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中国古代第一篇论述有关 教师的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
人(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
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
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
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
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 至吏部侍郎。
古人称谓有以下几种:
称官职
称为官之地
称谥号
称家中排行
称居所名
唐 宋 八 大 家
苏 轼
欧 阳 修
柳 宗 元
王 安 石
苏 洵
韩 愈
苏 辙
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
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 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 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
决 摒 弃 只 讲 形 式 不 重 内 容 华 而
不实的文风。 由于他对古文的 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道济天下所溺”。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文本研读
韩愈的这篇文章是写给谁
的 在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
知 人 论 世
由此可见李蟠是一个从师好学的青年才俊
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思考:韩门弟子众多,为什么他偏偏选择写信给 “年十七”的李蟠呢 分析一下李蟠这个形象。
行古道
知 人 论 世
通习六艺经传
勤学好问
年十七
不拘于时
好古文
时 代 背 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
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 3,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
名。》
一一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
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
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表着一种封建门阀制
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 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 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
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 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等等都属 “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 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 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 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解题
读准字音
句读 dòu 或不焉 fǒu 经传 zhuàn
传道 chuán
老聃 dān
冉冉升起 rǎn
作师说以贻之 yí
怡然自乐 yi
zòng (古同“纵”长幼
yú 李 蟠
yú 姓潘
bù
cháng
zhǎng
pán
pān
读书
从 师
从横
近谀
须臾
dú
cóng
不能
苌弘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 ( 是 ) 靠 ( 他 ) 来
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 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 (有了)
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表假设 动词,成为
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 。表承接 疑问代词,谁 跟从 指示代词,那些
求学的人 用来… 受通授,传授 疑难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发语词 哪里,表反问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所字结构, 因此,所以
春 ,师之所存也。存在的地方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 (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 人 ) ,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 (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 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 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 师所在的(地方) 。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 两 个 角 度 阐 释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表承接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过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的原因 语气副词,表揣测,大约,大概
唉,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 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
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 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宾语前置 有的向老师学习 同“否” 放弃 形作名,明智之处
包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宾语前置标志 形作名,小/大的方面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 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他们书本的文字, 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 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 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代词,他们 对于 意动
受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未成年男子 文字
语助 糊涂
焉, 惑矣。
从师
学习
师
判断句
那些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 笑 , 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 到 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 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 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 盛
谄媚 主谓,取独 不与同列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竟然 反而 赶得上 语气副词,表感叹
智乃 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他
代词,这些 意动,以…为耻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子云者,则
道德学问
这类
各种工匠
语气助词,表感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而提
倡要“从师”的 请找出交代社会背景的 语 句 。 (研读第2自然段)
文本研读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
社会风气 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明确: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论证了 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三个方面 对 象 从师态度 结 果
论证方法
壹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 圣益圣 ”
通 过 正
反对比,
论 证 了
从 师 学
习 的 重
要 性 。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 愚益愚 ” 贰 其子 择 师 而 教 之 小学 其身 耻 师 大遗 叁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 大 夫 之 智 不 及 巫 医 乐 师 百 工 之 人 士 大 夫 之 族 日师日弟 聚而笑之
研读第2段论证结构及方法: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则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人之族,群聚笑之
分析第2段论证结构:
核心内容:批判今人“耻学于师”陋习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小学大遗
智反不及
自 比 横 比
益圣益愚
七 纵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苌弘、师裹、老聃为师。郯子
这些人,他们都比不上孔子才德优秀。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那么其
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
超过弟子,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超过 学术技艺 这样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米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裹、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
意动,以…为师
不一定
才德 优 秀
比得上
固定的
这类
那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官职 音乐 弹琴
引用论证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第三段韩愈是如何来论证尊师重道传统的
圣 人 无 常 师
举例论证
礼
《诗》 《书》《礼》 《易》 经文 传文 全面
《乐》《春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 艺 经 传皆通习之,
赞许 古人从师之道 来
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
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
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状语后置
被动句
赠送
结尾: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
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 “行古道”,也是对士
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最了从师。
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统个中心。
第四段小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 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 师焉。
>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圣人无常师。
> 孔子从师的行为。
>: 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一个分论
点,正反对
比论证。
第二个分论
点,举例论
证、引用论
证。
中心论点
文章脉络回顾
全文总纲
分论点1
论据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激励后学。
论据
写作缘由
古之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2
聿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
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1、 古今对比(纵比)
2、 自 己 与
( 自 比 )
孩子对比
3、巫医、乐
师等与士大夫(横比)
对比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 择师的标准
提出中心论点,
阐述师的作用 和择师的标准
(三段)
(四段)
中 心 论 点 :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批判当时
的坏风气
正面
事例
论证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二段)
(一段)
道
理
论
证
人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会有一些人在重复着唐
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师重教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这个意义上 说, 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
典。 所以,有时反思我们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 出更耀眼的光芒!
拓展延伸
穿越千年,这篇文章仅仅写给那个
叫李蟠的学生吗
《宋史●杨时传》:”见程
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 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 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 外雪深一尺矣。 ”
程 门 立 雪
尊 师 重 道 传 统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永
婆拘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 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 却一直无专门礼仪。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 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 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
礼,辅以束修纸担雄牛而已,
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 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拜 师 礼 简 介
尊 师 重 道 传 统
言 知 识 :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2 吾师道也 道理
3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间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一词多义
传
重 点 文
1 代词,他
2 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代词,代“六艺经传”
6 代词,我
7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8 动词,到往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虚 词 - - - 之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贫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 这
虚 词 - - - 其
不忘物心 / 方得始终
《师说》理解性默写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66 29 O
②友非阐通知本是一生下…像迎董锝道理的, 谁 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
是 6 99 O
③文中说,从师经每结右小无关,其烟弹也第缝采辱人 ,闻 鹤庙南配之前,
要以之为师;而
66
师之所存也
99
O
④文中指出. 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①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句填空
师者
⑤韩愈认为,圣人之所以更加圣明,是因为他们 犹且从师而问焉
66 ” ; 而慰 学 于以更加愚昧,是因为他们
66 29 O
⑥文中指出是袖与致峰的态度 慢 圣人和愚人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结果, 即“ 99 O
区为开为海择师床灭旗比也从师学习的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66 99 O
⑧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愁,卑摺皋蔗师而学
的鼠盛别翼讳“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
名句填空
66
⑨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
《 是 故 弟 子 不 必 不 如 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
⑩文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66 》两句来说明
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名句填空
点 出李蝽的货管漫好之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
《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好古文
轻客典褐标辞道写作此稀文耸 的 缘由脸 句子是
养 。
66
名句填空
” ,
66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