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6 11:50:47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D B C C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C C A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C C A D D D D A
31.(1)创新:以同姓兄弟或姻亲在原有邦国地域内建立诸侯国。(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和认同;但地方拥有实权,为后来诸侯割据争霸埋下隐患。 (6分)
(2)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削弱控制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地方划界淡化山川形便。(8分)
(3)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
32.(1)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6分)
(2)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6分)
(3)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主要货币。(8分)牡丹江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 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 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2.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 社会大变革时代 B. 思想解放的时代
C. 繁荣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
A. “仁” B. “相生相胜” C. “道” D. “非攻”
4.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5.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 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 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 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6.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7.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 减轻徭役和刑罚 B. 恩泽贵族 C. 削弱诸侯王势力 D. 增加税收
8. 有学者认为,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种现象始于( )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9.观察下面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A. 东汉 B. 西晋 C. 北魏 D. 前秦
10. 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 )
A. 秦朝 B. 西晋 C. 隋朝 D. 唐朝
11. 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2.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3.如图为某朝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反映其特点的是( )
A. 家国同构,皇权至上 B. 分化相权,职权明确
C. 机构庞杂,高度集权 D. 有官无吏,效率低下
14.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这一思想的是( )
A. 虚心纳谏 B. 善于用人 C. 唐蕃联姻 D. 完善科举
15.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 加重人民的负担 B. 实现了富国强兵
C. 使北宋走向衰亡 D. 加强了社会管控
17.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是
A. 杨坚 B. 耶律阿保机 C. 元昊 D. 松赞干布
18. 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这体现出宋代治国理念是( )
A. 守内虚外 B. 强干弱枝 C. 重文抑武 D. 文武制衡
19. 元朝统治者并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据需要,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以据险。此举旨在( )
A. 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 B. 促进不同民族的交融
C. 凸显政权的与众不同 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20.北宋时期,词从士大夫的樽前开始走向市井,成为士大夫文人与市井细民共同享受的娱乐性技艺一一小唱。这反映了宋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
A. 文人化 B. 世俗化 C. 职业化 D. 自由化
21. 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这种思想是( )
A.孔孟儒学 B. 法家学说 C. 董仲舒新儒学 D. 宋明理学
22. 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 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 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 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23.“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管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代理机构,亦简称为行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
A. 适应了专职皇权的需要 B.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24. 下图所示为明代内外章奏的处理过程。据此判断,在该模式下( )
A. 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B. 皇帝政务日益繁重
C. 宦官专权隐患增大 D. 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25. 如图中的历史人物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 促进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 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
D. 与所到亚非国家发生了激烈冲突
26.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立三省六部制 B. 实行科举制
C. 设立内阁 D. 废除丞相
27. 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枢密院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
28. 下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 官僚体系的完善 B. 东南海防的巩固
C. 中外联系的加强 D. 国家疆域的奠定
29.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0. 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 )
A. 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 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
C. 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 D. 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
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道题,共计40分)
31.(20分)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中央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8分)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发展趋势。(4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朝,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奴婢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材料三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以及北方边疆地区。……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新兴城镇。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