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宗山客
2024年中考语文大单元复习专题课件★★览大漠风光,悟边塞情怀
——《木兰诗》《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秋思》《使至塞上》大单元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行知中学一年一度的“学科周·诗歌节”活动已盛大启航,刚刚经历过暑期研学的同学们各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今年诗歌节的主题是“城市与诗”,有“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大唐盛世,也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姑苏城外;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塞外风雪,也有“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繁荣富庶……对此,刚从甘肃大漠返回校园的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2000多年来,无数诗人在金戈铁马和征战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抱负,在大漠戈壁、雪山草地的征途上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和人格,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记录了一个时代。
今天,同学们游览甘肃,欣赏边塞风光,感受边塞生活,再次读起那些飘着豪放之气的诗句,能感受出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也能体会出一批文人热血报国的心绪。请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梳理今天要学习的边塞诗中描写大漠风光和军民生活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壹
壮美山河,大气开阔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派,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唐朝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qí)、崔颢(hào)、王之涣、王翰等。
大漠风光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南北朝《木兰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看图读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两句从听觉角度描写出边塞夜景,只听见黄河流水溅溅声响,燕山胡马鸣啾啾的声音,只因离家已远,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衬托木兰的思亲之情。
看图读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看图读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压”这个词加强此种态势之描写.
“欲摧”补足来势猛烈,刻画了危险的情形。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说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体现出将士的雄姿英发。
这句诗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氛围,勾勒出战争的危急形势。
看图读诗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燕脂”“夜紫”形容战场血迹。作者通过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描写,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看图读诗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
诗眼:异。
意象: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
作用: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
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看图读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与长河:山水诗人的边塞图景。
“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直”“圆”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在甘肃的游览照片,选择能体现照片画面、意境的诗句,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美、意境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知识小结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胡天、秋月、大漠、孤城、雪山、黄河、长云、冰雪、黄沙、关山、瀚海、边声、角声、胡雁、牧马、北风、朔风、阴云、寒云等。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辕门、戍楼、吴钩、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金戈铁马等。
知识小结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青海、龙城、燕山、蓟北、长城、雪海、陇西、安西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边塞诗中常见乐曲:
《折杨柳》《杨柳曲》《梅花落》《关山月》
6.边塞诗中常见人物:
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飞将
金句话题
唐诗历来以题材广泛著称,正如其宏阔无垠的疆域。自然的迥异之趣,造就了吟咏对象以及歌颂情怀的千差万别。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古诗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王维《塞上作》)
贰
建功立业,壮志豪情
军民生活
请同学们简要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点明每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用意。
整首诗可以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部分: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用了互文和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用复沓手法道出行程之快,形势之紧以及思亲之情。
第三部分:概括木兰十多年的征战生活。首先用夸张写法写木兰征战万里疆场,再以苦寒环境写作战艰苦。
第四部分: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五部分: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铺陈父母姊弟各自举动,再以互文写法写木兰女儿情态。最后写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火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部分:用比喻作结,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聪明狡黠。
所表之情:这首民歌通过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爱国、坚毅勇敢、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课堂活动
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之士。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
军民生活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其中既有“将军”,又有“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军民生活
课堂活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渔家傲·秋思》中的具体意象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本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本词的显著特点。
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军民生活
总结思考
《木兰诗》《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使至塞上》五首诗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
小结:
抒写军旅生活的单调苦寒与战争的残酷;
表达边关将士们的怀乡思亲之情;
抒写诗人对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赞美之情,以及边关将士舍身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知识梳理
边塞诗的内容与情感
(一)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辛。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艰苦来反衬戍边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表现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奋勇杀敌、报效祖国的决心,讴歌他们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为国奉献牺牲的精神。
(三)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无限乡愁。
(四)戍边将士的愤懑之情。(1)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2)揭露军中苦乐不均;(3)讽刺、批判将帅、当朝者腐败无能;(4)反映长期的戍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深切同情。
(五)对边塞风光的喜爱和赞美。描写山川景物奇丽壮阔、苍劲寥廓的边塞风光、风土人情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的内容与情感
叁
学思结合,实践应用
小组合作
确定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确定主题城市
讨论主题
成果展示
诗歌节:城市与诗
以兰州、嘉峪关、敦煌等城市为例,按时间整理边塞诗作品
举办“金戈铁马 盛世情怀”朗诵会,绘画展
总有一种情怀,叫边塞。
城市繁杂,市井纷扰。
世态炎凉,总能轻而易举地打磨果决;
柴米油盐,总能不遗余力地消耗耐心。
红绿闪烁的路口,切割尽长路漫漫。
高低错落的楼宇,遮挡尽日月天光。
边塞的号角,仿佛在午夜梦回中千万遍地响彻:
来吧,来边塞;来领略,来游吟。
诗歌节开幕词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初唐,深秋。帝国辽阔的幅员上,
有一处位于今天甘肃的边塞突然名声躁动了一下。
在那里,一位“博学工文、善举宏辞”的行官,感慨万千。
他叫王涯,青年出仕,一路轻松擢升进士,官至翰林。
德宗驾崩,宪宗上位,旧官僚难免受累。
他不意外地获贬。自古迁客骚人,多成就慷慨悲歌。
霎时间,陇上风光混杂抑郁不得志,诗句喷薄:
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不疾不徐,不直抒胸臆,
萧瑟和失意却不言而喻。
这首诗,取名《陇上行》,
从此,甘肃成为了边塞诗的大本营。
陇上风急,我以为长风有信,可以传歌千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然而苦寒无涯,惶恐春暖不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陇上日月交替,我以为明月寄相思,定能梦回中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然而落日举目,不禁悲怆哑然:
“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
陇上苦寒,我以为冰天雪地,只能开怀解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而绿洲丰盈,错愕重回家乡: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教师朗诵
你深知道征战艰险: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却看不惯半壁江山: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你煎熬着疾病交加: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却仍前行百折不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已经振臂疾呼: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却报国无门生愤懑: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从军日久,青春已逝: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功名无望,军营也不乏争斗: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午夜梦回,声色竟能使人思绪惆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到头来,只叹不间歇的奔忙,
无休止的战乱:
“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
教师朗诵
朗诵会
(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