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题画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题画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0: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题画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米元晖①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指米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想到了米元晖的山水画。
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字则表现出鉴赏者的以静体动、诚笃专一。
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
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的“平淡天真”相契合。
2.对于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②思狡免,侧目似慈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写于开元年间,是一首题画诗。② (sǒng)身:收缩身子,作搏击状。③绦,指系的绳子;镟,绳上的金属圆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使用惊讶语气极力地渲染画作的不凡,产生了牵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B.尾联为虚写,想象苍鹰在广阔的天地中翱翔搏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
C.本诗以赞画为主,兼写怀抱,既抒发诗人嫉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状态。
D.本诗虽为杜甫早期作品,却感情激昂,章法谨严,较好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即可以通过题诗来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和情感。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宣和溪山秋色小景①
清 弘历
雨郭烟村白水环,迷离红叶间苍山。
恍闻谷口清猿唳,艮岳秋光想像间。
【注释】①此诗是乾隆皇帝在宋徽宗所画《溪山秋色图》上所题的一首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画家作画时采用了鸟瞰之法取景,营造出无限辽阔深远的意境。
B.“烟”和“迷离”,将烟岚雾气迷漫,群峰隐现其间的缥缈之感描绘了出来。
C.画中苍山耸立,峡谷深幽,猿猴的清唳之声,为迷蒙的溪山秋色增添了一抹凄清的韵味。
D.诗歌最后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画作的欣赏,又指出更多风光尽在画作之外。
6.古人说:“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请结合内容分析这首题画诗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画作精妙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虞书歌
贾躭
众书之中虞书①巧,体法自然归大道。
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
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
孤青似竹更飕飗,阔白如波长浩渺。
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难寻奥②。
须知孔子庙堂碑③,便是青箱④中至宝。
【注】①虞书: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书法。怀素、颠(张颠即张旭)均书法大家。②奥:堂奥,房屋的深处。比喻高深的境界。③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横文并正书,记叙孔德伦重修孔庙经过。④青箱:指世传家学。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即对虞世南的书法不吝赞美,称其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
B.虞氏书法,外形素朴,筋骨苍劲,就好像父子君臣一样紧紧相拥。
C.诗人通过想象手法,从用笔的粗细、笔画之间的疏阔写独特享受。
D.全诗表达方式多样,纵横自如,议论深刻而精准,描写生动传神。
8.诗的首联即赞扬“虞书巧”,请简要概括“虞书”的精巧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杨次公春兰
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①。
[注]①燕:轻慢,亵渎。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题,以“美人”比喻春兰,生动地表现出春兰的妙丽姿态、倾城容色。
B.次句承前,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春兰内在品性:持自守,不愿主动迎合他人。
C.三四句借写春兰恶劣的生长环境来表现其馨香:被蓬草艾蒿遮蔽而难掩其香。
D.这首题画诗前半描绘画中之兰,后半侧重描写画中之人,首尾照应,结构圆融。
10.诗歌后四句是怎样表现杨次公画技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①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②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③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注释:①组诗作于与可亡故后。在最后一诗后,有作者自注:“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②春蚓:出自《晋书》,形容书法作品中的字无筋骨。③谀墓:为人作墓志所得报酬的戏称。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可画竹时”四句描述与可作画时达到了身心两遗、物我两忘的境界。
B.“若人今已无”四句慨叹与可故去,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
C.“君看断崖上”两句描写与可笔下之竹,“蛟蛇走”形象地写出霜竹特点。
D.“晁子拙生事”四句写晁补之家境贫寒,却“谀墓”得画,可见其品性。
12.三首诗内容皆落脚于“画”,侧重各有不同。请结合组诗具体内容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题苏武牧羊图
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①,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注释】①麒麟阁:汉代阁名,画功臣像于其中,苏武是第十一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被逼在北海牧羊,不得归汉。后通过大雁传书,才得以在出使十九年后回到故国。
B.颈联歌颂苏武的气节可与日月争辉。“风霜节”,是说苏武节操高洁;“日月光”,是说苏武的赤胆忠诚像日月一样光辉永照。
C.最后两句是说,李陵见到苏武不辱使命,秉持汉节,光荣返回,羞愧难当,泪水把桥梁都淹没了,反衬出苏武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D.本诗语言淳朴自然,亲切生动而又晓畅,既有描写,又有议论、抒情,使人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4.这是一首题画诗,请根据诗歌内容,谈谈《苏武牧羊图》画了什么内容,这幅画有什么深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秋灯夜话图》
高翔
疏雨明灯夜话长,诗中有画笔生香。
篇章此日当新韵,云水前身属老狂①。
窗迥②静分光焰焰,榻连空拟听浪浪③。
图成我亦增幽绪,竹叶离披①拂短墙。
【注】①老狂:狂老之徒,用以形容画中人。②迥:远。③浪浪:雨水倾注之声。④离披:散乱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目而起,点出“秋灯夜话”的主题,并将画景与诗趣巧妙结合,意蕴丰富。
B.首句中的“灯”的意象,是“夜话”的背景之一,为“夜话”营造出凄迷、暗淡的氛围。
C.颈联中使用了叠词“焰焰”“浪浪”,拓宽画境,绘形绘声,赋予了画作以动态之美。
D.前三联描述了淅沥秋雨之夜、好友相聚、秉烛畅谈的内容,营造出一派忘我之境。
16.这首题画诗的尾联看似跳脱于画外,实则与画作相得益彰。请就此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少陵画像
陆游
长安落叶纷可扫,九陌北风吹马倒。
杜公四十不成名,袖里空余三赋草①。
车声马声喧客枕,三百青铜市楼饮。
杯残炙冷正悲辛②,仗内斗鸡催赐锦。
【注】①三赋草,《三大礼赋》文稿,唐代制度,天子亲享太清宫、太庙,合祭天地于南郊,叫做“三大礼”,杜甫有《进三大礼赋表》,玄宗十分欣赏。②“杯残”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长安深秋北风呼啸、落叶纷纷的景象,诗人不由生发出对杜甫的怀想之情。
B.颔联中“不成名”“空余”,写出了杜甫不惑之年仍未得到朝廷重用的困窘之境。
C.颈联中长安城的车水马龙与杜甫的孤独寂寞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其愁苦之情。
D.尾联中杜甫面对着残杯冷炙,听到权贵们在催要斗鸡所下的赌注,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18.这首诗看似写杜甫,实为影射诗人自己。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柯敬仲墨竹
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以议论开篇,一、二句论画竹之难易繁简,感慨用笔简约比繁复更难。
B.李诗三、四句描写画中“竹境”,由衷赞赏画者简画竹叶、繁画风雨的艺术处理。
C.徐诗前两句概写自己大半生落魄经历,描绘了自己孤傲狂放、决不低头的形象。
D.李诗表达了作者重神似、重意趣的审美倾向;徐诗是题画也是书写自己的人生。
20.如何理解《题葡萄图》后两句的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①画鹤(节选)
杜甫
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②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
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③。佳此志气远,岂唯粉墨新?
高堂未倾覆,常得慰嘉宾。曝露墙壁外,终嗟风雨频。
赤霄有真骨,耻饮洿池津。冥冥任所往,脱略谁能驯。
【注】①薛少保:指薛稷,尤善花鸟、人物、杂画,更以画鹤知名。②青田:《永嘉郡记》载:“有沐溪野,去青田九里,中有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恒余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浮丘公《相鹤经》云:‘青田之鹤。’”③长人:高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薛公所画之鹤全是青田白鹤写真,虽墨色几乎已看不见,但古色苍然仍超凡出尘,极赞薛公画技高超。
B.五、六句以工笔细描绘出画鹤的形态,或低头,或昂首,各有意趣;而整体上则个个高大,相互错落分明。
C.七、八句运用反问,继续写画鹤之美,指出这种美并不只是体现在色彩的鲜艳上,更在于其具有向上的气质。
D.九至十二句中,诗人一边庆幸高楼没有倾倒,鹤画得以保存,一边则感叹鹤画每天暴露在外,频受风雨侵蚀。
22.本诗为诗人看到薛少保在通泉县署屋壁后画的鹤有感而作,但诗人却在最后四句引入真鹤形象,与前面的画鹤并置,这样写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嘉祐院观壁间文湖州墨竹
[宋]陆游
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败墙惨澹欲无色,老气森严犹逼人。
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更争春。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斛尘。
[注]①文湖州: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别号石室先生。陆游此诗于乾道九年(1173)三月作于成都嘉祐(僧)院。②儿女:相对于老竹而言的新生翠竹。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以“笔有神”来称赞文同所画墨竹形神兼备,但是拂拭后所见也令诗人心酸。
B.嘉祐院墙壁因时隔久长而腐坏破败,竹画的墨色已经变得十分惨淡,不复原来的面貌。
C.“老气森严”句以观者感受写艺术之美,同时也呼应“有神”二字,表现其墨法精湛。
D.诗歌尾联以“纷纷”表明摹拟文同画竹的人极多,意在强调他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之大。
24.结合全诗内容概括文同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爱。
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放。
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D.本诗语言和,通俗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
26.赏析本诗的颈联是如何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渊明像
艾可翁①
漉酒不孤头上巾②,醉来万事等浮尘。
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
仕晋何心更仕刘③,知几闻早去来休。
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睿邮。
【注】①艾可翁,南宋诗人。咸淳年间,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荐之于朝,为朝议郎。贾似道逐万里,目之为同党,艾可翁遂弃官不仕,隐居故里,从事诗歌创作。②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③刘,指刘宋。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宋”,史称“刘宋”。
27.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歌首句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画像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照应题目。
B.第二句中“万事等浮尘”,表现了陶渊明视“万事”如“浮尘”的潇洒达观。
C.第三联中提到既“仕晋”就不会“仕刘”,既是赞赏陶渊明,也有自比之意。
D.尾联作者感慨,不止陶渊明不向督邮低头,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
28.艾可翁为陶渊明画像题诗,表达敬仰之情。请简要概括诗人为何敬佩陶渊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题玄真子图①
张元千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②笑。
明月太虚③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①玄真子:唐代诗人张志和。玄真子图,即玄真子像。②渔童和樵青: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蒙细雨之中,白鹭在远处乱飞,满船吹刮着斜风细雨,渔翁垂钩的环境比较恶劣。
B.稳坐舟中的渔翁收拢丝线,鱼被钓上来,童仆拍手欢笑,静中有动,如闻喧闹之声。
C.“浮家泛宅”“烟波老”等词描绘出一位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生的渔翁形象。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由景入情;下片着重抒情,融情人景,含意丰富,耐人寻味。
30.如果说张志和的《渔父》表现对隐居生活的热爱,那么本词借“玄真子”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隐逸之趣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
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诗前两句突出竹子的实用性,用词浅显,“不用”“不须”巧设悬念,引出下文。
B.白居易诗和黄庭坚诗都以竹作为写作对象,题材不相同,前者是咏物诗,后者是题画诗。
C.黄庭坚诗第一句“眼入毫端”表现东坡聚精会神;“写竹真”,即画出的墨竹形态逼真。
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的“竹”的精神内涵相同。
32.上面两首诗中,对竹的描写,角度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②二首(其一)
张祜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注】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咫尺”两字点明山水这一画题,“匠心”直接点明王维作画重精思巧构。
B.颔联言足不出户,便可欣赏自然界的山川美景,领略居于山水之间的隐逸乐趣。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
D.尾联直抒胸臆,虽懂得画中所含之意,但才思贫乏,难以尽情表达画家的志趣。
34.作为一首题画诗,诗人张祜是怎样表现王维画作之精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墨松石
方干
三世精能举世无,笔端狼藉见功夫。
添来势逸阴崖黑,泼处痕轻灌木枯。
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
兰堂坐久心弥惑,不道山川是画图。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家作画时看似东涂西抹,随意勾勒凌乱不堪,却是胸中有丘壑,落笔见功力。
B.画作用墨的浓淡来表现“阴崖黑”“灌木枯”,观画者能感受到画家运笔的去势。
C.尾联写观画者坐在画图般的山川中,进一步赞美了画家笔墨运用的精湛高妙。
D.本诗状物兼抒情,把有形的松石和含蓄的诗意融为一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36.这首题画诗题目是“水墨松石”,颈联看似和题目无关,你怎么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阐释论画的标准,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
B.诗人认为创作诗歌时不能只限于摹写形象,当有诗之意境,否则就是不懂诗的人。
C.边鸾、赵昌两句对本诗阐释的理论来说是例证,对后文写王主簿画作来说是衬托。
D.“谁言”二句,赞美王主簿的折枝画能以传神之笔,寄无限春色。
38.苏轼推崇的诗画之“律”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他以此“律”观王主簿的折枝画,认为其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苏武忠节图》①(其二)
文天祥
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
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
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
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
【注】①文天祥逃亡到达真州,为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题诗三首,并改其名为《苏武忠节图》。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幅画以李陵送别苏武归汉为题材,诗人因看到画面内容而心生感慨,借古抒怀。
B.苏武在牧羊时所面对的艰难处境,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逃亡经历,不禁泪流满面。
C.苏武因对国家忠贞不渝的高尚节操被世人传颂,这也是诗人为这幅画改名的原因。
D.诗人用苏武以死明志和李陵苟且偷生作比,流露出一种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
40.本诗与《过零丁洋》两诗的尾联都是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充分调动感官体验。颔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出米元晖山水画里烟山云水的迷离朦胧,下句从触觉角度感受画中云气的浓重丰润。
②充分发挥想象。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想象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想象江风吹雨百花飞舞的温润明媚的情景。
③知人论世。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和米元晖情感心志相契合,才会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壮阔的自然山水”有误,此处“山水”指米元晖的山水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冥冥云气深”是视觉描写,写的远景,“湿” 是触觉所感,这两句诗人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用触觉的“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故欣赏一幅画,要充分调动感官体验。
“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颈联上句“江风吹雨百花飞”,承接上联“春衣”,虚写想象江风春雨中百花飞动温润明媚的情景,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故欣赏一幅画,还需充分发挥想象。
颈联下句“早晚持竿吾得归”是表达对百花纷飞时节自己持竿垂钓于江风中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与他的情感心志契合相融,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故欣赏一幅画,还需知人论世。
3.D 4.①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苍鹰的心理活动、搏击的激情及威猛的气势。“风霜起”写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的心理感受;“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②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尾联“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将“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托物言志,借咏“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较好地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错,本诗有“顿挫”而不“沉郁”,诗歌借画中鹰抒发诗人嫉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壮志。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起句用惊讶的口气说: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风霜起”写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的心理感受。
“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这几句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苍鹰的心理活动、搏击的激情及威猛的气势,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最后两句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托物言志,借咏“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5.C 6.①直接描写:诗歌运用“雨郭”“烟村”“白水”“红叶”“苍山”等画中景色(意象),让山川美景跃然纸上。②侧面描写:通过观者的反应表现画作精妙,“恍闻谷口清猿唳”是诗人观后感觉。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恍闻谷口清猿唳”是诗人想象之景,画中山色清幽,让人不禁想到清猿。④直抒胸臆:“艮岳秋光想像间”告诉欣赏者,画外还有无限的秋色,需要运用想象,才能领略到更多风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增添了一抹凄清的韵味”错。“清猿唳”是诗人想象之景,并不是画中之景,所以不可能“增添了一抹凄清的韵味”。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直接描写:诗人选择“雨郭”“烟村”白水”“红叶”“苍山”等意象来描写画中景色,营造出无限辽阔深远的意境。
②侧面描写:通过写自己想象中的“恍闻谷口清猿唳”表现画中景色,峡谷深幽,猿猴的清唳之声,是诗人观后感觉,属于侧面描写,
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清猿唳”是诗人想象之景,画中山色清幽,恍如听到了清猿的啼叫声,表现画中景色深幽。
④直抒胸臆:诗歌最后一句“艮岳秋光想像间”直抒胸臆,既表达了诗人对画作的欣赏,又指出更多风光尽在画作之外。
7.C 8.①书法的格局法式自然不拘束;
②书法外形素朴,筋骨苍劲,就好像父子君臣一样紧紧相拥;
③用笔的粗细、笔画之间的疏阔得当,给人独特的享受。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通过想象手法”错误。诗句“孤青似竹更飕胞,阔白如波长浩渺”运用的手法是比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众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写了虞世南的书法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书法的格局法式自然不拘束;
“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写了虞氏书法,外形素朴,筋骨苍劲,就好像父子君臣一样紧紧相拥;
“孤青似竹更飕飗,阔白如波长浩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用笔的粗细、笔画之间的疏阔得当,给人独特的享受。
9.D 10.①五六句直接赞美杨次公画技高超:他用丹青妙笔传神地描绘出春兰真正的姿容和神韵,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②七八句通过自己主观感受从侧面进行衬托:面对春兰就好像面对屈原,郑重地将它佩戴,丝毫不敢轻慢亵渎,从而表现春兰的高洁,以衬托画家高超的技艺。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后半侧重描写画中之人”错误。后半仍为写兰,“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是说面对春兰就好像面对屈原,郑重地将它佩戴,丝毫不敢轻慢亵渎,从而表现春兰的高洁。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五、六两句的意思是(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这两句写到杨次公对春兰的描绘,他能够描绘出春兰真正的姿容和神韵,所以这两句是直接赞美了杨次公画技的高超。
七、八两句的意思是面对着这春兰花,就不好像是面对着灵均,郑重地将它佩戴,丝毫不敢轻慢亵渎。这两句是写到作者面对杨次公春兰图时的主观感受,所以本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从而表现春兰的高洁,以衬托画家高超的技艺。
11.B 12.诗一,侧重于写画家,复现与可画竹的情形,刻画了一位凝神专注、遗世独立的画家形象;诗二,侧重于描摹画作,借画竹之峭拔有力来赞美与可刚健的君子人格;诗三,侧重于写藏画者,叙写晁补之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收藏与可之画,赞扬其高雅脱俗的情操。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错。“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首联写善画竹的文与可如今已离世,再也没有人画出这样的竹子。“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颔联写谁用像春天蚯蚓一样软的毛笔,把竹子画成了风中的柳条。这是诗人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没有只知画柳树之意。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三组诗分别从作者、作品、藏者三个侧面揭示与可所画之竹的巨大魅力。
诗一,侧重于写画家,写与可画竹的情形,先从作者落墨。一、二两句概述文与可画竹情形,“见竹不见人”一句点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时的独特神态。三、四句承前续写“神与物游”的构思状况。五、六两句,由叙转议,指出与陈腐相对的清新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必须不断地观察和运思,不断地“其身与竹化”,才能“无穷出清新”。这两句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再现了一位凝神专注、遗世独立的画家形象,表达了对画家高超画技和高远艺术追求的钦佩之情,并借“庄周世无有”,表达对与可世无知音的慨叹。
诗二,侧重于描摹画作,尾联以问作结,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对无人能再画出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瘦节蛟蛇走”借画竹之峭拔有力来赞美与可高雅的君子人格,同时写诗人睹画思人,表达对亡友的哀痛思念之情。
诗三,侧重于写藏画者,“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叙写晁补之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收藏与可之画,隐含着对其脱俗雅趣和高洁情操的敬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他处于困境的痛惜之情。
13.A 14.①苏武一手拿着节旄尽落的旄节,一手抓着雪,回头望向南边祖国的方向 ,旁边是陪伴他的羊群。
②手拿节旄尽落的旄节表明他不忘汉使身份,食雪,以羊为伴,表现其处境凄苦,也表现他的坚贞不渝,“望”的动作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深切怀念以及拳拳爱国之心。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A.“后通过大雁传书”错误。据《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可知,并非真的“通过大雁传书”,而是常惠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这样说,单于才告诉汉使苏武等人还活着,后召集苏武的部下让其回到汉朝。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画的内容:
“旄尽”,节旄尽落;“食雪”“不离羊”,写苏武抓着雪来吃,羊群伴他左右;“时时望帝乡”,写苏武时时遥望故国。
由此可知,《苏武牧羊图》写苏武一手拿着节旄尽落的旄节,一手抓着雪,回头望向南边祖国的方向,旁边是陪伴他的羊群。
②画中深意:
“旄尽风霜节”中“旄尽”,写苏武手拿节旄尽落的旄节,表明他不忘汉使身份。
“食雪不离羊”,以雪为,以羊为伴,表现其处境凄苦;“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写苏武虽历尽艰辛,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与摧残,但他心怀祖国,有坚强的信念,宁死不屈,宁死守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操守。
“时时望帝乡”的“望”字,是动词,通过写苏武遥望故国的动作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深切怀念以及拳拳爱国之心。
15.B 16.①尾联的意思是“作完此画,我的内心平添了一丝幽绪。只见墙边的翠竹、无人为伴、枝叶纷披,只能无聊地拂扫着短墙”。②作者先直抒胸臆,抒发幽情倍增之感;又以景结情,借冷清之景表达出自己形影相吊的孤独。尾联的情感与画作“秋灯夜话”的相聚之乐形成反差,似乎给人一种跳脱之感。③画作的欢愉反衬了作者的孤独,作者的孤独幽情又丰富了画作的意蕴,二者相得益彰。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凄迷、暗淡”错误,首联中的“灯”是“明灯”,可见“灯”的意象特点并非“凄迷”“暗淡”的,而是明亮温暖的。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尾联在表面上跳脱画外,但实际上和画作是“相得益彰”,所谓“相得益彰”是二者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所以考生需要把诗歌的内容、情感和画作结合起来分析,看二者是如何互相成就的。
由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且将淅沥的秋雨之夜、好友相聚、秉烛畅谈“夜话”放置在明亮的背景之上,展现相聚之乐;而尾联“图成我亦增幽绪,竹叶离披拂短墙”先直言己情是“幽绪”,又以枝叶纷披无聊拂扫短墙的竹子收尾,景象清冷,而清冷之景中传递出的是自己的孤寂之情,这种情感和上文的相聚之乐形成反差,因此可能给人跳脱之感。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差?上文题画,只因画中志同道合者互相切磋,因而有乐;而现实中的自我却是孤影自怜,形影相吊,如同墙边的翠竹,无人为伴,枝叶纷披,只能无聊地拂扫着短墙,画作中的欢愉反衬了现实中作者的孤独,而作者的孤独又丰富了画作的意蕴,所以说二者相得益彰。
17.D 18.①颔联是说杜甫已届四十,空怀满腹经纶而无人欣赏,影射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②颈联描写杜甫闲居长安而生活窘迫,只能带着仅有的三百文钱去酒店喝酒浇愁,影射诗人自己生活的困顿和愁苦之情。
③诗的尾联则是通过对比描写,突出表现了权贵的奢靡与杜甫的穷困,影射诗人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当时权贵贪图享受、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杜甫面对……羡慕之情油然而生”错误。诗的尾联则是通过对比描写,将当时权贵的奢靡与诗人的穷困表现得非常鲜明,读者可以想见当时杜甫窘迫难堪的情形。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陆游对杜甫画像的题诗。结合注释①“杜甫有《进三大礼赋表》,玄宗十分欣赏”可知,诗的颔联肯定了杜甫富有才华,但其中的“四十不成名”“空余三赋草”,则写出了杜甫的才华不被赏识,写出了杜甫不惑之年仍未得到朝廷重用的困窘之境。联系陆游一生才华横溢,坚持抗金,但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此处影射了陆游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颈联“车声马声喧客枕,三百青铜市楼饮”,写出了杜甫在长安闲居,生活窘迫,只能带着仅有的三百文钱去酒店喝酒浇愁,他报国无门,只能借酒浇愁的情景。长安的车水马龙与诗人孤独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苦。影射出陆游此时自己生活的困顿和愁苦之情。
尾联“杯残炙冷正悲辛,仗内斗鸡催赐锦”,又是用一组场景形成对比,结合注释②“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知,杜甫面对残杯冷炙心情悲辛,但权贵们正在斗鸡,在催要斗鸡所下的赌注。此联将当时权贵的奢靡与诗人的穷困表现得非常鲜明,影射陆游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当时权贵贪图享受、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之情。
所以,全诗通过对杜甫在长安遭遇的描写,突出了杜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窘境,其实是映射了陆游自己当时的处境,道尽了他对杜甫的同情和理解,读者可以从诗中感受到杜甫与陆游一样窘迫难堪的生活困境。
19.B 20.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画笔之下的逼真的葡萄比作明珠,“明珠”暗指自己的才能,意思是“我”的才能无处运用,就像葡萄被抛弃在藤蔓中一样。表现了诗人被闲置、被埋没的现状,表达了诗人沉痛(或辛酸)落寞、抑郁不平的情感。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由衷赞赏画者简画竹叶、繁画风雨的艺术处理”错误。“萧萧只数叶”,却让观画者感到满堂风雨,不胜寒冷。诗人用自己的感受证明“简”比“繁”更有艺术感染力,更难。画家并没有实画风雨。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意思是:笔下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荒乱的野藤中。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画笔之下的逼真的葡萄比作明珠;葡萄画无处卖,暗指自己才能无处运用,就像葡萄被抛弃在藤蔓中一样。表现了诗人被闲置、被埋没的现状,表达了诗人沉痛(或辛酸)落寞、抑郁不平的情感。
21.B 22.①在生机勃勃、永恒不朽的真鹤面前,画鹤的壮观被降低为真鹤的苍白短暂的影像,极大地改变了画的意义。
②真鹤恣意翱翔长空,任其所往,不饮洼地之水,性格不驯,作者由画鹤想到真鹤,旨在表明自己对真鹤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五、六句以工笔细描绘出画鹤的形态”错误。此处只是粗笔勾勒,是白描,并非工笔细描。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方面,艺术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从“高堂……风雨频”看,鹤因画于墙壁之上,日夜暴露在风雨之中,所以画鹤和真鹤相比,自然的原物就显得自由不朽,这也就使得画鹤的壮观被降低为真鹤的苍白短暂的影像,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画的意义。
另一方面,真鹤在“赤霄”之上飞翔,“任所往”意味着自由不受约束;“耻饮洿池津”,表明它不饮用洼地中的脏水;“谁能驯”,表明它有桀骜不驯的性格,没有谁能将它驯服。诗人引入真鹤更在于以真鹤的形象示人,表明自己对真鹤具有的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23.D 24.文同是一位经历磨难、顽强生存、高洁超脱(不与人争胜)、技艺高超的画家形象。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意在强调他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之大”说法错误,尾联意在强调文同艺术造诣超群,无法模仿。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诗的一、二两联以“笔有神”、“老气森严”来称赞文同之墨竹。虽时隔久长,院壁败坏,墨色渐消几近无色,画中墨竹却仍有逼人之势,衬托出画家下笔如有神,墨法精湛,技艺高超的形象。
第三联写竹虽饱经风霜,但始终笑傲霜雪,显示着顽强的生命本色,不愿再与青青翠竹一争春色。这一联看似写竹,实是写人,写出文同如他所画竹子般素节欺霜,虽经历磨难,仍能顽强生存,有着高洁超脱,不与人争胜的品质。
最后一联以摹拟文同画竹的人来反衬他,以摹拟者的“毫端万斛尘”来反衬他的精深画艺,也反衬“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的高洁品质。
所以文同是一位经历磨难、顽强生存、高洁超脱(不与人争胜)、技艺高超的画家形象。
25.D 26.第一问:①颈联写画扇闲挂,仍惹得蛱蝶不停地飞舞;频频摇扇,也不担心牡丹坠落到莓苔。②从侧面表现所画牡丹的鲜艳逼真,于虚无中见丰盈,平淡中显奇崛。
第二问:作者赞扬这幅扇画精妙,赞叹画者的技艺精妙。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错误,诗歌是表达对牡丹的赞美,没有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是说牡丹画扇闲挂着的时候,蛱蝶以为是真花,不断地飞来,在上面停留;作者频频摇动画扇,也不怕牡丹坠落到莓苔上。诗人借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借自己频频摇动画扇,表达对扇子的喜爱。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了扇面所画牡丹的鲜艳逼真,于虚无中见丰盈,平淡中显奇崛。
颈联写出了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因喜爱扇子而爱不释手,从侧面烘托了画者的技艺精妙,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精妙扇画和画者精妙技艺的赞叹之情。
27.D 28.①陶渊明潇洒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
②陶渊明有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
③诗人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止陶渊明不向督邮低头,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错误。“多”为“赞美”之意,应为“赞美陶渊明不肯向督邮折腰”。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漉酒不孤头上巾,醉来万事等浮尘”写陶渊明好酒成癖,用头巾滤酒,“醉来万事等浮尘”一句赞羡其率真洒脱;颔联“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化用《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觉今是而昨非”两句,表明其既追求高洁的品格,又能迷途知返;颈联“知几闻早去来休”,意指看透官场世情不如趁早离开。可见,陶渊明潇洒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
颈联“仕晋何心更仕刘”,既已“仕晋”就不会“仕刘”,陶渊明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
尾联“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睿邮”中“多”是赞赏之意,“多君不肯腰轻折”赞赏陶渊明的高洁之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非为区区县睿邮”,突出自己对自由的崇尚,渴望远离功名,远离尘埃,所以,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
29.A 30.本词借玄真子形象表达以下“隐逸之趣”:①对江南美景的喜爱;②对闲逸自在生活的满足;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逸情致;④摆脱世俗烦恼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白鹭在远处乱飞,满船吹刮着斜风细雨,渔翁垂钩的环境比较恶劣”错。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蒙、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蒙、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由景入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
下阕“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二句,承上写渔翁以舟为家的生涯。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小船,境界由动入静,清静幽远,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的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心情。“浮家泛宅”,指舟居。这里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安于居舟飘泊的清高的性格。
“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不羡慕功名利禄,摆脱世俗烦恼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闲烦恼”指一种不必认真的烦恼。这里用来表露词人终身浪迹江湖的飘逸情致,而用“烟波老”三字,不仅表现作者蔑视“城市闹”的繁华景象深层意念,又是作者忘却一切世俗烦恼的落脚点。
31.D 32.①白居易诗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②黄庭坚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现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之情。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精神内涵相同”错误。白诗突出竹子的内在品质,黄诗强调画中之竹的生机活力。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物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第一首属于咏物诗,这类诗最大的特点是借物抒怀,需要我们通过把握物的特点来体会它的象征意义,这样我们就会关注到后两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后看”,以对比来突出竹的凌雪傲寒,用竹来象征诗人对这一高贵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首是题画诗,这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等。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诗中赞美了画中竹的形象逼真,有气韵、精神,由此赞美了东坡绘画的技艺高超。
33.C 34.①伏笔和铺垫: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写画作精妙做铺垫。
②侧面描写:颔联通过观者的感受表现画作之精妙。
③联想与想象,化静为动: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以此说明面作境界之精妙。
④反衬:尾联以“诗思残”反衬画作技艺精妙,难以用言语表达。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错,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并非眼前所见之景。以山水画产生的艺术效果写画,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借对王维画的观感,通过侧面描写、铺垫、化静为动、联想想象以及衬托等手法,表达了对王维绘画技艺之高、境界之深的赞美。
首联,“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意为把自然之妙付诸于笔端文字容易,但是在咫尺大小的画作之中确实非常难。起笔即交代了文写容易,绘画难,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表现“山水障”画的精妙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颔联,“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意为画中有日、月、山、水。咫尺之间表现如此多,如此宏达的景象,而且通过画作,即使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也可感受到自然之美。极言画作之惟妙惟宵,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特色,而是通过观者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王维绘画技术之高妙。
颈联,“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意为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此为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以此说明面作境界之精妙,同时让诗人产生浓浓的秋意,可见王维绘画境界之高妙。
尾联,“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意为诗人虽然懂得画家的心境,却无法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正好与首联中“精华在笔端”形成一层对照,以“诗思残”反衬王维画作之高妙,难以用言语表达。
35.C 36.①颈联与题目有关,写得是画中墨色浓郁的地方,感觉如垂地寒云吞吐大漠,墨色浅淡处如江南春雨飘洒江面。
②这是观画者对画面用墨及意境的感触,通过联想与想象表现这幅画在风格上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观画者坐在画图般的山川中”错误。“兰堂坐久心弥惑,不道山川是画图”意为“面对画面,观赏久了,心里反而更加迷惑,想不到如此气势逼人的山川却是图画”可知,观画者并未在山川中。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颈联以画面高低写水墨之意:低处如“垂地寒云”,乌黑厚重的一大片似有吞噬寒北大漠之势;高处如“过江春雨”,连绵远长,铺天而来,似有布满整个江南之意,故颈联与题目有关。
此联是观画者对画面用墨及意境的感触,以形象化的语言表现水墨气势,通过联想与想象表现这幅画在风格上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让读者亲身感受到画中水墨独特的美感体验,同时也可看出画家对水墨的运用达到了随心所欲、炉火纯青的地步。
37.A 38.(1)律(画法):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注重神韵;追求清新、自然。
(2)①“疏淡含精匀”表明妙在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巧匀称。吻合追求清新、自然的画法要求。②用“一点红”“寄无边春”,表明妙在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做到了以少胜多,意在画外。吻合追求意境、神韵,不片面追求形似的画法要求。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理解错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对于苏轼推崇的“画法”有怎样的内涵,可以从诗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句可知,苏轼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画只刻意追求形似,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那么正确的做法该是如何呢?作者接着给出了回答,“天工与清新”,无论是作诗还是作画,都要赋咏事物的神韵。所以作画要自然、神似、清新,不能片面追求形似。
“边鸾”两句意为互文,谓边、赵二人的绘画既能刻画工致,写物如生,又能揣摩意态,用笔传神,此类画已属形神兼备。这里,诗人用“疏淡含精匀”进一步置王画于边、赵二家之上。“疏淡”指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匀”指精巧匀称。他认为王主簿的折枝画不求形似,善于捕捉事物的神韵,构图精巧,追求清新,自然传神;同时王主簿的画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意在画外。
39.D 40.①本诗尾联写的是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②《过零丁洋》尾联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错。 题画诗主要是就画面内容而写的,凸显的是对苏武坚守忠贞、宁死不屈精神的赞叹。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本诗尾联“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意思是,那些甘心卖国求荣的人现在在哪里呢?他们可曾认识到苏公的侠肝义胆?此诗题为《题《苏武忠节图》》,写的是诗人观看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的感受,尾联更体现了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用“义胆”表达对苏武爱国与气节的赞美,而用“人何处”表达对卖国者的鄙夷和质问。诗句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
②《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诗句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