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08:50:16

文档简介

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摘编自朱永新《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
材料二: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劳动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这在古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有音韵之美,还因为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一诗千载流传,它描写具体生动,字字振聋发聩,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警示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
其次,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熏陶。从古至今,劳动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我国最早记载劳动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个字便生动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诗经》中的《伐檀》,也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穑,坐享其成的恶行。《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也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这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炉火照天地》,诗中是这样描写冶炼场景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将冶炼的场景描述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令人振奋,也表现出李太白对劳动人民深深的赞美。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这样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以看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述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夏日农村的劳动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一个“学”字,道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让孩子们从古人的生活中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感到劳动有趣,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感到劳动快乐,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摘编自万佳《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被遗漏了。
B.党的二十大重提劳动教育,是对过去学校以及社会上人们忽视劳动教育的一次重大纠偏。
C.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意在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进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D.李绅《悯农》一诗堪称劳动教育的经典教材,它使我们懂得尊重劳动、感恩农民、珍惜粮食。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报告中,可见我们党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B.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热爱劳动,因此加强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
C.我国古代有许多吟咏劳动的诗歌,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诗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D.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读职业学校的这种教育焦虑,其实是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3.(3分)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郑板桥立嘱教子:“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C.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D.顾明远说:“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劳动的教育功能。”
4.(4分)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请结合材料对这一名言加以理解。
5.(4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
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
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来了。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任务是捉俘虏。
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
他们停下来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
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他抓紧了枪。
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
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而他自己爬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
两个侦察员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纵深”里,用不了几发子弹结果了两个机枪手,又灵机一动扑倒在机枪跟前,对准那些敌人射击起来了。半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个洼地上的“战役”。他们越过一条小溪,跑进了大片的洋槐树丛。右腿负伤的王应洪栽倒了。
“班长,……”他说。
“不许说话!”班长对着他的耳朵严厉地说。
“我牺牲了不要紧。”
“别说话,纪律!”
“班长,”年轻的侦察员含着眼泪在恳求了,“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班长掩住了他的嘴巴。
这天晚上星光明朗,他们的特别艰难的行动终于叫敌人发觉了。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枪扑过来了。
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
更多的敌人蜂拥上来,想要活捉他。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
剩下来的几个敌人竟不敢再前进,而这时我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过来了。
苦痛的班长王顺,以愤怒的大力抱起了年轻的战士,在呼啸的子弹下,背着他跑过了最后的那几十米的开阔地,跳进了交通沟,听见了自己人的声音。他就在一阵软弱里倒下了,但他仍紧紧地抱着王应洪,喃喃地说:“王应洪,我们回来啦!”
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一直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
面对毫不知情的金圣姬母女,他不知道要怎样开口。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
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于是王顺觉得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有删改)
6. (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士们看完剧团演出后临分别时依依不舍,是因为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
B. 王应洪没有第一时间向班长汇报,而是犹豫起来,暗示了他内心对革命信念的动摇。
C. 王顺发现形势危急后下令让王应洪留下来和自己一起作掩护,主要是想考验王应洪。
D. 金圣姬得知王应洪牺牲,她的手在颤抖后变得冰冷有力,这反映了她的悲恸与成长。
7. (3分)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王顺、金圣姬母女等人的刻画,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
B. 小说中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丰富了侦察兵王应洪第一次上战场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升华更为合理。
C. 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细腻,用从容不迫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中的“绣花手帕”这一物象,不仅代表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异国战士王应洪的纯洁爱情,也象征着军民情深。
8. (6分) 请结合上下文,概括并分析王应洪埋伏在开阔地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9. (6分)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王应洪这一人物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诸葛亮,字孔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章武冬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劣,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邻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 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 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 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项,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第,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三国志 诸葛亮传》,有删改)
10. (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B.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C.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D.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11. (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章武,蜀汉先主刘备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也常用干支纪年。
B. 属,文中的意思是指嘱托,与《琵琶行》中的“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属”意思不同。
C.《春秋》,儒家著作,与《论语》《诗经》《礼记》《易经》合称“五经”。
D. 悉,文中的意思是指全,都,与“悉听尊便”的“悉”意思相同。
12. (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诸葛亮可与管仲、乐毅相比,但当时的人大都对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的说法不以为然。
B. 刘备病危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卓越,一定能安定国家,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
C. 诸葛亮在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时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但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郃打得大败。
D. 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奏表,表明到了自己死的那天,不要让自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诸葛亮死后的情况正像他说的那样。
13. (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14. (3分) 在马谡于街亭被张郃打得大败之后,诸葛亮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5. (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养花说起,卖花人虽然觉得自家花开得较晚,但自信所养之花好卖。
B. 卖花时“美人出帘”,卖花后“蜂蝶相随”,两处侧面描写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C. 卖花人的篇末自白,从买花人角度抒写心曲,未尝没有寄托作者的一些思想。
D. 本诗词浅意深,趣味盎然,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与新乐府一类的诗歌相似。
16. (6分) 本诗塑造了职业卖花人形象,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对待职业、他人和人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诗意简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以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取,说明求贤才而不可得。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秋日黄昏,我在山的额头_____________,霞光坠满远山。
云峰之上,影子挨着木质的凉亭被晚霞拉得悠长,跌入群山褶皱,_____________。丛林呈碧,革质的白杨总是托起落日金黄。松针指向苍穹切割晚霞,丝丝缕缕,_____________。劲草摇曳身姿,略显余晖蓬松。远山之腹,晚霞如一张金丝织就的网,罩在山顶,金灿灿,晃着世人的眼。
丛林之外,倦鸟翕动着翅膀姗姗归来,穿过金网,没入山林。这时,会有曲曲弯弯、丝丝缕缕的炊烟叠入金网,氤氤氲氲,浓浓淡淡,金光之下朦胧,奇幻,迷恋。山林若隐若无,不乏柴草香气,夹在炊烟里,藏满沟沟壑壑。林中每一片叶子都被温着,被宠着,被熏陶。
那个黄昏,风掀着叶子哗哗作响,草青中泛黄簌簌而动。裹满霞光的我,如沐浴般_____________、惬意。下一秒,山掩夕阳,黄昏走远。落日属于谁?属于丛林,属于山川,都不是,它应该属于它自己。
18. (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奔走 无踪可寻 色彩斑斓 舒适
B. 奔走 销声匿迹 斑斑驳驳 舒服
C. 游走 销声匿迹 色彩斑斓 舒服
D 游走 无踪可寻 斑斑驳驳 舒适
19. (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落日属于它自己,不属于丛林和山川。”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 ① ,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② ?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 ③ 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0. (3分)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 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 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 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1. (6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科答案
1.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意在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进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错。原文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虽然“劳动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原文并未特别强调小学里增加古诗文内容就是为了“劳动教育”。
故选C。
2.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热爱劳动”错,应该说“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者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热爱劳动”。
故选B。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强调的是“劳动教育”的观点。
A.孟子提出社会分工问题,指出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前者统治后者,后者为前者服务。这个观点不能证明材料一的劳动教育观点。
B.郑板桥强调的是要自食其力,不能很贴切地证明劳动教育这个观点。
C.毛泽东的话,意思是要让人们的精神变得文明,让他们的身体变得强健。这个观点不能证明材料一的劳动教育观点。
D.顾明远的话,强调了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观点。这个观点证明了材料一的劳动教育观点。
故选D。
4.①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
②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没有贵贱之分,进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可知,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
②由材料一原文“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知,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没有贵贱之分,进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5.①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②通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③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唤醒孩子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原文“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②由材料二原文“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熏陶。从古至今,劳动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③由材料二原文“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唤醒孩子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6. 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错。战士们看完演出后临分别时依依不舍,是因为他们与朝鲜人民的浓厚情谊,而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
B.“暗示了他内心对革命信念的动摇”理解有误。结合“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可知,他没说是因为马上要出任务。
C.“主要是想考验王应洪”错。王顺下令让王应洪和他一起留下来,不是为了考验王应洪,而应是一种信赖的体现。
故选D。
7. A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次要人物王顺”“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错。小说中王顺与王应洪无明显的主次之分,王顺与王应洪更不是“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
故选A。
8. 心理变化:紧张、孤独→温暖有力量→孤单、警惕→清醒坚定①先是因为独自埋伏在一处而感到紧张、孤立无援;②接着想到了战友、亲人和金圣姬,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变得勇敢;③但随即因为身处战地的现状重新开始警惕,感到孤单;④最后用士兵的纪律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内心真正强大起来。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先是因为独自埋伏在一处而感到紧张、孤立无援;
“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接着想到了战友、亲人和金圣姬,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变得勇敢;
“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但随即因为身处战地的现状重新开始警惕,感到孤单;
“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最后用士兵的纪律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内心真正强大起来。
9. 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展现王应洪作为战士内心逐步坚定的心路历程,也见其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②环境的烘托,描写“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以此来烘托人物的紧张低沉的情绪;③次要人物的衬托,金圣姬在得知王应洪牺牲的消息后“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人物内心的坚定由此凸显,她对革命的支持也从侧面衬托王应洪勇于牺牲精神的伟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这是心理描写,“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这是动作描写,“我牺牲了不要紧”“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这是语言描写,通过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展现王应洪作为战士内心逐步坚定的心路历程,也见其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环境的烘托:小说的环境描写很少,只在王应洪跟着班长深入敌后去执行任务,埋伏在开阔地时有一处环境的描写,“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因为是秘密执行任务,表现环境的阴沉、静寂,以此来烘托人物的紧张低沉的情绪。
次要人物的衬托:小说结尾“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写王应洪牺牲后,金圣姬的一系列神态和表情,表现其震惊的心理,而“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这一动作描写,凸显金圣姬内心变得坚定以及她对革命的支持,从侧面衬托王应洪勇于牺牲精神的伟大。
10. 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耶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严明。诸葛亮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在街亭与张邵大战。
“亮”作主语,“率”作谓语,“诸军”既作“率”的宾语,又作“攻祁山”的主语,故“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AC。
“亮”作主语,“使”作谓语,“马谡”既作“使”的宾语,又作“督诸军”的主语,“在前”作后置状语,故应在“督诸军在前”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D。
故选B。
11. 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儒家著作,与《论语》《诗经》《礼记》《易经》合称‘五经’”错“《论语》”属于“四书”,“五经”还包括“《尚书》”。
故选C。
12.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分析不当,“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于文无据,且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选B。
13. (1)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2)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敕”,告诫;“从事”,处理国事;“事”,侍奉。
(2)“患”,担心,担忧;“申”,通“伸”,伸展;“是以”,因此。
14. ①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②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③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承担责任,请求允许他降职三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概括为: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
(2)根据“戮谡以谢众”概括为: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
(3)根据“上疏曰:‘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概括为: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承担责任,请求允许他降职三级。
15. A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A项,“卖花人虽然觉得自家花开得较晚”理解错误,诗句中的“别”字是“另外”“别样”的意思。该句是说自家的花开得更早。
故选A
16. (1)敬业爱业,态度自信:养花人勤于养花精于养花,相信花长得好开得早,不愁花不活;(2)待人热情,处事周到:所养之花已买,还向买花人传递信心、传授种养花儿的秘诀;(3)积极乐观,恬淡知足:肩挑重担却步伐欢快;深知富贵终有盈亏,守业知足常乐之理。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一二句,养花人勤于养花精于养花,相信花长得好开得早,不愁花不活。我们可以从养花人身上学到“敬业爱业,态度自信”的精神。
三四句,卖花时,因花好,引得“美人出帘”。五六句,所养之花已买,还向买花人传递信心、传授种养花儿的秘诀。七八句,卖花后“余香满路”“蜂蝶相随”。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待人热情,处事周到”的精神。
九十句,卖花人的篇末自白,从买花人角度抒写心曲,深知富贵终有盈亏,守业知足常乐之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积极乐观,恬淡知足”的精神。
17(1)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4)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5)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8. 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游走:漫游行走。奔走:急走,恰似跑。语境是边走边赏景,“游走”比“奔走”更符合语境。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无踪可寻:是指没有踪迹可以寻求。语境是说影子跌入群山褶皱,找不到了,应选“无踪可寻”。
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斑斑驳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样子。语境写晚霞的颜色与松针的颜色相间,应选“斑斑驳驳”。
舒服:指身心安恬称意,生命的自然状态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舒适,舒服安逸的意思,比“舒服”程度更深。语境与“惬意”搭配,选程度更深的“舒适”。
故选D。
19. ①原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想象与思考;②原句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跳跃,有利于情绪的表达;③原句有明确的强调重点——属于它自己,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句“落日属于谁?属于丛林,属于山川,都不是,它应该属于它自己”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原句一问一答,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想象与思考;
原句多用短句,如“属于丛林”“属于山川”“都不是”,短句的特点是节奏明快、跳跃,有利于情绪的表达;而改句是长句“落日属于它自己,不属于丛林和山川”,情绪平淡;
原句先提问,再回答“都不是”“它应该属于它自己”,这样的写法有明确的强调重点——属于它自己,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0. 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从“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可知,文中的“像”,表列举。
A.表情状。
B.表比较。
C.是比喻词。
D.表列举。
故选D。
21. ①钙的吸收率太低 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 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下文“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的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文“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K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叶嘉莹通过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古诗是她的精神力量,让她能够历经苦难仍乐观平静。古诗已经超越了“知识”或者“艺术”的层面而上升到提升人的“心灵”品质。这对当下急功近利的我们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也读诗词、背诗词,那是为了应付考试;家长们从小让孩子背诵《唐诗三百首》,也仅仅是把诗词当做启蒙的工具。我们都忽略了诗词对人的怡养性情的最高价值。
叶嘉莹说看到了诗词的真正价值,她告诉我们,吟诵诗词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一种最可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诗人以他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为我们写下一首首美丽的诗篇,其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诵读这样的作品,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对美的感悟。我国古典诗歌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诗歌中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会让孩子们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
由此,写作时应该呼唤古诗的回归,呼吁我们应回归到阅读诗歌的真正价值上来。先例举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名句,揭示这些诗歌对我们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功能,诗歌让我们始终坚守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然后分析当下古诗远离我们的原因,呼吁从个人到学校到整个国家,都应该从叶嘉莹的话中得到启迪,认识到古诗对我们的精神、心灵,甚至整个民族人格塑造的意义。尤其是当今时代价值多元,很多人可能会迷失自我,而古诗给了我们精神栖息的家园,让我们不会被洪流裹挟而失去自我。最后可以谈一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立意:
1.与古诗为友,让心灵丰盈。
2.读古典诗词,塑高尚人格
3.古诗,让我们超越世俗,诗意栖居。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自比为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确实如此。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继位的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您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的话,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怎会不竭尽辅佐之力,效尽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处理政事。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严明。诸葛亮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在街亭与张郃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说:“我凭着低劣的才能,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位,没有能够训示法规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能心存戒慎,致使出现了在街亭违背命令的错误和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我自知缺乏知人之明,处理事情又很愚钝,依照《春秋》之义战争失败要责罚主帅,我的职位正应当受到这种责罚。请允许我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全军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运送军需物资,占据武功的五丈原,和宣王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峙。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要建立长久驻军的基础。耕种田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沿岸居民中间,而百姓安居平静,军队从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染病,死在军中,时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宣王司马懿一一巡视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奏表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贫瘠的田地,子孙后代的衣食,当会充足富余。我在外任职当官,没有别的开支,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全都依靠官职俸禄,不再经营别的产业,来增加丝毫的家财。到了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宠。”等到诸葛亮死后,像他说的那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