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战国时期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战国时期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0: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战国时期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5.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当今之时B能去私C曲就公法者D民安E而国治F能去私行G行公法者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部吏,是指古时候征收田赋的官吏。战国时赵国设置,掌收租税。
B.因,指趁机,与贾谊《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词义相同。
C.比周,指结党营私;又指集结、联合。在文中的意思就是结党营私。
D.“弊”,指被埋没,与“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用法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奢在收取租税的过程中,秉公执法,处决了平原君家族的九位具体管理者,这种行为符合韩非子“奉法者强”的标准。
B.赵奢和韩非都认识到法治强弱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但两人侧重不同,赵奢侧重制度执行,而韩非强调君王奉法治国的重要。
C.君主要以法治国,制定法律条文明确衡量标准,以此治理群臣百官;群臣权贵亦不能徇私枉法,损害国家利益。
D.忠臣没有罪过却遭难而死,他们就会设埋伏反抗;奸臣没有功劳却安然得利,他们就会争相进用。这就是国家衰败危亡的根源。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2)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4.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纳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悟悟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媵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漪(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地学习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神明:非凡的智慧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箭靶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9.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强调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结合选文(一)来看,学习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陷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文本二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
(节选自《韩非子·主道》)
2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虞世基等A陷事B炀帝C以保富贵D炀帝既弑E世基F等亦诛G公辈H宜用此为戒
2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文中是给予之意,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的“假”的意思不同。
B.乙丑,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姚鼐《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也采用了这种纪日法。
C.主意,与“(金桂)心里倒没了主意,只是怔怔的坐着”(《红楼梦》)中的“主意”同义。
D.符契,符信的一种,用金玉竹木等制成,上面刻文字,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以作为凭验。
2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说,如果君主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聪明的、正确的,而不听劝告,这样君主失去了国家,大臣也不能独自保全。
B.唐太宗认为,隋二代灭亡的原因是隋文帝自行决定朝廷事务,就算大臣们伤身劳神处理政事,也不能切中政治要领。
C.唐太宗希望营造纯正的朝廷风气,不提倡大臣们阿谀奉承。他敕令各部门发现文书不当的时候都应该禀奏,充分进谏。
D.韩非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是,不亲自操劳事务,也不亲自谋划思虑,不用过多发言,也不用作过多规定。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2)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
2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韩非子对于赏罚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2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A夺B其C民D时E使F不G得H耕I耨J以K养L其M父N母O父P母Q冻R饿S兄T弟U妻V子W离X散。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C.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本文与苏文中的“孺子”皆是此意。
D.乡党:指乡里、家乡。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通过具体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贤不肖各反其质。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纯朴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则各当其任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瞻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2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行A其B情C不D雕E其F素G蒙H厚I纯J朴K以L事M其N上。
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同“现”,显现、显露的意思,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意思不相同。
B.曹,辈、等、属,相当于“们”,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曹”意思与之相同。
C.故,旧例、成规的意思,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一样。
D.毕,全,“毕力”即竭尽全力,成语“殚精毕力”“同心毕力”的“毕力”都是这个意思。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能的君主,并非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能抓住执政的关键,懂得治官的根本,这样事少而国家治理得好,奸邪之人也不会到来。
B.理想的政治社会,百官能各任其职,臣民能以真情真诚来对待君主。而君主应善于听取有用的言论,明理义,立法度,远小人。
C.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瞻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认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D.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3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王之好鼓乐 鼓:弹奏
B.今王田猎于此 田猎:种田打猎
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举:全、都
D.举疾首蹙 蹙:皱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暴见于王 为之于未有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足以保四海
C.则齐国其庶几乎 请问其目
D.吾王之好鼓乐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5.孟子是如何向“王”推行“与民同乐”的主张的?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3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记涂黑。
夫[A]子[B]既[C]圣[D]矣[E]夫[F]圣[G]孔[H]子[I]不[J]居[K]是[L]何[M]言[N]也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成语“舍我其谁”的“舍”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侍奉,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相同。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类型相同。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3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①,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求放心:寻求、找回丧失的本心。这是孟子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4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圣心备焉 问焉以破其疑
B.无以成江海 非学无以致疑
C.登高而招 好学而不勤问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审问而明辨之也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识: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道:就有办法
C.所谓交相问难 问难:问倒对方
D.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问:详细地问
4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甚矣,汝之不惠。
43.下面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荀子善于用浅显贴切的比喻来阐述深奥的道理,选文用多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即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重点从“问的对象”来论证“问”之不可轻视,认为超过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与自己相差无几的人都有其值得请教之处。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说理,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D.“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问说》属于通过发表议论来说明某个道理。
4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 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 仲尼篇第七》 )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4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
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
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
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4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
50.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顿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佑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关,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战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囊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唁!甚关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关,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伤,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
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B.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C.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D.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5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伦,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B.文本中“客乃笑而还”中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而”,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C.再拜,指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如《鸿门宴》中“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红楼梦》中“著他写一张状子,只管往有司衙门中告去”。
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杏坛弹琴吟唱未到一半时,有一个须眉皆白的渔父下船走来,认真听完后就招子贡、子路过去,引出下文三人的对话。
B.子贡把他们和渔父的谈话向孔子做了汇报后,孔子立刻肯定这是位圣人,就赶紧去寻找,为后文请教渔父做了铺垫。
C.本文通过渔父跟孔子弟子的对话,来批评孔子的“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的。
D.渔父认为如果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个等级的人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社会就会太平安定,否则,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55.在第二段末尾,渔父评价孔子远离了大道,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
材料三:
(1)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①颗:音sǎng,额。
(2)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①, 以瞽瞍②为父而有舜; 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 而有徵子启、王子比干③。”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
【注】①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端;②瞽瞍:舜的父亲,目亩,心术不正,无父道;③微子启、王子比干:二人均为商末贤臣,前者是纣王长兄,后者是纣王叔父。
——节选自读本《性善之辩》
材料四: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 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 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 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①;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②。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注】①镆铘(mò yé):又作“莫邪”,古代宝剑名;②骥骜 (jì áo):古之良马,与周穆王“八骏”之一的“绿耳”齐名。
——节选自读本·《察今》
56.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凡举事A必循法B以动C变法者D因时而化E若此F论G则无过H务矣。
5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指走向、趋向。“就有道而正焉”的“就”表示靠近、接近,两者用法不同。
B.与,同“欤”,表示疑问。材料二中的“请与之”,《六国论》中的“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三个“与”的词义都不一样。
C.乎,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材料二中的“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庖丁解牛》中的“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三个“乎”的用法不一样。
D.殇子,指未成年而死的人,这属于古代的亡称。古代还有寿称,如女子十三岁称“豆蔻”,十五岁称“及笄”,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五十岁称“知命”。
5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就跟水不分东流西流是一样的,孟子同样以水作比,认为水虽然不分东流西流,但要分往上流和往下流,水往下流是水的本性,善也是人的本性,有些水往上流,是由于外界形势对它的改变。
B.《察今》认为治国一定要有法,也一定要变法,不变则乱,乱则失国。而变法的依据是世道,犹如良医治病,病万变,药也万变,如果病变而药不变,那么,从前的“寿民”,只能变成“殇子”。
C.《察今》中认为不敢妄议变法的和对古法亦步亦趋的人,都是不可取的,作者用良剑和良马反面论证,他们只知道追求高古之名,而不讲究实效,这样的人无法成为君王的千里马。
D.《庄子》和《察今》都长于借助寓言说理,都增强了说理的趣味和效果。不同的是《庄子》的寓言婉曲达意,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察今》却用“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点明寓言寓意,一语破的,发人深省。
59.翻译教材和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3)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60.材料三(2)中,孟子会如何解答公都子的疑问?请结合材料一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谥《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6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须断句处的符号。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6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劝学》中“ 以为轮”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6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6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6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6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6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
70.“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7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 D.君子不齿
7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合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C.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D.木直中绳 绳:规矩
7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C.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复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知
7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句读之不知
B.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则耻师焉 则群聚而笑之
75.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
A.而青于蓝 B.其皆出于此乎
C.而耻学于师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6.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小学而大遗
7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师道也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非能水也 D.位卑则足羞
7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9.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情。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8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B.《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
C.《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
D.《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8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8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驽马A十驾B则C亦D及E之F矣G故H跬步I而不休J跛鳖K千里O累土P而Q不辍
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8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8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86.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仅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战!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瞍①”,其容造焉②。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哉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
8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也A者B父母遗C体也D行父母之E遗体F敢G不H敬乎
8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8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9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2)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91.曾子和韩非子对“孝”的内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9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文公,是滕国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庠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
C.人伦,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D.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9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96.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①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②,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节选自《韩非子·安危》)
[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战国时代卫国人,大力士。②田成,即田成子,名常,春秋末期齐国当权大臣,后杀死齐简公,控制了政权。
9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主A之道B忠法C其法D忠心E故F临之G而治H去之I而思。
9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指责罚,与《促织》中“因责常供”的“责”意思相同。
B.幸,指希望,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相同。
C.齐民,指平民。齐,等也,与“见贤思齐”中的“齐”意思不同。
D.拾遗,指拾起遗失的,与成语“拾遗补缺”的“拾遗”意思不同。
9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定会产生智士廉士,危乱会涌现争夺贪鄙。法令是用来维系国家的,如果民众轻视它,君主就不能建立功业、成就名声。
B.扁鹊给人治病,用刀刺人的骨头,需要病人忍住疼痛;勇猛刚毅的君主拯救国家危乱像扁鹊一样,用逆耳之言来刺激人心。
C.夏能没有是非之分,把欺诈虚伪当成了好行为来奖赏,把纯朴的本性当成了错误而诛杀无罪,所以最终被弱小的商汤战胜。
D.尧没有和当时的人订立契约,而他的治国之道畅行;舜没有留给后代立锥之地却结下了恩德。明主要学习他们的治国方法。
10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
(2)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
答案:
1.CDG 2.C 3.B 4.(1)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
(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 5.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
“忘民不可谓仁义”主谓宾结构完整,“义”后断开,选C;
“仁义者”作主语,独立断开,起到强调的作用,选D;
“不失人臣之礼”和“不败君臣之位”都以“仁义者”为主语,结构相同,之间断开,选G。
故选CDG。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词义的扩大”。
C.错误。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来削弱天下的百姓。
D.正确。句意: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然而,陈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说法错误,是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来;“骄”,傲视;“人主之不肖者”,定语后置,不贤明的君主。
(2)“纵”,纵使;“骜”,看轻;“庸”,怎么。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
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了、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提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 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 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
6.BDF 7.B 8.D 9.(1)诸侯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
(2)忘记君主在(朝廷)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臣子用来为君主尽力的心思就少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
“故”是“所以”之意,引出结果句,其后不能断开;“当今之时”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断开,即B处;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与“能去私行行公法者”结构一致,分别断开,即DF处。
故在BDF三处断句。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趁机;沿袭。句意:赵奢趁机劝说道。/沿袭前代的策略。
C.正确。
D.正确。都是被动用法,被埋没;被攻占。句意:能干的人不可能被埋没。/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们就会设埋伏反抗”错误。文中的“伏”是隐退的意思。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加兵”,出兵侵犯;“是”,这样;“安得”,怎能。
(2)“外交”,在外搞私人交情;“其与”,他的同党;“所以”,用来;“薄”,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材料二: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就会兵强而敌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现在若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若凭朋党关系举用官吏,臣民就会营求交结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臣子用来为君主尽力的心思就少了。交情广,党羽多,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奸臣无功却安然得利。忠臣遭难而死,并不因为有罪,他们就会隐退;奸臣安然得利并不凭功,他们就会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像这样下去,群臣就会废弃法治而注重私利,轻视国法了。所以明君用法选人,不用己意推举;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测度。能干的人不可能被埋没,败事的人不可能被掩饰,徒有声誉的人不可能被升官,仅受非议的人不可能被斥退,那么君主对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于控制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所以用法令来治国,就是用法令作为标准衡量事物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
10.BDF 11.B 12.C 13.(1)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2)所以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鼓励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14.①孟子例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来阐述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当发挥贤人所学、尊重贤人所学。②建造大房子,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③充分发挥玉匠的琢玉本领,璞玉经过玉匠的雕琢加工后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贤人充分发挥所学的治国之道,其理亦然。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意的本源。
“士”作主语,并列短语“深明博察”作谓语,之间不断开,故应在B处停顿。
“垂”作谓语,“荣名”作“垂”宾语,故应在D处停顿。
“不好”作谓语,“问讯之道”作其宾语,故应在F处停顿;
“则”假设关系的连词,之前断开,“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为判断句,之间不断开。
故在BDF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职责/任用。句意:认为工师能够胜任他的职责。/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B.错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认为……小。句意: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登上泰山之后看见眼下的众多高山觉得都变得很渺小。
C.正确。第二人称代词,你/女儿。句意: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只听见女儿在叹气的声音。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端”,发端,萌芽;“然”,同“燃”,燃烧;“达”,流淌,流通。
(2)第一个“恶”,怎么;“劝”,鼓励;第二个“治”,太平;“交相”,互相。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可知,孟子采用例举法,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来阐述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当发挥贤人所学、尊重贤人所学。
②根据“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可知,建造大房子,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
③根据“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可知,充分发挥玉匠的琢玉本领,璞玉经过玉匠的雕琢加工后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贤人充分发挥所学的治国之道,其理亦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很高兴,认为工师能够胜任他的职责。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如果现在有块未雕琢加工过的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匠来雕琢加工它。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人在年纪小的时候,没有拜师学习以正根本,是不能立身处世保全天性的。幼小的人当然很愚昧,愚昧的人就会有荒诞的行为,愚昧的人荒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