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认为“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一里之人必须“尚同”于里长,以此层层上推,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甚至要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表明墨子( )
A.背弃了农民阶层的利益B.支持君主的独裁统治
C.吸收了法家的学说理论D.具有浓厚的集权倾向
2.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楷书追求形体方正,而行书和草书是追求快速书写的结果,大量使用了连笔,这些均与秦汉时期篆书的瘦长、隶书的扁平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教育的进一步发展B.士人群体不断壮大
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D.新书写载体的推广
3.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松动
4.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下表所示为洋务运动期间轮船招商局与外国在华航运公司议定的航线分配比例。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
A.企业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致力于促进通商口岸的开发与发展
6.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清廷陷入空前孤立B.地方督抚支持革命
C.革命派具有软弱性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7.有学者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想尖锐冲突的当时,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很注意从传统中汲取自卫和反击的力量。他们把从先秦直到清末,肯面对事实、肯作独立思考的人都引为同道,把一切“异端”都努力发掘出来。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摧毁了封建旧文化的社会影响
C.试图调和中西文化冲突D.积极寻求社会转型的思想资源
8.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 )
A.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B.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要求
C.顺应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具有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
9.《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A.《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B.《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
C.《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D.《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
10.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旨在( )
A.为印度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基础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
11.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12.下图是“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
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13.1521年4月,马丁·路德在德意志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面对教皇使节作辩护发言时说:“我不能向教皇屈从,放弃我的信仰,理由是他们错误百出、自相矛盾的情形有如昭昭天日般明显。”这反映出马丁·路德( )
A.否定教廷对“圣经”的解释B.主张摆脱宗教神学束缚
C.认为依靠信仰即可得救D.倡导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14.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由此可知,这些“小册子”的发行( )
A.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
C.为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D.鼓舞人民开展民族独立斗争
15.1837年,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的旅途过程:“路边的花儿已经不是花儿了,成了斑点,甚或条纹;所有的点都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条纹;小镇、尖塔以及树林,在天际线上疯狂地跳着乱糟糟的舞蹈:不时地,一个影子、一个形状、一个妖怪,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雨果这样描写折射出( )
A.欧洲旅行观念改变B.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C.工业加重化工污染D.交通运输方式革新
16.马克思在其《法兰西内战》中所引证的事实的叙述和评论,绝大部分是从巴黎出版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报纸和作家雨果的报纸(自由派报纸)上摘录的。这些报纸虽对公社的措施有看法,但并不敌视公社。这可用于说明( )
A.法国资本家不反对巴黎公社B.巴黎公社的执政措施深得民心
C.巴黎公社的存在有其合理性D.马克思为公社进行了大量宣传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做了舆论准备。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提出核心主张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兼顾“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发现”时期。那时的学者对什么都感兴趣。如维吉尔在1499年写成《论发现》一书,对万事万物都要问个“首次发现”的问题,甚至“神(God)”这个词最初是如何使用的也要弄个清楚。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样引人注目。下图所示是萨通的《六翼:文艺复兴科学家》目录:
——摘编自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围绕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的态度及其各自的理由。(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两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看法有如此大的差异。
(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摘编自咎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6分)
(2)作为历史的观察者,你认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出路在哪里。(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DCBB 6~10:ADBCB 11~15:CAACD 16.C
二、非选择题
17.(1)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的理由:认为该政策能筹措军费;促进物资的流通;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的理由:盐铁政策违背以德治国,不是长久之策;盐铁官营政策与民争利;抑制农业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认识:经济政策的争论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这场争论双方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18.示例一:
论题: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兴起具有推动作用。(2分,论题中需要有“科学”一词)
论述: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反对迷信盲从和封建神学世界观,激发了欧洲人对基督教传统信条的怀疑。(2分)近代天文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打破教会的“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2分)
随着文艺复兴从意大利扩展到整个欧洲,当时的思想家、艺术家歌颂人性,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家对世界、对各个知识领域的浓厚探索兴趣。(2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伽利
略进行力学和运动学实验)受到了人文精神的巨大感召,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分)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怀疑精神、探索精神的传播,这些精神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基础。(2分,小结中需要有“科学”一词)
示例二:
论题:科学革命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创造了条件。
(2分)
论述:近代科学革命兴起于16世纪哥白尼在天文学领域对神学教条的挑战,1543年“日心说”的提出动摇了中世纪天主教所宣扬的世界观(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2分)除了激励人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也为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会的存在价值提供了科学验证,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2分)
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近代科学成就,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思维方式和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近代科学方法加以总结推广。(2分)启蒙思想家也受其影响,将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运用于对国家起源和政治权力运行规律的探索,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2分)
总之,近代欧洲的科学革命,不但否定了天主教神学教条的合理性,助推了宗教改革,而且为启蒙思想家提出反封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推动了欧洲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9.(1)伏尔泰:认可。(1公)
理由:皇帝仁慈、贤能、讲道德;法律与伦理道德相融,褒扬善行。(4分)孟德斯鸠:批评。(1分)
理由:皇帝独揽大权、为所欲为;法律与习俗相混、法律取决于皇帝意志。(4分)
(2)信息来源有限:二者都主要通过出版物间接获取传教士提供的信息研究中国,并非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第一手材料。(2分)
政治主张有别: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4分,或者政治目的不同,伏尔泰用中国的人道主义或者重道德来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孟德斯鸠否定中国的君主专制来论证三权分立的合理性;或者观察角度不同,伏尔泰从中国的以礼入法出发,孟德斯鸠主要批判了中国古代的“人治”)
20.(1)改革上先试点、后展开;价格上实行双轨制;方式上推行承包制(逐步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上关注民生。(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减少医疗收费,减轻人民负担;收入上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下放部分权力到医院,调动医院的积极性(或者扩大自主权,权责明确);引进先进医药设备,提升医疗技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或加大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医疗反腐)。(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