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答案
一 选择题:40分
1-5 CBDCD 6-10 DBCBB 11-15 CBCCC 16-20 CCBDB
二 非选择题:60分
21.(18分)
(1)K+外流 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2) 吗啡浓度和吗啡处理时间 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
(3)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神经递质
(4)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3分) 电流计①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3分)
22【答案】14分 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因此吸收131I量减少 上升 几乎不变 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递需要时间长,而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导需要时间短(3分) 生物体内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
23【答案】(16分) 一 过敏反应 核酸(遗传物质) 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抗体”) (疫苗引起代谢加快)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记忆 实验动物数量足够大、实验动物有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检测动物是否产生相应抗体
24. (12分) (1)促进胚芽鞘切段的伸长生长 H+(质子)(2)IAA结合并激活
细胞膜上的质子泵和H+(质子)跨膜运输至细胞壁需要一定的时间(3)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主动运输 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共20每题2分)
1.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挽救病患,而滥用则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药性。列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B .细菌群体耐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定向选择的结果
C .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细菌出现抗药性的根本原因
D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可将细菌的耐药性控制在较低水平
2.兰科植物俗称兰花,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兰花的多样性源于进化史上这些基因家族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类兰花的出现可增加生物多样性
B .测序结果为研究兰花进化提供了细胞水平的证据
C .不同地域的兰花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其更好地适应环境
D .不同兰花基因组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3.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4.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人体的单个细胞却只能在37℃左右的环境中生活。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
B.单个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多细胞生物本身
C.内环境稳态就是指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的稳态
D.高等动物依赖于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
5.已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现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分别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忽略实验操作本身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
A.甲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乙组小鼠的体温升高
C.乙组小鼠血浆胰岛素含量减小 D.甲组小鼠组织液中Na+增多
6.“抗蛇毒血清”的生产方式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注射“抗蛇毒血清”至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借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抗蛇毒血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原
B.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属于条件反射
C.“抗蛇毒血清”可刺激患者的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增加马的体液免疫对蛇毒的反应
7.如图表示神经细胞膜上Na、K的两种运输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方式1中的K+经过通道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下降阶段的生理基础
B.方式1中的Na+经过通道进入细胞内的,不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上升阶段的生理基础
C.方式2中的Na+经过载体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
D.方式2中的K+经过载体进入细胞内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生理基础
8.篮球运动员能够精准投篮与神经调节密不可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眼睛看到篮筐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B.传球、进球、躲闪等需要小脑调控运动过程
C.精准投篮过程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D.篮球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吸加速的原因是下丘脑调控的结果
9.如图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后到12点血糖浓度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早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受到抑制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
C.10点到11点血糖低于正常值,此时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增加
D.10点左右,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10.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应答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几乎对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有抑制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B.激素通过体液的定向运输分别定向作用于相关的靶器官
C.应激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抑制免疫功能
D.新冠肺炎患者适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免疫损伤
11.T淋巴细胞按照功能和表面标志物不同,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其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它们参与某病原体引起的初次免疫应答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CD4+T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
B.X物质很可能是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片段)
C.巨噬细胞和靶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分子完全相同
D.图中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是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
12.如图①②③表示三种免疫异常,可引起人体患糖尿病,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表示的患病机理不同,但都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B.抗体3(Y3)将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C.某类细胞可代表不同的浆细胞,图中疾病都是自身免疫病
D.Y1、Y2、Y3的加工场所依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13.下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I、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B.若该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中的某个环节,E是抗利尿激素,则F为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C.若I、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I的激素分泌
D.若I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14.免疫失调是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如图表示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症肌无力是由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
B.物质a属于抗原,产生抗a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和T细胞
C.重症肌无力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种免疫失调病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相同抗时才会有的病症
15.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
①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②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③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④短期记忆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有关
⑤人逐渐丧失空间识别能力,都是由于大脑的左半球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
⑥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⑦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⑧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依靠的神经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6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 (Suc) 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IAA) 溶液中,第3组置于 IAA+Suc溶液中,一定时间内测定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用 KCl 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下列说法不合
理的是( )。
A. KCl可进入胚芽鞘细胞中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胚芽鞘伸长生长过程中,伴随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C.本实验中 Suc 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 IAA 作用效果的
D. IAA 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 Suc 或 KCl而提高
17.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是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由胰腺分泌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激素调节的存在
D.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
18.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
A.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 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
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C.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存在神经一体液调节
19.辅助T细胞(Th)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心调控作用。激活的Th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有的细胞因子可以启动细胞免疫,有的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生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h能够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B.Th被激活后分泌细胞因子调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Th分泌的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D.Th和吞噬细胞的功能是相似的,具有清除抗原的作用
20.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会感觉“热辣烫口”。在口腔或皮肤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香草酸受体,它能被辣椒素或高温刺激激活。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素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后,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B.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C.有人吃辣椒会大汗淋漓且面部发红,原因是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吃辣椒后进入低温空调房降温,机体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二、简答题(4题,共60分)
21.(18分)吗啡是一种镇痛药,其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峰值(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及传导速率的影响是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当其受到一定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2)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鼠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为保证大鼠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的生物活性,实验中需将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根据高中所学内容推测,吗啡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
(3)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___________结合的能力。
吗啡浓度 动作电位峰值mV 兴奋传导速率/(ms-1)
10 min 20min 40min 10min 20min 40min
0 9.07 9.13 9.06 33.00 33.15 32.96
0.1gL 7.82 4.58 2.90 30.15 24.69 19.80
0.2gL 5.60 1.64 0 16.02 4.52 0
0.3gL 0 0 0 0 0 0
(4)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图中灵敏电流计①②的两电极之间的距离相等,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表笔的中点,且X=Y(即d点是XY中点)。
请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22.(共14分)
为探究甲状腺吸收碘量与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系,某兴趣小组用正常小鼠进行实验,测定甲状腺吸收131I量。主要步骤如下:
①给小鼠饲喂一定量的131I,测24小时内甲状腺吸收131I量(第一次);
②每日给小鼠饲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何喂7天;
③再次给小鼠间喂一定量的131I,测24小时内甲状腺吸收131I量(第二次);
④比较两次吸收131I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状腺激素能 ,促进机体产生能量。
(2)连续7天给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后,第二次吸收131I量比第一次的少,原因是 。
(3)人类有一种自身免疫病,由于患者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 。若参照上述实验方法测定,与第一次相比,患者第二次吸收的131I量 (填“增多”“减少”或“几乎不变”)。
(4)通过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反应较慢,其原因是 。
(5)无机盐是存在于生物体内和食物中的矿质营养素,该题目中所体现无机盐的作用是 。
23.(共16分)
冠状病毒属于具外套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其表面的刺突状糖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特异性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患者往往出现干咳、乏力、发热,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严重时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 道防线。
(2)已知青霉素的作用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这种现象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的 。
(3)对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患者的检查,分为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采集鼻咽拭子主要用于病原学检查,检测病毒的 ;采集血液样本主要用于血清学检查,检测 。
(4)2021年初,我国开始逐步推进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费注射工作。注射疫苗后,部分人出现轻度发热现象,从体温调节的角度说明发热的原因是 。
(5)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有DNA疫苗、mRNA疫苗、蛋白质疫苗等,其机理都是通过病毒特异的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 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此类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在检测该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动物实验中,考虑到个体差异,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需要注意 (写出两个方面),检测有效性的最简单方法是 。
24.(每空2分,共10分)
为研究植物生长素(1AA)的作用机理.科学家做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1 将燕麦胚芽鞘切段放入含一定浓度IAA的培养液中,发现10 ~ 15 min后切段开始迅速伸长,同时培养液的pH下降,细胞壁的可塑性增大。
实验2 将该切段放入含 IAA、pH=4 的缓冲溶液中,切段也表现出伸长;若将该切段转入含IAA、pH=7 的缓冲溶液中,切段则停止伸长:若再转入含IAA、pH=4的缓冲溶液中,切段又重新伸长。
实验3 将胚芽鞘切段放入不含IAA、pH为3.2~3.5的缓冲溶液中,1 min后可检测出切段伸长,且细胞壁的可塑性也增大。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可知,IAA 的生理作用是 。科学家提出IAA作用机理"酸性理论":IAA结合并激活细胞膜上的质子泵(H+-ATP酶),使 跨膜运输至细胞壁形成酸性条件,导致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断裂,细胞壁松弛,进而使细胞伸长。
(2)酸性条件下处理1 min后可检测出切段伸长,而IAA处理需要10~15 min后切段才开始迅速伸长,原因可能是 。
(3)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 (答2点)等处。生长素在生长旺盛部位的运输方式是 。农业生产中,农民通常会将棉花的顶芽摘除,这样做的目的是 ,从而增加棉花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