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8: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人传播的羁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忧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物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五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注释、想象画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也积累了不同古诗的吟唱,如《夜书所见》《静夜思》等,以诗吟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但对诗人张继及写作背景比较生疏,所以借助背景资料的搜集可以锻炼学生用工具书的能力,并且加深对古诗和作者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
(2)想象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体味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隔空对话”活动中交流讨论古诗的诗意及诗中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及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古诗主要内容,多角度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落第之愁、思乡之愁、忧国之愁。通过读、悟、思、行等方式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一声声传来的是什么声音?钟声、钟声...
生:钟声,钟声......是啊,当代诗人陈小齐把钟声写进了歌词里,读
师:同学们再看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还把钟声写进了诗句里。谁来读一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诗句(读出韵味和节奏)
师:同学们再看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还愿意读?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里不仅写到了枫桥的(寒山寺)钟声还提到了一个人——张继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同学们再看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也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看大屏幕,读完这些问题来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是啊,(你们有一双会观察的慧眼,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所有的钟声都和一个人一首诗有关,那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枫桥夜泊》。师:"泊"在字典中有以下两种解释,这里应该选择哪一种呢?(课件显示"泊"的两种含义)生:第一种,船靠岸、停船的意思。所以诗的题目可以这样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朗读全诗)
师:古诗就是读的有板有眼,谁来试着诵读一下?(生展示读,师生评价)字字清晰,字字入心。
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觉,来咱们一起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配乐范读)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和韵律更要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安静、凄凉、忧伤。 
师: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诗中的哪个字直接有了这种感觉或心情?
生:愁。
师:是啊,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愁"字,自古逢秋悲寂寥,你们看,"心"上一"秋"便是"愁"啊。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齐读这首诗,读出张继的愁吧。
师:夜晚泊船本该休息的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知道的?
生:愁眠
师:何为愁眠?失眠,不眠,难眠
(三)巧抓景象,赏析品味
1.师:张继忧愁得一夜难眠,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看看注释,结合插图,圈一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这首诗首先讲到的景物是月亮,自古以来有许多诗人都写过月亮,谁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这些描写月亮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生:都写的是明月,象征的是希望和美好。
师:可张继的诗中写的却是什么样的月?
生:月落。
师: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此时的张继内心怎么样呢?
生:孤独、忧伤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这两句诗。
(生读诗句)
2.江枫渔火
师:月落以后带着深深的孤独与忧愁悠悠看去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  
生:落叶飘了下来。树叶也许落到,也许落到也许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星星点点、一闪一闪。飘忽不定
师:凄清,孤寂忧愁的张继月亮离他而去,树叶飘零落下,就连渔火也飘忽不定,仿佛跟着他一起忧愁。真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啊!
(生齐读诗句)
3.霜满天
师:孩子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霜满天"呢?平时你见到的霜在何处?霜满天给你的感觉是?
生:天特别冷。
师: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仅仅是身上冷吗?
生:心里冷
师: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在寒冷的深秋之夜,让诗人感到特别冷何止是身上更是在心里啊,心中落第离家之忧愁油然而生。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遍这两句吧。(生读诗句)
4.乌啼
师:因为愁眠,诗人除了看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乌啼。
师:为什么乌啼也让人感觉忧愁呢?
生:凄凉、沙哑、悲惨。
师:自古以来就有"鹊报喜、鸦报忧"的说法。宋代诗人秦观就以乌鸦来隐喻自己仕途的坎坷。
(课件: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生齐读诗句)
师:元代马致远也以乌鸦来寄托自己流落天涯的凄苦。
(课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生齐读诗句)
师:是啊,当张继听到这凄厉的乌啼声时,内心何尝不是更加独孤,寂寞、凄清与失落的的呢?
5.钟声
师:秋风萧瑟,几声凄厉的乌啼过后,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钟声?
生:清脆的,愁怨的。
师:把你听到的钟声读出来吧!
(生读诗句)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张继,看着月落和落叶飘零的江风伴着凄惨的乌啼,听到这钟声,内心的感受更加怎样?
生:愁师: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钟声还是愁啊!这哪是在写景,这分明是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啊!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诗,读出一个忧愁的张继吧。(生读诗句)
师:张继因为愁眠,写出了月落、江枫、渔火,让我们感受到夜的寂静,可是这里又写乌啼,又写钟声,这样是打破了这夜晚的寂静呢?
生:显得更静了。
师:是啊,这乌啼和钟声把夜晚衬托得更静了,这就叫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法。
(四)了解背景,想象悟情
1.借助背景资料谈体会
师: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钟声还是愁啊!诗人通过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描写,写出了他的忧愁。为什么呢?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张继的内心。谁来读这则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生读资料)
师:你读得非常流畅,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一下:诗人因为什么而发愁呢?
生:结合材料,我体会到诗人因为落榜而愁闷。
师:是啊,金榜题名时让人高兴,可是落榜时却是万分悲痛啊!还有什么原因令诗人发愁呢?
生:我体会到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因为想念自己的亲人而发愁。
师:你说到了张继的心里,这浓浓的思乡之愁里包含着对亲人的牵挂。张继的愁仅仅是思乡之愁吗?当时正是安史之乱时期,联系当时的情景,想一想,诗人还会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体会到诗人因看到国家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而感到心寒的心情。
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诗人报国无门,除了思乡之愁还有深深的忧国之愁。所有的忧愁化作这一行行的诗。(师生合作读诗)
2.练笔
师:同学们,在这寂静的夜晚,当月亮落下、乌啼消失,所有景物在一片朦胧中看不清时,只听到一声又一声的是什么?
生:钟声。
师:这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写,汇报交流)
生:张继啊张继,不管发生什么,父母都希望你能平安。
生:张继啊张继,不要苦闷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生:张继啊张继,相信战乱一定会结束的,国家一定会好起来的。(五)拓展延伸
1.传承
师:自此,代代文人墨客又多了一个寄托忧愁的事物那就是?钟声,钟声......这钟声成就了寒山寺,也让《枫桥夜泊》千古流传。
师:我想,如果我们有机会去苏州,也一定会去一座桥,这桥叫作﹣-
(生:枫桥);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他叫(生:张继);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枫桥夜泊》。(生齐背全诗)
师:同学们,除了背诵可以传承经典,其实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还用书签、书法、碑刻的形式,还有人改编成了评弹大街小巷流传,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传承!
2.作业超市(自选其中两项完成)
(1)为古诗《枫桥夜泊》诗配画。
(2)以工整的正楷字将《枫桥夜泊》默写下来。
(3)学唱歌曲或评弹《枫桥夜泊》。
(4)以《枫桥夜泊》为内容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
教学反思篇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一、读诗题明诗意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据义定音”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
二、诵诗抓景明愁
“愁”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学生读诗去感悟诗义,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我又通过勾画景物: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张继的愁绪。
三、品钟声抒情感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几首带有“乌啼”的诗句,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深切体会张继心中的伤感,忧愁,寂寥之情。
四、述写隔空心语
通过不断的诗文诵读感悟,学生写话训练水到渠成。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一切都会好的。”“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接着我又通过诵读带有钟声的诗句和师生合作深读全诗切实将情、景融入学生心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的确,在新课改的今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学生的实践,努力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旋转舞台,是我们应该去探索的教育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