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重点)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重点)4.仿照诗歌的形式,写一首诗歌,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延伸。(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大自然音效的音频,引导学生听音辨声,并谈谈听声音的感受。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如果题目中去掉一个“听”字,读一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只用一个“听”,让人觉得只是好奇地听、偶然地听,有提醒人们注意听的意味。而课题中用两个“听”,意思更进一步,不单要“听”,还要仔细地听、认真地听、专注地听,这样才能听到秋的声音。(如果学生预习过课文,还能说出秋的声音不单单是可以听到的声音,也有用心感受才能体会到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听音频朗读,圈出生字新词,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相机指导归类识字、识词。
识字方法:“抖、振”可以结合动作演示、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辨析理解;“辽、阔”可以查字典、结合图片等进行理解。另外,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编字谜、顺口溜、生字加减法、形近字组词辨析等自主识记生字。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标出小节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并和同学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参照“自主学习卡”上的问题读课文。并自主思考,与同桌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汇报展示。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它告诉我们哪些学习诗歌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善于联想和想象,动脑思考。)
(2)找一找:秋天有哪些声音?诗歌里写了哪些声音?(黄叶落、蟋蟀鸣、大雁叫、秋风吹拂的声音。)
(3)说一说:一边读前三小节,一边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按小节顺序出示不同的秋景图片(落叶图、蟋蟀图、大雁图、田野图)。教师指名读每一小节,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写的是哪种声音,并想象每一小节的画面。学生能针对课文内容表达即可,不要求统一说法。
(4)想一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教师引读第4小节,借助更多秋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厅”在文中的含义。
过渡:听听,树叶飘落了,“唰唰,唰唰”;听听,蟋蟀在唱歌,“,”。听听,大雁当空鸣叫,秋风拂过田野。不同的演奏家表演着不同的乐曲,把大自然变成了一间“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5)语言训练,出示课件:仿照前几节的形式,写一写你听到的声音。然后开火车朗读。
示例:
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波浪,“哗哗”,是和伙伴们嬉闹的欢笑。
听听,秋的声音,雨点敲打屋檐,“滴答”,是善意地提醒人们天气转凉。
(6)引读并点拨第5、6小节,思考:这些声音与前面三节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前三节的声音是用耳朵听到的,这里的声音是用心去听、去感受的。)
过渡: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秋的声音,在哪儿呢?我们一起读第5小节——(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方法拓展:连续四句“在……里”,像这样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近、结构相同的短句构成的长句子,就叫排比句。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也碰到过这样的句子。
(7)诵一诵:把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齐读诗歌,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从这些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从这些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和热情。同学们,只要用心听听,我们一定都能听出秋天独特的韵味。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式,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卡”的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诗歌内容,抓住重点,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语文学习是对听、说、读、写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设计以朗读为重点,并巧妙糅合看图描述、情境表演、延伸写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展开了大胆合理的想象,自然融入诗歌的画面和意境之中,更好地体会到秋天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和声音的妙趣,从而唤醒了学生对声音、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仅实现了与诗情的共鸣,也有效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而在教学时怎样把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又有合作意识,积极交流,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考量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