,表现太过于端庄,不符合小 说人物形象特点。 (2)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场由刘姥姥逗起的大笑, 小说原文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乃至身体状况,刻画每 个人的不同笑态的。除了宝玉、黛玉,第七段中还描写了史湘云、王夫人、 薛姨妈、探春、惜春、凤姐、鸳鸯和下人们的表现。 请你自由选择 2 个人物,结合文中描写其笑态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 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与身份地位,并批注在书上。 这里大家可以按下暂停键,进行阅读、思考、批注。 怎么样?大家有自己的思考了吗?下面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分析吧! 先来看对史湘云的分析,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出示 PPT:学生分析 1) 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 史湘云豪放大度,笑得一 口茶喷出来,一个“喷 ”字,形神兼备地写 出了史湘云性格的豪爽。 再来看对王夫人的分析: (出示 PPT:学生分析 2) 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王夫人是凤姐的婶子、姑母和“后台 ”,深知凤姐为人,她“笑的用 手指着凤姐儿 ”,却看破不说破,体现出她身份尊贵、矜持克制。 师评:通过以上两位同学的分析,我们看到曹雪芹是多么善于把握人 物的性格特征,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刻画她们各自独有的、生动的、富 于个性色彩的行动和姿态。在这一幕笑剧中,我们看到了柔弱的黛玉、放 肆顽皮的宝玉、豪爽的湘云、矜持克制的王夫人、忍俊不禁的薛姨妈、干 脆爽利的探春、稚气娇柔的惜春,真可谓一幅精彩的“百笑图 ”! 不仅是主人,作者对下人们笑态的描写也同样精彩,我们先来看原文: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 他姐妹换衣裳的。 这些丫鬟婆子们也笑得“ 弯腰屈背 ”,但因为下人的身份所囿,在众 多主子面前唯恐放肆,所以多少会有些收敛。他们有的是“躲出去 ”笑的, 也有“忍着笑 ”给主人换弄脏的衣服的。这样的退出和上前的行为,显示
了一些笑与克制的兼而有之。在这里作者将她们以“群像 ”刻画,既写出 了下人们的身份应有的表现,又与前面对主人们的描写“点面结合 ”,相 映成趣,烘托出热闹非凡的欢悦气氛。 至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作者为何要浓墨重彩写众人的笑呢? 其实,在这场笑剧中,主角是刘姥姥,正是她的表演引发了贾府众人 这场各具姿态、酣畅淋漓的大笑。因此,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众人的笑,充 分体现各人身份和形象的同时,更从侧面烘托出看似粗鄙世俗的乡村老妇 刘姥姥独具的幽默和表演才能,带来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3.关注海报中刘姥姥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再来看这幅海报设计,又有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 为刘姥姥的设计不太合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说 说理由。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意见吧! 第一位同学的意见是这样的。 意见 1: 我认为海报中只画刘姥姥的背影不太合理。因为刘姥姥是这幕笑剧的 主角,应该画刘姥姥正面,按照原文着重刻画刘姥姥正面装老母猪的模样: “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可以画得夸张一些,突出刘姥姥 当时滑稽憨傻的形象。另外,还要把她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以突显她的 主角地位。 确实,无论是写作还是设计海报,我们都应该注重从正面刻画突出人 物形象。下面,再来看一位同学的意见。 我认为,还应着重画出众人面向刘姥姥的姿态和各具形态的大笑表 现,这样可以表现出众人与刘姥姥之间的观众与表演者的关系,观看海报 的人可以结合众人反应,关注到主角刘姥姥,感受到她表演的成功。 这位同学,用到的是侧面烘托的方法,她能想到以众人表现衬托主角 地位、突显人物形象,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小结: 现在,我们就基本还原出课文中作者描绘的画面了。相信你在这个设 计海报的活动中,也充分感受到了曹雪芹描写手法之高妙。在第七段描写 中,作者正面刻画刘姥姥。她凭借滑稽可笑的表演,成功逗笑了贾府上下 人等,可谓是演技高超;另外,她明明知道是拿她取笑,却积极配合,卖 力表演,她的俚俗之语和滑稽之态,完全是为了迎合大家取乐之需,可见 她的机敏、善于逢迎和博人欢心,正可谓“大智若愚 ”!同时,侧面描写 贾府中人的欢笑百态,他们的身份和形象特点也在由刘姥姥引发的这场大 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虽然作者只用了极为精练的笔法,却在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对比 与衬托中,达到了庄与谐、雅与俗相互映衬的极为传神的喜剧效果。
三 、聚焦 伏线, 村 妪 视 角 下 的 红 楼 变迁 1.活动至此,有同学提出一个疑问:大观园至美,贾府公子小姐们至 雅,刘姥姥却是社会底层的卑微村妇。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写这个插 曲?难道,就是为了庄与谐、雅与俗的巨大反差中多一份笑料?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大家去查阅了相关资料并阅读了《红楼梦》中与 刘姥姥相关的章节,得出以下结论: 明确: 首先,作者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幕笑剧的同时,更让我们借刘姥姥的眼 睛,看到了大观园的盛景。大观园的艺术境界,贾府的繁荣奢华,在刘姥 姥这样一个底层人物的亲身体验注目观察中,极其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面 前,并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如果说,在宝黛钗的眼中大观园是美的艺术 境界,那么,在刘姥姥新奇的眼光中,大观园“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 的奢华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这里楼馆众多,仅节选部分,通过刘姥姥的 行踪,我们就看到了潇湘馆、紫菱州、秋爽斋;这里人员众多,等级分明, 除了仆役丫鬟,还有小姐公子,另有当家的凤姐,最顶端的是她最需要取 悦的贾母;这里什么都是大的,大房、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 其次,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位乡村老妇的感慨体验,不仅侧面衬托了贾 府生活的奢侈,展示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平,也暗含了作者对封建 贵族不劳而获、挥金如土罪恶的批判。这里什么都是她没见过的,当然还 有生活方式,例如宝二爷卧室,在刘姥姥眼里是这样的:“只见四面墙壁 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 皆是碧绿凿花。”再例如刘姥姥惊讶于“一两银子(一个鸽子蛋掉在地上) 也没有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感慨于大观园里吃一次螃蟹的银子“够庄稼 人过一年了 ”。 除此之外,小说更借助刘姥姥的眼睛,见证了贾府的盛衰变迁。刘姥 姥进荣国府一共三次。一进荣国府在小说第六回,刘姥姥在荣国府大门看 见的“簇簇车马 ”“挺胸叠肚 ”的奴仆,来到王熙凤的屋里,就有眼花缭 乱的感觉——“只闻得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 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 时候,是贾府达到鼎盛的时期,元妃才入选凤藻宫,大观园的修建已经完 成。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读者看到了较为完整的大观园全貌,感受到了 贾府生活的豪奢、挥金如土;而同是刘姥姥,当她在小说第一百一十三回 第三次来到荣国府的时候,贾府已经“ 家亡人散各奔腾 ”,曾经的繁华成 为过眼云烟,曾经的欢笑满堂更是风流云散。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 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 位昔日来打秋风的村妪。 借助刘姥姥这样一位贯穿首尾的特殊人物“三进荣国府 ”的见闻感受, 作者巧妙地展现了封建贵族由末世繁荣走向最终败落的历程。这种千里伏 线、前后照应的写法让小说更具有一份独特的魅力。而刘姥姥的形象,也
在整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小结: 现在,我们再来回看这张“群笑图 ”。刘姥姥是主角,这样一个“芥 豆之微 ”的乡下俗人,虽然以前确实没有见过贾府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 但她并不是傻子。她为了环境的需要,为了生活的需要,主动戴上了一副 丑角的面具,上演了一场滑稽的独角戏。她的机敏、善良、淳朴、世故圆 滑、善于逢迎与大智若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贾府众人是导演、 是观众,她们在刘姥姥引发的笑剧中笑态百出,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课 文中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雅与俗、庄与谐相 互映衬的“群笑图 ”,带来强烈的喜剧效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丝讽 刺意味。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 贵族阶层不识民间疾苦的冷漠。 希望大家在改写剧本和表演剧目时能够将作者的良苦用心表现出来。
四、总 结 归 纳 1.学法总结: 这节课学习到这儿,你能再来总结一条分析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吗?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两条: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品析人物形象。 2.联系小说相关的故事情节,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可以总结一个: 3.关注侧面烘托的内容,深入把握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 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 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 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2.课堂小结: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通过学习《红楼梦》的一个节选片 段,就深刻感受到了其丰厚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里众多的精彩人物,形成了独特的红楼人物画廊、社会风 貌;人物命运与家族盛衰带来的思考与启示,成为文学经典带来的艺术熏 陶与审美享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阅读《红楼梦》,在那里, 更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等着您! 现在,你能试着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了吗?请课后试着完成吧! (具体作业不在课上说了,字数超了)
五 、布置 作业 1.(必做) 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 提示 : (1)与小说相比,剧本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应该更集中,
以适应演出的需要。 (2)呈现方式要适当改变,比如原文的心理描写可改为自白或旁白, 环境描写可改为舞台说明,用语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要突出戏剧冲突, 等等。 (3)剧本写好后,在班上交流评比,选出最好的一篇。组织同学进 行排演。 2.(选做)继续阅读《红楼梦》与刘姥姥相关的章节, 了解刘姥姥在 全书中的作用和古典小说千里伏线 、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