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A卷(课内基础提优)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A卷(课内基础提优)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1:38:52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A卷(课内基础提优)
姓名:________
积累与运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玄虚(xuán) 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譬如(pì)
B.脊梁(jí) 摧残(cuī) 诓骗(kuāng) 停滞(zhì)
C.中伤(zhòng) 压榨(zhà) 汲取(jí) 渊博(yuān)
D.倘若(chǎng) 遁词(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解析】A项,省悟(xǐng)。B项,脊梁(jǐ)。D项,倘若(tǎng)。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山穷水尽 孜孜不倦 画龙点睛 默守成规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自抱自弃 行之有效 根深缔固 怀古伤今
轻而易举 走头无路
错别字 默 抱 缔 头
改正 墨 暴 蒂 投
【解析】“墨守成规”亦作“墨守成法”,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战国时墨翟(墨子)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自暴自弃”的“暴”是“糟蹋、损害”的意思,不要写成“抱”。“根深蒂固”的“蒂”,本义指花、叶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引申为“末尾”;“缔”是“结合,订立”的意思。“走投无路”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要写成“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只要能突破这个瓶颈,其他难题便不攻自破了。
B.关于“延迟退休”,有些人主张“延迟退休,公职人员先行”,这种说法不足为据。
C.苏州园林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解析】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走进美丽的鲁迅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解析】用语重复,“驻足”就是“停下脚步”的意思,这两词保留其一即可。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学会读书,不仅需要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种方法会让你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②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③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
④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⑤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用更适合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解析】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语段的中心是“读书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所给的五个句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设想自己是作者,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二是整理思维框架,画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全书内容;三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按照这一思路整理句子的先后顺序,即可得出答案。
6.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谈创造性思维》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最后指出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C.《怀疑与学问》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D.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在《创造宣言》中,他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发出了创造的宣言。
【解析】《谈创造性思维》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最后指出了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综合性学习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题罢,自己看了,大喜大笑。畅饮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在《西江月》后边,又补写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选自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段故事的情节是什么?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但现在却官司缠身,导致他境遇发生变化的事件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答: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答“浔阳楼题反诗”也可)。宋江私放晁盖,晁盖上梁山后写给宋江的信被阎婆惜发现,阎婆惜以此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
(2)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普及健康、和谐的武术文化及健身功法,少年宫活动中心决定招聘一名武术教练。假设《水浒传》中的林冲或杨志要竞聘做教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为他做竞聘时的自我推荐的名片设计。(要求:名片设计中包括姓名、特长、典型经历以及与竞聘有关的主要优势)
示例一:姓名:杨志。我是三代将门之后,擅长枪法、刀法,曾与林冲过招,不分胜负。如果我来当教练,不仅会传授武术爱好者强身健体的招式让他们逐渐喜欢武术,还要让他们了解武术、传承武术精神。
示例二:我叫林冲,人称“豹子头”,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在枪棒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我来当教练,在教学方面一定不会令大家失望,我也会向武术爱好者传授武艺,让他们养成用武术强身健体的习惯。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6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唐】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BC )(3分)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解析】A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理解有误。注释中已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不包含思乡之情。D项,“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理解有误,应是“营造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项,“间接抒情”理解有误,应是“直抒胸臆”。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汽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颔联的意思“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可知,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使离愁别绪显得更加缠绵浓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3分)
好书三病
【明】谢肇淛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①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二,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三,博学多识,矻矻③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④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人乎?
【注释】①骊牝(pìn):牝牡骊黄。牝牡即雌雄,骊黄即黑马黄马。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②涴(wò):玷污。③矻(kū)矻:辛勤的样子。④寸觚(gū):指短小的文章。觚,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徒为架上观美/家徒四壁 B.但图多蓄/但当涉猎
C.毕尽心力/毕力平险 D.浮慕时名/名之者谁
【解析】A项,只,仅仅。B项,只。C项,尽。D项,名词,虚名/动词,命名。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不 事 讨 论/徒 涴 灰 尘/半 束 高 阁/谓 之 书 肆 可 也
【解析】可先找出判断句的标志性句式“谓之……也”,故“谓”前可断开;余句可找出谓语动词“事”“涴”“束”以及分别修饰限制三个动词的“不”“徒”“半”,可知为三层意思;而且也可以推断“不事讨论”“徒涴灰尘”“半束高阁”三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的四字结构的句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人乎?
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认为是很难的,何况是现在的人呢?
4.“好书之人”的“三病”是哪三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你从作者总结的“三病”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答:好书之人的三病:①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②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③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作者总结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好书者不能只满足于收藏,而要阅读;不能只满足于死读,而要能研读和勤于思考并活学活用。
【解析】文章开头即提到“好书之人有三病”,然后用“其一”“其二”“其三”依次列举,抓住关键句子“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地整合答案。对于启示,作者很明显在告诉我们不要死读书,要善于思考,还要活学活用。
参考译文:爱好书的人有三种(易犯的)毛病:第一种是肤浅地仰慕时尚的读书虚名,只是为了书架上摆放得好看,象牙书签锦缎轴面,装潢得美观炫目,可是除了一些像动物分公母、毛色有黑黄的表面知识,什么都不知道,这叫作没有书也是可以的。第二种是广为收揽,远地搜求,费尽心力,只求多收藏书籍,不去探索研究,只是书籍沾染了灰尘,多半束之高阁,这叫作书铺子就可以了。第三种是广学多记,一年到头辛勤地读书,可是智慧才思缺乏,难以自己运用这些知识,(虽然)能对书的内容背诵如流,(可是)自己的创见一点也写不出来,这与不读书不关心时事的鄙陋高官和不懂世事、知识面极窄的迂腐学者虽然有区别,但他们都将因无益于社会而永世默默无闻,这又是一样的。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认为是很难的,何况是现在的人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6分)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会贯通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选自《文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答: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解析】中心论点通常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可从标题、开头、结尾中查找。从全文看,本文标题就是一个观点,全文也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故它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可直接摘录作答。
2.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记叙了在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个参赛学生由于打破常规、求异创新、作品独树一帜,评委给最高分的故事。其作用是引出文章所要论述的观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文章第一段讲述了美国中学生竞赛中的一个打破常规、体现创新精神的故事。议论文以相关故事开头,通常是为了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论证论点,也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以上这些方面分析其作用即可。
3.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道理论证。引用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只有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才能培养创造力这一观点。
【解析】画线句引用了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能够使论证充分有力,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4.阅读文章,说说怎样才能培养创造力。(4分)
答:①积累知识,融会贯通;②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
【解析】文章第三段说“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表明下文便是对此问题的回答。因此可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关键句概括作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20分)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麦家
①此刻,我母亲就在几百米外,在富阳人民医院里,我也是刚从那过来。我母亲老了,85岁,像大多数老人一样,疾病成了她最紧密的伙伴,跟疾病抗争也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②算了算,仅今年她就已经住了6次医院,短则十天半月,长则几十天。作为她最有出息的儿子,我能做的就是到场陪护,守在她的病榻前,这也许是她打败病魔的最好的一服药。我也尽量这么做了,但确实做不到天天陪护。所谓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在场时其实经常也无事可做,可以说的话并不多。
③往往是头一天,她会对我说很多话,邻居长,邻居短,谁的媳妇生了,哪个老人死了。诸如此类,也就是这些,说了这些就不知说什么了。我也不知对她说什么,因为我能说的她都听不懂,没兴趣。一个村庄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我们只能说这个村庄里的人和事。但这毕竟是有限的,要不了一个下午就说个精光。然后我们经常四目相对,沉默无语,接着她就会赶我走,怕我在她身边耽搁久了,会被世界冷落、抛弃了。我不走,但确实也不知做什么,只能无奈地看她忍受病痛,她对生的焦虑、对死的恐惧,很难受,很无助。
④这时候,我经常想,她要是能看文学书该有多好。像今天这个日子,我会首先推荐她读郁达夫、阿来、蔡骏、石一枫等,因为读你们这些人的作品,你们就在她身边,是个很好的理由。如果在其他的日子,我也许会推荐她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活着》等等。如果她读不了,能听,我也可以给她读这些作品。
⑤这些作品都艺术地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等等。我相信,如果她能听读这些作品,首先可以打发被病魔困在床上的大把时间,其次这些作品本身的底蕴、象征、启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她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
⑥但我母亲只认得几百个字,她认得的字都是村里人的姓名、地址、农具、家什,要说是阅读,一张报纸都应付不了,更别说文学书。她和文学隔着十万八千里,她是文学世界的外星人,文学独有的魅力、力量,她一无所知,更难以所用。即便我的书她也只能用手摸一摸,不能用心去领受一丝力量,这是她最难得到的,但我想也是她此刻最需要得到的,是我们亲人对她口号式的安慰无法替代的。
⑦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在这里相聚。那么文学到底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用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文学没什么用场。你心里装着曹雪芹、莎士比亚,老板不会给你加工资,找恋人加不了分,买房子打不了折,等等。确实,文学在功利的现实面前,在冰冷甚至不乏残酷的世界里,它是渺小的,轻如鸿毛,甚至是多余的。
⑧但你们知道,生活不只是早九晚五,不只是房子和票子。说穿了,生活不只是身体的生活,房子和票子能善待的只是你身体的生活,而我们还有身体之外或者之内的生活,即心灵的生活。面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时,我们的身体是废物,根本奈何不了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左右开弓、上压下打。而文学,恰恰就在这时候会发生作用,也可以说,对人生有大用场。
⑨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补,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能去对付比我母亲病痛更痛的痛。
1.读第③~⑤段,请简要概括作者希望病床上的母亲能看文学书的原因。(6分)
答:“我”陪护生病的母亲,“我们”将村庄里的有限的人和事说完就只能四目相对,沉默无语,只能无奈地看她忍受痛苦;(2分)读文学书,那些文学家就陪在她身边,而且可以打发母亲被病魔困在床上的大把时间;(2分)文学书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如果她能听读这些作品,可以给她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解答本题首先细读题干,明确提取、概括的目标,其次根据题干信息及已提供的内容分别找出对应段落,确定答题区间,在区间内逐点勾画出答案所需信息,再对答案信息进行归并整合,最后调整、精炼语言,分点作答。根据第③段中的“一个村庄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我们只能说这个村庄里的人和事。但这毕竟是有限的,要不了一个下午就说个精光。然后我们经常四目相对,沉默无语”“只能无奈地看她忍受病痛”可得:“我”陪护生病的母亲,“我们”将村庄里的有限的人和事说完就只能四目相对,沉默无语,只能无奈地看她忍受痛苦。根据第④段中的“因为读你们这些人的作品,你们就在她身边,是个很好的理由”可得:读文学书,那些文学家就陪在她身边。根据第⑤段中的“如果她能听读这些作品,首先可以打发被病魔困在床上的大把时间”可得:可以打发母亲被病魔困在床上的大把时间。根据第⑤段中的“这些作品都艺术地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其次这些作品本身的底蕴、象征、启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她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可得:文学书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能够带给她力量。
2.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她和文学隔着十万八千里,她是文学世界的外星人。”(4分)
答: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对文学的陌生感夸大,(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认字有限,无法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首先要指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次根据手法分析句子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特点,最后综合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情感。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说母亲和文学隔着“十万八千里”,说母亲是文学世界的“外星人”,语意夸张,把母亲对文学的陌生感加以夸大,所以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联系前文“但我母亲只认得几百个字,她认得的字都是村里人的姓名、地址、农具、家什,要说是阅读,一张报纸都应付不了,更别说文学书”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认字有限,对于文学独有的魅力、力量,她一无所知,更难以所用。
3.第⑥段“这是她最难得到的,但我想也是她此刻最需要得到的,是我们亲人对她口号式的安慰无法替代的”一句中,“这”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这”指的是在文学世界里获得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2分)情感:有着对母亲生病但是“我们”的安慰却无能为力的感伤和无奈(2公)文学有着独有魅力和能够抚慰温暖人的力量的赞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具体含义,其次根据句子中的关键字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问:根据第⑥段中的“文学独有的魅力、力量,她一无所知,更难以所用”,联系第⑤段中的“其次这些作品本身的底蕴、象征、启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她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可知,“这”指的是在文学世界里获得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第二问:把亲人们的安慰说成是“口号式的”,联系生活实际可知,口号大多是空虚而无用的,说明在母亲生病时,亲人的安慰起不到什么作用,“口号式的安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伤感。这句话强调了文学的魅力与力量“是我们亲人对她口号式的安慰无法替代的”,表现了作者对文学独有的魅力与力量的肯定与赞叹。
4.结合全文理解,作者认为文学到底有什么用?(4分)
答:文学艺术地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人以力量,让人们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2分)文学,能够让我们面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活打压时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补,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然后提炼要点概括表达。根据第⑤段中的“这些作品都艺术地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等等”可得:文学艺术地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根据第⑤段中的“其次这些作品本身的底蕴、象征、启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她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可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人以力量,让人们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根据第⑧段中的“面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时,我们的身体是废物,根本奈何不了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左右开弓、上压下打。而文学,恰恰就在这时候会发生作用”和第⑨段中的“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补,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可得:文学,能够让我们面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活打压时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补,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边有一个小小的花店,姹紫嫣红的花,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一对姐妹每天打工归来总要在花店前流连一番,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世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我们不能要求自己样样占有,其实,许多东西看看就好。
请以《好物未必要占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审题:这是一道带有材料的命题作文题,具有一定的哲理思辨色彩。题目有两段材料:第一段写一对打工姐妹每天都在回家路上看看花店的花后满足地离开;第二段为一段充满哲理意蕴的话,也是对题目的具体阐释。“好物”即“美好的东西”,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也可以是抽象化的,“未必要占有”即不必样样占有,看看就好。这个道理谁都懂,可做起来却不容易。理解了题目的内涵,可从“分享、尊重、理解”等角度立意。
选材:可以从例子入手,讲述自己对于某物的偏执,然后通过一件事或一句话而得出“好物未必要占有”的道理,从而心灵得到升华。
思路:①可以从“占有”这一概括性角度立意。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应该占有,如知识、品德等;而有些东西,则不需要占有太多,如金钱、权力等。这样,在占有时,我们就需要深入考虑,该占有什么,该如何去占有,从而引出一种具有思辨性的认识。②可以从“放弃(看看就好)”这一思辨性的角度去立意。与“占有”相对的是“放弃”。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放弃的。而正是这种有选择的放弃,才能使自己变得轻松,使自己活得从容。然而,面对利益,我们又常常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而是迷失于“占有”的欲望之中。③可以从“平衡”的角度去立意。人生需要平衡。占有的东西多了,失去的东西也会相应增多。这是一种生活的平衡。可是,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这种平衡,因为他们的心始终被欲望驱使。如社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生态保护需要警钟长鸣,因为掠夺式的开发,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来谋取的。如果能够摆脱欲望的束缚,能够以理智的思维理解生活,便可以在平衡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范文示例】
好物未必要占有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有些迷糊:何谓好物?既然是好物,为什么又未必要占有呢?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岂不矛盾吗?占有了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思索——也许,“占有”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好听的词语,意指“用强力或其他手段独自拥有某种事物”,所以人们对它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嗯,这样想来,确实没错,好物就是不该被占有。
可现实呢?看到了好物,很多人就会像饥饿的人看到了面包,像沙漠里的人看到了绿洲,像夜行人看到了灯光……必欲先行占之而后快。于是,原本为大家出行提供方便的共享单车变成了私人物品,被推进了小区,甚至被锁进了一些人的家里;银行或超市门口的共享雨伞一把一把地凭空消失,最后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空荡荡的伞架;车站码头用来满足旅行人不时之需的共享充电器,居然也接二连三地消失,让很多正好需要的人望“电”兴叹;图书馆,一些好的图书不是丢失就是被“开了天窗”,一本本好书被弄得千疮百孔,看得人心痛不已,甚至还有些咬牙切齿……
一桩桩,一件件,真是举不胜举。这一方面当然跟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的客观现实有关,但国民素质低下的问题更为突出。试想,如果相关制度细致完善,能对任何有违公德侵占公物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又怎么会有众多人敢去占有?如果国民素质足够高,能认识到“好物”的真正价值,又怎会有人愿意去私自“占有”?
在这方面,新加坡和日本真的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我绝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就事论事!新加坡城市的公共设施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完备率,这不仅是因为新加坡有完备严苛的法律,还因为新加坡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日本是个曾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伤害的国家,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的素质是很高的,日本的法律也是相当完备的,所以日本公共设施的毁坏率同样是极低的。
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也许需要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更长。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了,愿意付出行动,并且都能拥有材料中那对看花姐妹的良好心态,好物未必要占有,改变不良现状的办法就永远比困难多,希望也就一定会在前方!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A卷(课内基础提优)
姓名:________
积累与运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玄虚(xuán) 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譬如(pì)
B.脊梁(jí) 摧残(cuī) 诓骗(kuāng) 停滞(zhì)
C.中伤(zhòng) 压榨(zhà) 汲取(jí) 渊博(yuān)
D.倘若(chǎng) 遁词(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山穷水尽 孜孜不倦 画龙点睛 默守成规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自抱自弃 行之有效 根深缔固 怀古伤今
轻而易举 走头无路
错别字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改正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能突破这个瓶颈,其他难题便不攻自破了。
B.关于“延迟退休”,有些人主张“延迟退休,公职人员先行”,这种说法不足为据。
C.苏州园林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走进美丽的鲁迅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会读书,不仅需要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种方法会让你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②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③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
④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⑤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用更适合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6.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谈创造性思维》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最后指出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C.《怀疑与学问》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D.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在《创造宣言》中,他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发出了创造的宣言。
综合性学习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题罢,自己看了,大喜大笑。畅饮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在《西江月》后边,又补写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选自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段故事的情节是什么?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但现在却官司缠身,导致他境遇发生变化的事件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普及健康、和谐的武术文化及健身功法,少年宫活动中心决定招聘一名武术教练。假设《水浒传》中的林冲或杨志要竞聘做教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为他做竞聘时的自我推荐的名片设计。(要求:名片设计中包括姓名、特长、典型经历以及与竞聘有关的主要优势)(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6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唐】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3分)
好书三病
【明】谢肇淛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①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二,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三,博学多识,矻矻③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④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人乎?
【注释】①骊牝(pìn):牝牡骊黄。牝牡即雌雄,骊黄即黑马黄马。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②涴(wò):玷污。③矻(kū)矻:辛勤的样子。④寸觚(gū):指短小的文章。觚,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徒为架上观美/家徒四壁 B.但图多蓄/但当涉猎
C.毕尽心力/毕力平险 D.浮慕时名/名之者谁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不 事 讨 论 徒 涴 灰 尘 半 束 高 阁 谓 之 书 肆 可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好书之人”的“三病”是哪三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你从作者总结的“三病”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6分)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会贯通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选自《文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说说怎样才能培养创造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20分)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麦家
①此刻,我母亲就在几百米外,在富阳人民医院里,我也是刚从那过来。我母亲老了,85岁,像大多数老人一样,疾病成了她最紧密的伙伴,跟疾病抗争也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②算了算,仅今年她就已经住了6次医院,短则十天半月,长则几十天。作为她最有出息的儿子,我能做的就是到场陪护,守在她的病榻前,这也许是她打败病魔的最好的一服药。我也尽量这么做了,但确实做不到天天陪护。所谓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在场时其实经常也无事可做,可以说的话并不多。
③往往是头一天,她会对我说很多话,邻居长,邻居短,谁的媳妇生了,哪个老人死了。诸如此类,也就是这些,说了这些就不知说什么了。我也不知对她说什么,因为我能说的她都听不懂,没兴趣。一个村庄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我们只能说这个村庄里的人和事。但这毕竟是有限的,要不了一个下午就说个精光。然后我们经常四目相对,沉默无语,接着她就会赶我走,怕我在她身边耽搁久了,会被世界冷落、抛弃了。我不走,但确实也不知做什么,只能无奈地看她忍受病痛,她对生的焦虑、对死的恐惧,很难受,很无助。
④这时候,我经常想,她要是能看文学书该有多好。像今天这个日子,我会首先推荐她读郁达夫、阿来、蔡骏、石一枫等,因为读你们这些人的作品,你们就在她身边,是个很好的理由。如果在其他的日子,我也许会推荐她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活着》等等。如果她读不了,能听,我也可以给她读这些作品。
⑤这些作品都艺术地再现了人生的苦、生存的难,洋溢着人性的光辉、美丽,向死而生的豁达、宽广等等。我相信,如果她能听读这些作品,首先可以打发被病魔困在床上的大把时间,其次这些作品本身的底蕴、象征、启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她力量,让她焦灼的心灵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和温暖。
⑥但我母亲只认得几百个字,她认得的字都是村里人的姓名、地址、农具、家什,要说是阅读,一张报纸都应付不了,更别说文学书。她和文学隔着十万八千里,她是文学世界的外星人,文学独有的魅力、力量,她一无所知,更难以所用。即便我的书她也只能用手摸一摸,不能用心去领受一丝力量,这是她最难得到的,但我想也是她此刻最需要得到的,是我们亲人对她口号式的安慰无法替代的。
⑦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在这里相聚。那么文学到底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用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文学没什么用场。你心里装着曹雪芹、莎士比亚,老板不会给你加工资,找恋人加不了分,买房子打不了折,等等。确实,文学在功利的现实面前,在冰冷甚至不乏残酷的世界里,它是渺小的,轻如鸿毛,甚至是多余的。
⑧但你们知道,生活不只是早九晚五,不只是房子和票子。说穿了,生活不只是身体的生活,房子和票子能善待的只是你身体的生活,而我们还有身体之外或者之内的生活,即心灵的生活。面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时,我们的身体是废物,根本奈何不了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左右开弓、上压下打。而文学,恰恰就在这时候会发生作用,也可以说,对人生有大用场。
⑨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补,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能去对付比我母亲病痛更痛的痛。
1.读第③~⑤段,请简要概括作者希望病床上的母亲能看文学书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她和文学隔着十万八千里,她是文学世界的外星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这是她最难得到的,但我想也是她此刻最需要得到的,是我们亲人对她口号式的安慰无法替代的”一句中,“这”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理解,作者认为文学到底有什么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边有一个小小的花店,姹紫嫣红的花,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一对姐妹每天打工归来总要在花店前流连一番,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世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我们不能要求自己样样占有,其实,许多东西看看就好。
请以《好物未必要占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