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分析】求出直线的斜率,进而得到倾斜角.
【详解】的斜率为,故倾斜角为.
故选:B
2.D
【分析】关于平面对称,则坐标和坐标不变,坐标变为相反数.
【详解】关于坐标平面的对称点为.
故选:D
3.D
【分析】先联立直线方程求出点P坐标,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联立两直线方程,即,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P到直线的距离为.
故选:D
4.C
【分析】利用向量基底的定义和共面向量的充要条件逐一判断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是空间的一组基底,所以不共面,不共线,
因为,若,则,
显然这样的不存在,所以不共线,
对于A,因为,所以,
由共面的充要条件知,共面,故不能构成基底向量,故A错误;
对于B,因为,所以,
由共面的充要条件知,共面,故不能构成基底向量,故B错误;
对于C,因为,若,显然这样的不存在,
所以不能用与表示,不共面,
故能构成基底向量,故C正确;
对于D,因为,所以,
由共面的充要条件知,共面,故不能构成基底向量,故D错误.
故选:C.
5.C
【分析】由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求得值后可得结论.
【详解】由题意,,,,
所以.
故选:C.
6.A
【分析】由题可得圆心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半径不变,进而即得.
【详解】圆的圆心 半径为 ,由得,
设圆心关于直线对称点的坐标为,则
,解得,
所以对称圆的方程为.
故选:A.
7.B
【分析】利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求解即可
【详解】
即,即
故选:B
8.A
【分析】直线l过定点P(1,1),且与线段AB相交,利用数形结合法,求出PA、PB的斜率,
从而得出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即得解
【详解】设直线过定点,则直线可写成,
令解得直线必过定点.
,.直线与线段相交,
由图象知,或,解得或,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线方程的应用,过定点的直线与线段相交的问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数形结合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9.AB
【分析】根据给定条件,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逐项计算判断作答.
【详解】向量,,则,A正确;
显然,B正确;
由数量积的定义得,C错误;
显然,则,即有,D错误.
故选:AB
10.AC
【分析】将圆一般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可求得圆心和半径,即可判断AC是否正确,再令和,算出弦长可判断BD是否正确.
【详解】由圆的一般方程为,则圆,
故圆心为,半径为,则AC正确;
令,得或,弦长为6,故D不正确;
令,得或,弦长为8,故B不正确.
故选:AC
11.AB
【分析】运用圆与直线有关知识逐项分析可以求解.
【详解】对于A,由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得到斜率截距,故点在第二象限,正确;
对于B,由直线整理得,所以无论a取何值点都满足直线方程,正确;
对于C,将方程配方得,表示的图形是一个点,错误;
对于D,斜率为-2,在y轴截距为3的直线方程为,错误;
故选:AB.
12.ACD
【分析】以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关系依次求解每个选项即可判断.
【详解】如图,以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当为中点时,,
所以,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即,令,则可得,
因为,所以,
因为平面,所以平面,故A正确;
因为,所以当为中点时,直线与所成的角为,故B错误;
若,则,又,
则,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即,令,可得,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即,令,可得,
因为,所以平面平面,故C正确;
因为,易得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则,
则当时,取得最大值为,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最大值为,故D正确.
故选:ACD.
13.
【详解】分析:由题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圆的方程即可.
详解:设圆的方程为,圆经过三点(0,0),(1,1),(2,0),则:
,解得:,则圆的方程为.
点睛:求圆的方程,主要有两种方法:
(1)几何法:具体过程中要用到初中有关圆的一些常用性质和定理.如:①圆心在过切点且与切线垂直的直线上;②圆心在任意弦的中垂线上;③两圆相切时,切点与两圆心三点共线.
(2)待定系数法:根据条件设出圆的方程,再由题目给出的条件,列出等式,求出相关量.一般地,与圆心和半径有关,选择标准式,否则,选择一般式.不论是哪种形式,都要确定三个独立参数,所以应该有三个独立等式.
14.或
【分析】根据向量垂直列方程,由此求得的值.
【详解】由于,所以,
,解得或.
故答案为:或
15./
【分析】由表示动点与定点之间的距离,结合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可得直线的方程为,
又由表示动点与定点之间的距离,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
又由,则过点与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为,
此时直线方程为,即,
联立方程组,解得,满足题意,
所以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16./
【分析】取的中点,连接、,依题意、、两两互相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法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
【详解】解:取的中点,连接、,依题意可得、、两两互相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令,则,,,所以,,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令,则,所以,显然平面的法向量可以为,
设二面角为,则,故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故答案为:
17.(1);
(2)或
【分析】(1)由垂直斜率关系求得直线的斜率,再由点斜式写出方程;
(2)分别讨论截距为0、不为0,其中不为0时可设为,代入点P,即可求得参数m
【详解】(1)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方程为,即;
(2)当截距为0时,直线的方程为;
当截距不为0时,直线设为,代入解得,故直线的方程为.
综上,直线的方程为或
18.(1);(2)证明见解析.
【分析】(1)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可得解;
(2)利用和,可证得线线垂直,进而得线面垂直.
【详解】据题意,建立如图坐标系.于是:
,,,,,
∴,,,.
(1),
∴
∴异面直线EF和所成的角为.
(2)
∴,即
,
∴即.
又∵,平面且
∴平面.
19.(1);
(2)
【分析】(1)通过对变形,结合圆的标准方程计算即得结论;
(2)通过(1)可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可知弦心距,利用弦心距 半径与半弦长的关系计算即得结论
【详解】(1),,
又曲线表示圆,,即,
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
(2)由(1)可知,圆心坐标为,
又直线,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截得的弦长为,,
解得:
20.(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法向量求解即可,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法向量即可结合点面距离公式求解,或者利用等体积法求解.
【详解】(1)方法一:∵平面,,∴,,两两垂直,
故以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故,∴
又∵平面,∴平面
方法二:(1)取中点,连接,
因为,分别为,的中点,
所以,且,
因为四边形是矩形,,
所以,且,
所以,且,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又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2)解法一:,,
设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取,则,故
,
解法二:
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所以到平面的距离为到平面的距离,
所以,
设到平面的距离,取中点为,
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故,所以平面,
所以,
因为,,,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21.(1)16
(2).
【分析】(1)点斜式求出直线方程,得到A、B两点坐标,可计算的面积;
(2)设直线的斜率为,表示出直线方程,得到A、B两点坐标,由求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详解】(1)因为直线的斜率为,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整理得:,
所以直线与轴、轴正半轴的交点为、,
故的面积为.
(2)根据题意,直线的斜率存在且,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整理得:
所以直线与轴、轴正半轴的交点为、,
所以,解得 ,
所以的面积,
由于的面积满足,
所以,整理得:,
解不等式得:,
故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22.(1)证明见解析
(2)存在,点是线段的中点
【分析】(1)取线段的中点可得,由余弦定理求出,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答案;
(2)以为原点,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的法向量,设的坐标为,,可求出平面的法向量,利用二面角的向量求法可得.
【详解】(1)取线段的中点,连接,
在Rt中,,
,
在中,,
由余弦定理可得:,
,
在中,,
;
(2)因为,,,平面,,
所以平面,过作的平行线,以为原点,分别为轴,轴,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
平面的法向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方程为,
设的坐标为,,
则,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
所以,
令,则,
由已知,
解之得:或9(舍去),
所以点是线段的中点.
答案第1页,共2页江津区 2023-2024 学年度高二上数学半期测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 5分共 40 分)
1.直线 x 3y 1 0的倾斜角为( )
A.0 B.30 C. 45 D.60
2.点 P 1, 2,5 关于坐标平面 xOz的对称点为( )
A. -1,-2,-5 B. 1, 2,-5 C. -1,-2,5 D. 1,2,5
3.设直线 l1 : x 3y 7 0与直线 l2 : x y 1 0 的交点为 P,则 P到直线 l : 2x y 1的
距离为( ).
1
A. 5 B C 2 5 D 5. . .5 5 5
4. a ,b ,c 是空间的一组基底,则可以与向量 p a b,q a 2b构成基底的向量( )
A a B C a
. .b . c
D. a b
5.已知直线 l1 : 2x 2y 1 0,l2 : 4x ny 3 0 ,l3:mx 6y 1 0,若 l1//l2且 l1 l3 ,则
m n的值为( )
A. 10 B.10 C. 2 D.2
6.圆C : (x 1)2 (y 1)2 2 关于直线 l : y x 1对称后的圆的方程为( )
A. (x 2)2 y2 2 B. (x 2)2 y2 2
C. x2 (y 2)2 2 D.x 2 (y 2)2 2
7.如图,四棱锥 P OABC的底面是矩形,设OA a,OC b,OP c,E是棱 PC上
一点,且 PE 2EC,则 BE xa yb zc ,则 x y z ( )
1 5
A.1 B. 1 C. D.
3 3
试卷第 1页,共 4页
{#{QQABLYYUogCgABBAAAgCQwUgCkOQkAACCKoOwEAIMAABABNABAA=}#}
8.已知点 A(2, 3),B( 3, 2).若直线 l :mx y m 1 0与线段 AB相交,则实数m的
取值范围是( )
3 3
A. ,
4
[4, ) B. , 4 4
1 , 3C. D. 4,
5 4
二、多选题(每题 5分共 20 分漏选得 2 分错选得 0 分)
9.已知向量a 1,1,1 ,b 1,0,2 ,则下列正确的是( )
πA. a b 0,1,3 B. a 3 C. a b 0 D. a,b 4
10.已知圆M 的一般方程为 x2 y2 8x 6y 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M 的圆心为 4, 3 B.圆M 被 x轴截得的弦长为 10
C.圆M 的半径为 5 D.圆M 被 y轴截得的弦长为 8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若直线 y kx b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 (k,b)在第二象限
B.直线 y ax 3a 2过定点 (3, 2)
C.方程 x2 y2 2x 1 0 表示的图形是圆
D.斜率为 2,在 y轴截距为 3的直线方程为 y 2x 3
12.如图,在边长为 2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点 E,F 分别是棱 BB1,B1C1的中
点,G是棱CC1上的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G为CC1中点时,直线 AG 平面 A1EF
B.当G为CC1中点时,直线 AG与 EF 所成的角为30
C.若H是棱 AA1上的动点,且C1G AH,则平面 ACD1 平面 B1HG
D.当G在棱CC1上运动时,直线 AG与平面 AA 1D1D所成的角的最大值为 45
试卷第 2页,共 4页
{#{QQABLYYUogCgABBAAAgCQwUgCkOQkAACCKoOwEAIMAABABNABAA=}#}
三、填空题(每题 5分共 20 分)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三点(0,0),(1,1),(2,0)的圆的方程为 .
14.已知直线 l1 : 2ax y 1 0与直线 l2 : a 1 x ay 2 0垂直,则实数 a的值
为 .
15.若 A 4,0 , B 0,5 ,点 P x, y 2在线段 AB(含端点)上移动,则 x 3 y2 的
最小值为 .
16.在菱形 ABCD中, A 60 ,将 ABD沿对角线 BD折起,若二面角 A BD C为
直二面角,则二面角 A BC D的余弦值为 .
四、解答题(17 题 10 分其余每题 12 分共 70 分)
17.已知直线 l过点 P(2, 2) .
(1)若直线 l与3x y 6 0垂直,求直线 l的一般式方程;
(2)若直线 l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 l的一般式方程.
18.如图在边长是 2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E,F分别为 AB, A1C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 EF与CD1所成角的大小.
(2)证明: EF 平面 A1CD.
19.已知曲线C : x2 y2 2x 4 y m 0和直线 l : x 2y 4 0.
(1)当曲线 C表示圆时,求 m的取值范围;
(2)当曲线 C表示圆时,被直线 l截得的弦长为 2 5,求 m的值.
试卷第 3页,共 4页
{#{QQABLYYUogCgABBAAAgCQwUgCkOQkAACCKoOwEAIMAABABNABAA=}#}
20.如图,在五面体 ABCDEF 中,四边形 ABCD是矩形, AB∥EF, AB 2EF 2,
AE AD 1, EA 平面 ABCD .
(1)若点G是 AC的中点,求证: FG / /平面 AED;
(2)求点D到平面 AFC的距离.
21.直线 l过点 P(3,2)且与 x轴、y轴正半轴分别交于 A、B两点.
(1)若直线 l的斜率为 2,求 AOB的面积;
75
(2)若 AOB的面积 S满足12 S ,求直线 l的斜率 k的取值范围;
4
22.如图甲,在矩形 ABCD中, AB 2AD 2 2 ,E为线段DC的中点,三角形 ADE
沿直线 AE折起,使得DC 6,O点为 AE的中点,连接 DO、OC,如图乙.
(1)求证:DO OC;
π
(2)线段 AB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得平面 ADE与平面DHC所成的角为 ?若不存在,
4
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H点的位置.
试卷第 4页,共 4页
{#{QQABLYYUogCgABBAAAgCQwUgCkOQkAACCKoOwEAIMAABABNABAA=}#}
答案第 1页,共 1页
{#{QQABLYYUogCgABBAAAgCQwUgCkOQkAACCKoOwEAIMAABA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