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北斗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13分)
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一第四段原文只是概括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原文内容无选项中
的因果关系。
2.答案A
解析:B项“在毛泽东诗词中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理解有误,原文
是“浪漫主义手法”,非“现实主义手法”。C项“古代帝王”理解有误,以偏概全:后一部分无中
生有。D项“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理解有误。材料二第二段的语意是为了佐证“在中国历
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并不能由此推出“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之
结论,故此项表述错误。
3.答案C
解析:A项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乐观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B项暗示了战
斗的壮烈,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C项表达了作者(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
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作者运用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
了对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
格。D项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
4.答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
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②第二至五段,毛泽东诗词从革命浪漫主
义精神、革命现实主义风格、革命英雄主义气魄三个角度分说。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表
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评分参考:“总分总”结构1分,每点1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5.C6.B
7.①勇敢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
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
扯嘴逗闹。
③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
④自尊和倔强。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
(每点2分,共6分)
8.①开篇描写初冬青白冷寂的太阳,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
的生活作好了铺垫。
②结尾写“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
高一语文学科答案第1页(共4页)
氛,烘托了二豁子善良的品性。
③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遥相呼应并形成对比,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正是善良的羊凹岭人
把贫穷、阴冷的羊凹岭点燃得温暖、明亮。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错。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
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她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错。这一描写应是说明了“羊凹岭的
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
C.“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错。二豁子对敲锣的孩子说要收养他做儿子,是戏弄孩子,
所以这一情节应是表现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
D.“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错。拿出两个馒头,羊凹岭的人们或者拿出一个南瓜三五个红
薯的行动,表现的应是物质生活的艰苦,没有把他当作讨饭子。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
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任务的分派来看,敲铜锣的孩子分担的最多,这表现出孩子的少
年勇敢和能担当的特点。
“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
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
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误会村人的意思
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出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
“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接粮食前鞠躬,
表现出孩子处事的不卑不亢。
如当别人说他是乞丐的时候,“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
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
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他以锣声表达村人轻慢他时
的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出孩子的自尊和倔强。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对环境进行了一番描写,“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点明
了小说发生的时间:“太阳青白冷寂”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给读者在心理上形成
一种压抑之感。从材料二“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
写与景物描写”可知,这样的气氛营造,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作好了铺垫,也从侧面
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
而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也以一段环境描写做结,“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
又温暖”,夕阳的温暖、明亮,从国内文本二“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
身临其境”可知,这一描写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
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与结尾“温暖、明亮”太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互相呼应。小说
描写的羊凹岭生活贫困,卖艺人也是生活穷困,但从村民们尤其是二豁子表现出的善良可以感受到
人性的温暖。所以小说的结尾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也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一一人性的善良
高一语文学科答案第2页(共4页)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北斗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
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
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
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
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
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過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
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橡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
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
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
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
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
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
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
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
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
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
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
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
“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
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
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
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
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
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