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身经磨难,心寄苍生
——杜甫诗整合阅读
(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
2024年中考语文大单元复习专题课件★★
生平
少年优游豪情壮,广交俊杰情谊长。
仕途不顺忧国事,战乱纷繁多危亡。
入朝为官后被贬,挂冠归去常忧殇。
暂居成都建草堂,四处漂泊逝他乡。
诗圣
少年优游豪情壮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饱览壮丽河山,过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他的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漫游途中写下《望岳》。
少年优游豪情壮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少年优游豪情壮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诗中却没有一个“望”字,虽没一个“望”字,却又似乎句句在写望,少年望见了什么样的泰山?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你又望见了什么样的少年?
少年优游豪情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此句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少年望见了绵延无尽、参天耸立的雄伟泰山。
少年优游豪情壮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是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拟人化,大自然把神奇秀丽景色都给了泰山。少年望见了神奇秀丽的泰山。
泰山像一把利剑将阳光隔断,山南山北两面明暗不同,少年望见了风格迥异的泰山。
少年优游豪情壮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之景,“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少年望见了气象万千的泰山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直抒胸臆,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写想望之景,让我们望见了放荡不羁、少有壮志、自信豪放的少年。
少年优游豪情壮
少年优游满豪情,
报国之志藏心胸。
情怀豪放意气风,
敢向绝顶问苍穹。
诗词鉴赏角度:知人论世(诗人经历、写作背景)
时隔二十多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成一片废墟。公元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即位的消息,不顾安危来投奔,想要为剿灭叛军献策,结果被叛军掳至长安。公元757年春,他来到街头,目睹满目荒凉的景象,想到与亲人久别,生死未卜。触景生情,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仕途不顺忧国事
战乱纷繁多危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破是破败,残破的意思,写出了破败不堪的长安城。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担忧。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本该草长莺飞、莺歌燕舞的长安城却乱草遍地,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担忧。
战乱纷繁多危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鲜花反而流泪,痛恨离别,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作者选取了花鸟意象,这些事物本来让人感到开心,但作者因感伤国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痛恨离别,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乱纷繁多危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连三月突出强调战争持续时间长,抵万金突出强调家书的珍贵;表达作者因家信不至而焦急,对妻子儿女思念,渴望团聚。
战乱纷繁多危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上簪子。
“搔”是动作描写,准确写出了诗人因国破和亲人离散而忧愁,刻画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形象。
安史之乱山河破,烽火连天亲人隔。一夜之间白发落。
诗词鉴赏角度:关注炼字、写作手法、典型意象
挂冠归去常忧殇
忧国思家的杜甫,终于在757年四月,逃离长安,投奔了肃宗,杜甫被授予左拾遗。然而不久,杜甫却因触怒了肃宗被贬官。贬官途中,他目睹唐朝为平判安史之乱,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所到之处可谓民不聊生。杜甫由此写下了《石壕吏》。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男二死——
晚年丧子之苦
衣不蔽体——生活困窘之苦
自请服役——征途行军之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挂冠归去常忧殇
诗人通过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挂冠归去常忧殇
挂冠归去常忧殇
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地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余秋雨
暂居成都建草堂
公元760年春天,49岁的杜甫在朋友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暂居成都建草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以描述开篇,用写实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写出了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暂居成都建草堂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暂居成都建草堂
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这种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暂居成都建草堂
四处漂泊逝他乡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处漂泊逝他乡
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他凄苦不堪,年老体衰,靠饮药维持生命。768年,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礼赞壮阔的洞庭湖。同时感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己足够悲苦,但他更悲苦的是“戎马关山北”,他为战乱不息而“凭轩涕泗流”。
杜甫虽一生曲折,一生漂泊,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
24岁的杜甫,壮志满怀,立于泰山,他说:
46岁的杜甫,在残破的长安城里,他叹:
49岁的杜甫,在成都茅屋依然心系天下,他吟:
56岁的杜甫,漂泊荆湘,来到岳阳楼,他诵:
喜怒哀乐,皆与国家息息相关。
“诗圣”杜甫,不仅因为他的诗歌成就,更是因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仁者之心,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