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09: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放号”到底该怎么读?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活动一: 初读文本 体味情感
情感炽热
气势磅礴
“啊啊! 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呦! …… ! …… 啊啊! …… 啊啊! …… ”
“啊啊”能否改成“啊”?
“啊啊”中间需要停顿吗?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
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艺术》
你认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好诗吗?为什么?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这句话该怎么读?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任务二:紧抓文本矛盾,透视情感逻辑(反常合理)
“五四”时代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时代, 一次文化运动、 一次政治运动赋予了这个特定时代以特殊的内涵,厚重而热情,有着青春气象,可以称之为一 个青春的时代。1919年5月4 日,北京发生了一次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一次政治运动。
这一时期 还发生了一次文化运动,由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史称五四文化运动,又被称为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在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具有标志性意义;新文化运动前后延续时间较长,影响深远;五四运动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新文化运动萌发于1915年9 月,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一次提出“科学”与“人权”,树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1916年9月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任教,杂志迁到北京,以北京大学为阵地、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chú)议》,提出文学改良主张,提倡“言行合一”,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语言上的革命,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开端。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这是文学革命的发端。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专制、迷信、旧道德、旧文学。它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唤醒了一代青年,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整个社会披上了狂飙突进的色彩,充斥着打破一切的革新精神。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提出 “反传统”和“人的解放”的响亮口号,引领了人们追求自由、个性、权利、尊严的步伐。人的思想、个性与情感都得到了彻底解放,人的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奋力追求人的放恣状态。这对于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心灵不自由的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青春时代。
“太平洋”要把“地球”推到,“太平洋”本来就是“地球”的一部分,如何推到“地球”?
“反常”与“矛盾”
太平洋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是孕育太平洋的母体,是太平洋的根。就好比“中国社会”是“我们”的根一样,是中国的旧文化、旧体制孕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却要把那孕育了“我们”的旧文化、旧体制连根拔起,这就是“五四”精神的象征,这也是“五四”那代人力量和情感的展现。1919年的中国,积贫积弱,五四新青年们认为,只有和旧文化和旧制度做彻底地了断才能建设一个全新的富强的新中国。因此,此句的表达越无理越不通,就越能表现出“五四”一代新青年改造中国革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巨大信心。
“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能否把“努力”提到最前面?
2.“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努力”是“毁坏”和“创造”的前提和情感基础,是实施“毁坏”和“创造”的条件,因此,从逻辑上讲,是不是应该将诗歌的语序调整为“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
“反常”与“矛盾”
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来看,本首诗创作于五四时间,“五四”的首要任务就是“毁坏”,捣毁那旧的体制、旧的文化,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捣毁一个旧的社会才能创造一个从内到外的全新的国家,这是“五四”的使命也是作者的担当,因此,作者才说“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然而,旧的体制和文化不是一触即溃的,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朽而不死的,它需要广大的青年持续地、不停地“努力”方能改造成功,因此,作者最后才说“不断的努力哟”!这既是对“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鼓励,也是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映照。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缔造者之一,以郭沫若为主将的创造社推崇浪漫主义,给中国介绍了拜伦、济慈、雪莱、惠特曼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所以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惠特曼诗歌的影子。创造社诗人有着“破坏”与 “创造”的时代精神、个性解放与表现自我的精神气度,这一点在郭沫若的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走近作者
郭沫若在创造社的发刊词中宣称:“创造者——我”要以"火山喷裂"和“宇宙狂飙”的气势来“创造光明的世界”。通过创造社的这个浪漫主义宣言,我们就能看到郭沫若身上具有的破旧与创新的浪漫主义的叛逆精神,或者说是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革故鼎新时代特有的“暴躁凌厉”氛围中,充满着年轻人创造光明的 “狂劲”,显示着一种“舍我其谁”的阔大胸怀。
走近作者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对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的形象概括)
评价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诗歌之妙,专求意象。”
本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择一两个谈谈。
《立》出现了哪些典型的、富有特点的意象?
特点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
在空中怒涌
壮丽
无限的、全身的力量、推到地球
滚滚而来
意象

毁坏、创造、努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诗中有很多“啊”“呦”,想想这和“我”的形象有没有关系?
“啊”是一种感慨一种惊叹,发自内心的一种对自由的追寻式的慨叹。
“呦”字既符合诗歌押韵的特点,又带着民歌的特点;对应“我”放号的形象。
意象特点
宏大
阔远
雄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天平山上白云来,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抒怀》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1.在古典诗歌中,不管天地的形象有多大,人都是寄存在天地之间的一个渺小的个体,塑造“天地”的意象也主要是为了表现生命之短暂、人生之渺小,以此来抒发人世之悲苦。然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塑造的“地球”意象却要比“天地”更加宏大,同时,人不在是附着于地球的一个渺小的生命,而是独立于地球之外、与地球完全平等对立的一个伟大个体,他有着超越地球的无穷力量。由此可见,“地球”这一意象之新,不仅是外在形象之新更是内在意蕴之新。
“我”——巨人的形象(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呐喊、歌号。)
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导学案提供的背景,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五四精神张扬的是对自我的追寻,所以在诗中出现了想象之下的放大的巨人的自我,在诗中看到了对自我的确认,对自我的歌号,对自我创造精神的肯定,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我”是时代精神的投射与放大
“白云”应该是象征了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他们拥有纯洁的革命理想,用“白云”就是为了凸显他们纯洁而朴素的优良品质,如果换成“乌云”则不可;其次,“白云”怒涌更凸显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尽人意,愤怒的已经不止“乌云”,这样的社会已经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了。“白云”越是愤怒越能凸显旧社会的罪恶,也越能彰显革命力量的强大。
2.“白云”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它给人的感觉是高洁、飘忽、轻盈,象征着离愁别绪(“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或归隐心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但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无数的”来限定白云,一改白云轻巧飘忽的传统形象,使其具有了量的厚重;用“怒涌”来修饰白云,使原本轻盈的白云也沾染上狂飙激荡的情绪,成为抒情主体的情感外化对象。
这首诗歌赞美什么样的“力”?
破坏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
创造新社会、新秩序、新思想、新文化
需要新青年为之不断努力
毁坏力
创造力
不断地努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到底是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发表于1919年,郭沫若27岁,这是诗人的青春呐喊,这是诗人在“五四” 这个青春年代里的青春呐喊。诗人是要将自己的青春,汇入青春时代的滚滚洪流,汇入中国的改变和创造中去。
知识小卡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各地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的力量: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关殖民地半封建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青春蕴含的价值在于“思想觉醒、创造新世界”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情感抒发:
本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意象抒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诗人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
青春的价值!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比喻、排比)
关注诗歌的表达手法
郭沫若:《天狗》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重复)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排比)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夸张)
讨论
这两首诗具体展现了“五四”精神哪些方面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觉醒
追求个性的解放
充满青春的激情与力量
敢于推翻一切旧势力的豪勇
敢于创造新局面的胆魄
放眼寰宇的眼光
保持奋进的姿态
“五四”精神的具体化
“五四”精神代表着青春力量,它永远不会过时。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
芒克(原名姜世伟),1950年11月出生。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
1978年底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并出版了处女诗集《心事》。
1987年与唐晓渡、杨炼组织了“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并出版刊物《幸存者》。
诗集有《阳光中的向日葵》(1988)《芒克诗选》(1989)《没有时间的时间 》《今天是哪一天》《芒克的诗歌》,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
芒克简介
诗歌创作于1983年,当时人们迎来了改革开放,也迎来了思想的解放。在之前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向日葵的意象时常被阐释为绝对服从于“太阳”、丧失独立思想自由的人群。
写作背景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塑造向日葵这一形象的。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塑造向日葵这一形象的。
朗读与思考
1、拟人,塑造了向日葵敢于反抗权威,挣脱束缚的形象;
2、夸张,塑造了向日葵伟大的人格,也凸显了抗争的艰苦与悲壮。
当年,正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等一批诗作表达了“五四”的最强音;80年代,正是《阳光中的向日葵》等诗作表达了民众的启蒙与觉醒,这其实也是“五四”精神的延续。
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