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品析文中人物的特点,不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识记、感知、理解、体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合适的阅读角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品读、悟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透彻理解文本的豐富意蕴。而把握文本蕴含的深刻道理,需深入悟读,方能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司马光》是本次教材改革中首次以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文言文。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课决定着学生日后对于文言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中字词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还要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品读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理解、喜欢、爱上小古文,此时学习就变成了快乐的事。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读书吗?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这里有几幅图片,你能根据图片说出故事名字吗?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点了吗?这些主人公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呢?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像这样的少年还有很多,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智慧少年(课件出示——司马光)
二、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1.出示课题。(板书:司马光)指导书写:司,先写哪一笔?(一笔横折钩,二笔短横,短横起笔超出第一笔的起笔处,落笔竖中线,口的起笔也要略超过短横。可画一条斜线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出来的字才能更加美观。)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对,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叫作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司马的名人,比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西汉辞赋学家司马相如,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2.指导读课题:叫一叫他的名字。喊喊他。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
3.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了,它是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叫做——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板书:文言文)。《司马光》是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4.读通读顺。
同学们,学文言文,首先得把它读通顺。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大声朗读两遍。第一遍自己读,第二遍,读给同学听。指生读,评价。(字正腔圆,句句通顺)
(1)表扬你,文中有个多音字你读的很准,“没”变红,为什么这样读?齐读“没水中”。文中有两个字不好读,迸,谁来试试?齐读,水迸,迸裂,迸发。还有一个字,瓮,指生读。你知道瓮是什么吗?学生说出理由。(注释,插图)师板画。瓮,下面是一个瓦,瓦也是陶土烧制而成的。我们还知道关于瓮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捉鳖。再读两个词,登瓮,击瓮。字音的问题解决了,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通顺。再指名读。
5.重在节奏。
(1)下面,老师来读读这篇课文,你听听跟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说,指导:在谁干什么的谁后边停顿一下,这跟我们读现代文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这样停顿的?找一找,画一画节奏线。指生读,评价:他读得怎么样?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读好文言文的第一个好办法,人物和事件有停顿。
(2)这句读得还不够好听,应该怎么读?出示“足跌没水中”。你为什么这样读?师引导:是呀,足跌是不小心滑倒了,没水中是被水淹没了,他们是先后出现的两个动词。连贯的动作之间稍微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第二个好办法。谁再来试试?评价(我听出了你的着急,听出了你的担心......)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含有连贯的动作,你发现了吗?读一读,试着画画节奏线。指生读。用上刚刚学到的两个好办法读出停顿,文言文读起来就很有节奏,特别好听。
(3)请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试着读一读课文。学生自己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师生接龙读(一人一句)。(评价语:一卷在手,书声琅琅,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4)去掉节奏线再试试。
三、品读,理解文本
1.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理解意思后大家会读的更有味道。那你觉得怎么做才能读懂它呢?(链接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和学习古诗有相同之处,注释是理解文言文的第一法宝。我们要读注释,看插图,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组词......
2.现在请你用上这些方法,说一说故事的内容。开始吧。相机指导—(1)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校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教室里读书呢?(群儿书于堂)
(2)哪个字是“爬”的意思?出示“登”的甲骨文,上边是两只脚,下边是两双手,登的意思就是手脚并用向上爬。为什么用的是“登瓮”?评价: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接着说。(3)引导,之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这个之字可是文言文的常客,它表示的意思很多,我们以后再见到之的时候,你可以想想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3.谁能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评价:你看,果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老师来说意思,你来说说是哪句文言文。
四、感知人物形象
1.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勇敢和机智)你从哪里感受到司马光的勇敢和机智呢?
预设1: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
用“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说一说。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_______,一儿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小结:在同伴命悬一线时,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司马光想到用石块破瓮救友。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一个勇敢的司马光。
预设2:.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光持石击瓮破之”。抓动作:持,击,破,谁能表演一下司马光当时的动作?(相机引导:你为什么砸的这么用力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瓮又大又深又厚?)
预设3:没水中,可以感受到瓮又大又深,从插图上看,司马光矮小,能够果断持石击瓮破之,说明了他的勇敢。(你能联系上文和插图,加以自己的思考,感受到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司马光)
2.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孩子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小孩在瓮里挣扎着,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情况越发危及,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微弱,此时众皆弃去,光——;
3.读了这么多遍,司马光的形象像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让我们再去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4.古今对比:司马光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么生动的故事,文言文仅用了30个字就写清楚了。读到这里,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的不同之处了吗?(简短,意思丰富,语言凝练)
5.这个故事选自《宋史》,它记载了宋朝三百年间2000多位名人的故事,司马光就是其中一位。在古代,所有的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的。你看,这是《宋史.司马光传》,红色的就是这篇古文。古人读书自上而下,自右向左,并且没有标点,谁敢来挑战?
6.背诵。司马光说,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
五、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你知道故事发生时,司马光多大吗?对,七岁的他,凛然如成人。《宋史》中对于司马光的记载还有许多。试着用学习《司马光》的方法,读读这篇文言文,看看你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对读书这件事,司马光从小手不释书,不知饥渴寒暑。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资治通鉴》的大文豪。因为读书,书中的故事感染了他,熏陶了他,让他明白了遇到危险不会慌乱,才能够在“众皆弃去”之时,而能“持石击瓮破之”啊!所以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原因的,而成为这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书。
2.教师总结: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宋代到元朝,从元朝至明清,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世代传颂,人们用雕刻、剪纸、邮票等多种方式纪念司马光和这个故事。让我们再叫叫他的名字,记住这个智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