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08:0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登泰山记》
导入
望 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的技法。
4.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
知人论世,标题解读
1.作者介绍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与方苞、刘大槐ku1并称“桐城三祖”。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中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的文章理论。
2.题目解读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②“泰山”,别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文化底蕴深厚、观雄伟壮丽景,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刻石题字、作诗记文。
③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碑记:古代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登泰山记》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游览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经过和所见所感。
3.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
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
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
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任务一:诵读课文
要求:诵读全文,读准字音,理清层次结构 。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任务二:译读课文
要求: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实
词、虚词以及句式),培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方法:
①留(保留)
②删 (删除)
③换(替换)
④调 (调语序)
⑤补 (补出省略成分)
⑥变(灵活变通)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山南水北为阳
阴:山北水南为阴
西/东:n-状,向西/东
当:介词,在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山南
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进济水。正处在那(阴谷和阳谷)南北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长城以南十五里。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
北谷,越长城之限①,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②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cú徕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以:在 乘:趁,冒着 历:经过
限①:界限 至于:到达 是:这,代词 麓:山脚
蹬:台阶,石阶 限②:n-状,像门槛一样
几:几乎 及:等到 负:背,覆盖烛:照,n-V
居:停留 然:.......的样子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判) 崖限当道者(定后)
参考译文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
3.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①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②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ǔ。
晦:阴(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稍:逐渐
极天:天边 须臾:片刻,一会儿
采:同“彩 或①:有的人
或②:有的
绛:大红色
皓:白色
驳:杂
偻:脊背弯曲/鞠躬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此东海也(判)
古代纪时法
①天色纪时法。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
②地支纪时法。以12地支来表示一昼夜12时辰的变化。
我国古代把夜间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鼓或五更。
参考译文
戊申日正是月底的最后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迷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间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参考译文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日观了路上刻写的石碑。都是唐代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赶不上去看。
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平方:平整方正
罅:石缝
参考译文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
任务三:分析课文
阅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 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3.第三段感彩如何 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4.第四段感彩如何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5.第五段感彩如何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思考1:请概括第1段的内容。
本段写泰山的地理形 势
南北分流:汶和济——面
南北分界:古长城——线
最高之处:日观峰——点
思考2: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写登泰山的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①来到泰安的时间和线路:余以乾隆......至于泰安。(路途远)
②登山的路线:是月丁未,与知府......磴几不可登。(攀登难)
③泰山之巅的景色:及既上......半山居雾若带然。 (景色秀)
登上山顶时看到怎样的景色 怎么写景的 请赏析。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负”字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 态美,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照亮,名词 活用为动词,苍山上的积雪照亮南面的天空,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 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若带然”,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 而且比喻新奇,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
思考3:思考: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本文描写的重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日出盛景的 描写泰山顶上的景色运用了哪些手法
时间顺序: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山白若樗蒱数十立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一比喻,写山的颜色、太阳的颜色
而皆若偻一一拟人,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思考4.思考:第4段列举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有何作用
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表现了泰山悠久的历史风貌。
思考5.第5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
①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②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
③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课文总结
1.文章脉络
第1段: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2段:登泰山的经过
第3段:泰山的日出景象
第4段: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泰山的自然景观
第6段:交代记游人(游记的常用格式)
2.主旨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3.艺术特色
1.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
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从京城到泰安的旅途,作者仅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句话就表现了出来。再如写登山时,作者仅用“道中迷雾冰滑,橙几不可登”两句就写出了登山之艰难。读者读到这里,又联想到前文的“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便能想象出登山路上的难险。作者在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时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2.刻画小细节,烘托大印象。
作者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了对泰山的大印象。如写泰山高峻,作者不直接写泰山之高,而写“其级七千有余”,登临山顶,“半山居雾”,站在日观亭中,“足下皆云漫”。又如写雪,作者除了“雪与人膝齐”一句直言雪大之外,其余是用“明烛天南”“白若樗蒲”“绛皓驳色”等从旁烘托。作者写天气寒冷则用“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细节来渲染,而没有直接写自己感觉寒冷。全文景物描写的成分不多,但作者抓住了典型细节并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来写泰山的景象,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
3.有序有物,章法严谨。
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的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并然有序。作者犹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先向大家介绍游览地点的概貌,使人对它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带领大家登山观景,途中,说古道今,介绍相关的地理知识,发表对泰山景色的看法。全文除第1段以空间为顺序外,其他多以游者行踪为线索,写清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有条不紊,前后呼应,作者很好地实践了“言有序”的写作理论。
拓展阅读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布置作业
1.本文多处使用烘托、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一些色彩词和动词极富感染力,请你找出来做简要赏析。
2.撰写游程解说词,为泰山作广告。
请你在“冬季泰山二日游”路线的基础之上,根据课文内容,撰写游程解说词,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中要有对景色的基本介绍,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3.选取你去过的一个景点,仿照本文的写作方式,写一篇游记。
第1题参考答案
(一)赏析动词运用之妙: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①“乘”“历”“穿”“越”这几个动词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富于变化。②生动地刻画出作者风尘仆仆的样子,写出了他登泰山的兴致之高。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散发生机、奕奕传神;“烛”字显出了雪光的亮度,写出了日光和雪光交相辉映的奇景。
(二)赏析比喻运用之妙: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若带”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又有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赋予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峰如掷具一般。“漫”字写出了云雾之大;“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峰以西的山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日观峰以西的山峰以人的姿态,形象而生动。
(三)赏析色彩运用之妙: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天边云彩颜色瞬间的变化,静动有序,张弛有度,写出了天空五彩斑斓的壮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