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语文 年级 二 课题 15.八角楼上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 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2.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将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二、学业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 2.愿意为他人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朗读时能使用普通话,注意发音; 注意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主题是“革命先辈”。课文《八角楼上》讲述的是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事迹,引领学生感受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八角楼上》结合插图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本单元的课文有鲜明的主题教育意义,讲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主题教育意义的把握,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要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 第二,可以适当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但要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握好适切度,切忌补充太多、太深。 第三,要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理解的困难。如,利用前后学习内容的关联,帮助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形成一定的认知;借助图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了解故事内容。
【学情分析】 1.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在读课题和随文学习时识记。在初读课文后,通过归类识记,进行重点指导。应根据字形特点,归类指导书写,引导学生把握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律。 2.本课讲述的是毛主席在艰苦年代辛苦工作的事迹。朗读时,体现主席动作、神态的语句可稍作强调,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其他部分可语调平缓,像说话或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学习目标】 1.基础性目标:我能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会写“八角楼、深夜”等6个词语。 2.挑战性目标: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楼(楼房、高楼、楼道) 争(战争、争吵、争第一) 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临(来临、临时) 注意“皮”的笔顺为横钩、撇、竖、横撇、捺
导学 1.我能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会写“八角楼、深夜”等6个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并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 2.愿意为他人朗读,朗读时能使用普通话,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自学 1.识字。 (1)读课题,识记“楼”字。思考:“楼”为什么是木字旁,并组词。 (2)在语境中识记“争、代、临”,结合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含有生字的“斗争、年代、夜幕降临”等词语。 ①“斗争”在课文中指和敌人战斗,“争=净-冫”,组词。(战争、争吵、争第一) ②“代”的意思与时间有关,“在……年代”一般指过去的某个时期。 ③“夜幕降临”借助图片猜一猜意思(到了夜晚,天色渐渐变黑,天空仿佛被幕布盖住一样)。“临”有来到的意思。 (3)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楼、腊、握、视、察、油 (4)同音字比较识记“章、代”。 ①章一张 代一带 ②文章一姓张 年代一带领 2.写字。 (1)左右结构“楼、披、轻、利” ①“楼、披、轻”左窄右宽 ②“利”左宽右窄 ③“楼”字右部“娄”,上下两部分都写得扁一些 ④“披” ⑤“轻”,注意“车”作偏旁最后一笔横变提,右上部分的长点不出头,右下部分是“工”,不要写成“圣”。 (2)上下结构:年、夜 1.识字。 (1)借助图片介绍“八角楼”,因为小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叫八角楼。 “楼”是形声字,古代建楼大多用木质材料,所以“楼”是木字旁。 (2)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本课形声字比较多,如“楼、腊、握、视、察、油”都是形声字,除“腊”字发生音变外,其他生字的声旁和读音都有一定关联,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主识记,从而复习巩固形声字构字规律。 2.写字。 (1)本课要写的6个生字,根据字形特点,归类指导书写,引导学生把握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律。 (2) “年、夜”是上下结构,“年”字横画较多,注意横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最后一横最长,注意笔顺,第三笔是横,第四笔是短竖;“夜”注意右下部分不要写成“夕”。
互学 1.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1)第一句用平静讲述的口吻介绍时间、地点、人物; (2)第二句“每当……就……”一句前后关联紧密,暗示了毛主席每晚都坚持工作,朗读时一气呵成,引出下文。 2.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1)“寒冬腊月、单军衣、薄毯子、竹椅子”这些词语把当时的艰苦条件具体化了,朗读时略作强调,以表现主席在艰苦年代的工作环境。 (2)“穿着、披着、坐在”连续动作构筑了一幅整体画面,朗读时语气连贯。 3.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 (1)主席的动作“握着笔、拨了拔”要动词轻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2)主席的神态“凝视、沉思”略作强调,“连……也……”要读连贯,以表现毛主席工作得专注、忘我。 4.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边读边想象毛主席深夜工作时忘我的状态,重读“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胜利”等词语,以突出毛主席的伟大贡献。 本课讲述的是毛主席在艰苦年代辛苦工作的事迹。朗读时,体现主席动作、神态的语句可稍作强调,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其他部分可语调平缓,像说话或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文章的结尾,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写下了多少指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光辉著作。语言充满赞叹。
评学 1.生字认读 楼—楼房 高楼 争—争吵 争气 临—临时 临近 视一注视 重视 察—察看 观察 油—油灯 加油 2.读一读 艰苦斗争 夜幕降临 寒冬腊月 星星之火 光辉著作 3.朗读课文。 提供词语新语境,既巩固强化生字认读。
【板书设计】 15.八角楼上 灯下 毛主席 写文章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