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fù( )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qiān shǔ( )、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打量( ) ②瞬( )间
③fù( )京 ④qiān shǔ( )
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试分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A.他建议,学校应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补差培优,让家长吃下“定心丸”。
B.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人视玉如宝,作为珍饰佩用。
C.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 ① 、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949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闹灾荒战乱,百姓 ② 。少年时袁隆平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 ③ 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后吓了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____④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着世界。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
《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 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
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
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9.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11.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liang ②shùn ③赴 ④签署
2.①文中写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突出了袁隆平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②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③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3.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粮食之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从而肯定研究杂交水稻的重大现实意义。
4.B [B项和例句中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讽刺、否定。]
5.解析:第①处由语境中的“一心为民”“同心同德”可知,此处应填写“肝胆相照”(以真心相见)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处由语境中的“1949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闹灾荒战乱”和“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可知,此处应填写“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处由语境中的“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可知,此处填写“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④处由语境“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不畏艰难,甘于奉献”“苦苦追求”可知,此处应填写“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答案:①肝胆相照 ②颠沛流离 ③满目疮痍 ④呕心沥血
6.B [文中冒号和A、C、D三项中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B项表示提起下文。]
7.①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的精神。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于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的精神。③把袁隆平“乡村教师”与“名满天下”、“颠覆世界权威”与“专注于田畴”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于研究杂交水稻。
8.D [D项,篡改原文,“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这句话中“从而确定”错误,原文材料三的第五段中,原句是“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假说”并不是确定结论。]
9.D [D项,偷换概念,“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这句话中的“也不强调”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的最后一段中说的是“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不宜片面强调”不等于“不强调”。故选D。]
10.B [B项,混淆时态,“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材料三只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故选B。]
11.解析:本题中“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材料三第二段,其后就是关于日本学者命名的介绍、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那么分析原因就要明确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整理要点,得出第一点原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另外,一定不能遗漏“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信息,所以归纳出第二点原因: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答案: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12.①《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②《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及其意义;③《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