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09:0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的人物塑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 肖像等细节揭示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的变化以突显其性格特征的方法。 3.通过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品析人物的情态、语言揭示人物心理,通过分析人物的变化准确把握其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一 、 导 入 一部优秀的小说,大都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 在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中完成的。所以,对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言行细节和特 定环境的分析,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20 分 20 秒 二 、 聚 焦 主 要 人 物 (一)于勒形象分析 任务一:跳读课文,用表格将于勒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发展概括出来,并 且用点赞(认同、欣赏)或者差评(不认同、厌恶)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评 价。 青年于勒中年于勒老年于勒行为 性格我为他 点赞/差评
1.青年于勒 明确:青年于勒行为不正,糊涂荒唐。给他差评。 提示细节:“大大占用了自己哥哥的一部分。”“大大 ”这个词,说明于勒 占用的份额不小。菲利普夫妇“按照当时的惯例 ”,把于勒“打发 ”到美洲去。 2.中年于勒 明确:从于勒的海外来信中看出,中年于勒赚了钱且主动提出要给哥哥 赔偿,体现了他的正直有良心,珍视亲情。为他点赞。 强调:于勒在美洲是否真的发了财,不影响我们的评价。即使中年于勒 在美洲混得不如意,他的这两封信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亲情的珍视和渴望。 对把自己赶出家门的哥哥,他没有一点儿抱怨;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过错, 他勇于承认,并且主动提出赔偿。这样的于勒,值得我们为他点赞。 3.老年于勒 明确:老年于勒落魄贫穷,在渡轮上当水手卖牡蛎为生。他不愿意回到 亲人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从他撬牡蛎的娴熟动作、从他对若瑟夫的 语言等细节不难看出,他自食其力,为人和善,懂得感恩。他用行动赢得了 我们的同情和尊敬。 于勒小结:人性是复杂的,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也必然是立体的、鲜活 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反映真实的生活。 (二)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 换位体验: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老年的于勒,你 会怎么做?引出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厌恶和躲避。 提问:当我们全面地、立体地分析于勒形象之后,你对菲利普夫妇的行 为, 如何评价呢? 先做两个小活动,同学们再发表看法。 1.聚焦称呼,关注变化 活动一(任务二):从小说中找出菲利普夫妇称呼、评价于勒的词句,并 标注出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的。 称呼与评价何种情境下“分文不值的于勒 ” “全家的恐怖 ”于勒年轻时,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 之后,还占用了“我 ”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正直 的人,有良心 的人 ”接到于勒从海外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说要 “赔偿 ”我父亲的损失。“好心的 ” “有办法的人 ”接到于勒从海外寄来的第二封信,信中说等到 “发了财 ”,回老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
“这个小子 ”“这个 贼不会有出息的 ”, “讨饭的 ”,“流氓 ” 在渡轮上与于勒偶遇,发现他是一个穷水手。
明确: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评价变化太大,而且这种变化是与弟 弟的经济状况,或者说有钱没钱紧密相关的。在这个表格里,我们找不到一 丝亲情的考量,即使于勒这位弟弟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已知悔改,表达了 自己对亲情的珍视对家的渴盼,但这对兄嫂,却对弟弟的改变和渴盼选择了 漠视。 2.透过语言,揣测内心 活动二(任务三):画出小说中菲普利夫妇的语言,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精 彩的一段。然后,揣摩语言背后人物的真实心理,并且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 出人物的“ 内心独白 ”。 老师提示: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更有利于展 现人物性格。 学生 1: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 23 段菲利普夫人的语言。这段话背后,她 心里的真实想法可能是:“吃牡蛎!这个老糊涂,我平时省吃俭用一个铜子都 不舍得乱花,他竟然要请客吃这么贵的东西。看别人吃法高贵,人家家里有 多少钱啊,那位太太穿的长袍多漂亮,那上面的花边就得好几法郎吧!哎呦, 气死我了,真想骂菲利普两句!可是女婿在旁边,也不能不给他面子。我要 是太小气了,女婿会不会觉得我们有钱的于勒叔叔是假的?算了,买就买吧, 可不能买太多,面子上过得去得了。我就不吃了,至于若瑟夫——也不让他 去了,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吧。唉!也不知道于勒什么时候能回来!等他回 来,我也得像那两位太太一样文雅的吃牡蛎,想吃多少吃多少!” 学生 2:我觉得 34 段菲普利的语言最精彩。我想他当时的内心可能是这 样的:“啊!啊!上帝啊!原来如此,这真的是于勒!那个说自己发了财要偿 还我们损失的于勒,那个说要带着钱回来和我们一起快乐生活的于勒!怨不 得他十年杳无消息,原来如此!我早就怀疑他信里说的,这个无赖年轻的时 候就侵占我的财产,他怎么可能发财?有钱也得让他糟蹋光了!我们十年的 期盼啊,我的上千种计划啊,我的别墅……唉呀!还有女儿的婚事!女婿要 是知道了怎么办?他会不会……完了,要出大乱子了!这个坏蛋!怎么办? 噢,我的天呐!” 学生 3:我觉得写的最精彩的是 46 段。菲利普夫人听说若瑟夫给了于勒 十个铜子的小费,她心里可能是这么想的:“十个铜子!你简直是疯了!你不 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于勒!这个流氓,年轻的时候就侵占我们的财产,要不 是他糟蹋钱,我现在何必过这么样样都要节省的生活!还说要赔偿我们的损 失,骗子!这个贼能有什么出息!快去把小费给我要回来,这个讨饭的已经 欠我够多的了! ……菲利普在使眼色——对哦,女婿在这儿呢,别叫他起疑 心。算了,我的钱啊!” 老师小结:通过揣测人物心理,我们不难看出在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天平 上,金钱与亲情不是平衡的,重重地倾向了金钱。 3.品味细节,感知社会 品味细节一:因为于勒的信,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有哪些新的习惯?对于 勒信中提到的准备给他们的“赔偿 ”,这家人做了哪些幻想安排? 因为于勒的信,这一家人每星期日都到海边去散步,而且散步的时候是
“衣冠整齐 ”的。 强调:服饰体现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菲利普一家属于小资产阶级。他 们渴望跻身上一个阶层,却苦于没有途路。于是,发财的于勒归来,让自己 也过上高贵体面的生活,就成了他们最热切的盼望。他们衣冠整齐地到海边 散步,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来花于勒的钱,甚至计划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 所别墅。在这对夫妇心中,金钱意味着的就是奢靡和享乐。 品味细节二:菲利普一家把于勒的信“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这个行为 的潜台词是什么? “我家里虽然穷,但是我们有个富有的亲戚,等他回来,我们就发财了。 可别小看我们哟!” 明确:品味这些细节,我们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困窘和无奈,也能 感受到那个社会弥漫着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潮。 4.学生小结,评价感悟 (任务四)对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或者感悟? 学生 4:我觉得菲利普夫妇躲于勒,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孩子们、尤其 是女婿知道,于勒叔叔不可能赔钱给他们了,更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多 年来对那笔钱以及美好生活幻想的破灭。小说结尾写到,远方的哲尔塞岛也 逐渐成为“紫色的阴影 ”,象征着他们感觉自己的生活又陷入了泥潭之中。“你 之所以看见,正是因为你想要看见。”这便是对菲利普一家行为的最好解释吧。 他们一心想着用于勒的钱过上好生活,没有钱的于勒就没有价值甚至是危险 的、“恐怖 ”的,却忘记了于勒本身也是个人,是他的弟弟。这大概也正是“我 ” 一直所重复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深意的话的意义吧: “这是我的叔叔,父 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学生 5:菲利普夫妇虽然勤俭但仍然久久穷困,虽然穷困却并不安贫乐 道,始终强烈向往富裕的生活,其间也夹杂着拜金和虚荣。钱是菲利普夫妇 对于勒的唯一评判标准,没有任何一丝亲情的温暖。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 自己的家庭过得好可以理解,但他们的行为和观念在感情上令人难以接受, 可厌却也可怜。 学生 6:对于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我并不十分赞同。穷,贫困,确实使 人们的生活不容易看到出路,可这并不是令人麻木、无所作为甚至自私、冷 酷的借 口和理由。菲利普夫妇让我想到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 物》。同样是面对贫穷的生活,男女主人公却无私为对方着想,舍弃了自己最 宝贵的东西——金表和美丽的长发,为对方换来礼物。虽然最后礼物变得毫 无用途,但他们在困苦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互相关怀,充满自我奉献精神, 这份爱与无私,才是人性中最宝贵、最伟大的。 老师收束:经典名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让我们体味不同的人生,探 索各异的世界,最终关照我们自身的心灵。
2 分 10 秒 三 、 关 注 叙 述 视 角 小组讨论(任务五):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如果让其他 人来讲述,这个故事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小说由若瑟夫来讲述。 如果换成菲利普夫妇讲述,那么小说可能变成“侵害我们生活的恶棍、 流氓于勒的兴衰故事 ”。既无法充分展现这夫妇二人的言行神态,又不能对于 勒的遭遇进行客观描述。 如果换成于勒视角,那么小说就可能成为于勒自我成长的忏悔录,对菲 利普一家的遭遇无法展开。 如果换成女婿视角,小说就变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富有亲戚的励志传奇。 小说的主题就会发生变化了。 作者的选择: 以若瑟夫这个未成年人视角,对成年人世界里所存在的复 杂事件进行仰视。小说中判断、解释的段落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以理解的方 式看待父母和于勒叔叔,是通过叙事的手段,带领读者一同体验成长的窘境。 只有通过“我 ”这样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其他成人的视角形成鲜明的对比, 才更能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
40 秒 四 、 收 束 , 布 置 作 业 有人曾评价莫泊桑的代表作《羊脂球》是“一辆车装下了整个社会 ”,那 么,我们可以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一双孩子的眼睛窥到了一种社会风气 ”。 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理解呢?下节课,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个话 题。 作业:阅读小说《施圣水的人》,夯实课堂所学,进一步体会莫泊桑小说 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