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7:41: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
课标分析《文言文二则》选取了两篇古代的传说故事。《伯牙鼓琴》作为本单元课文的首篇,开启学生学习艺术、感受艺术魅力的心灵。文章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谢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也是学生学习中华古典文化、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树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友情的佳作。根据新课标要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感受文章的智慧。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在读懂本的基础上,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体会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的道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鉴赏,诵读诗句的形式导入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多形式的朗读和指导品悟性阅读,体会文章达的情感和内涵。在内容的理解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比如说,你怎么理解伯牙的“志”,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得到升华。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难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情分析
《伯牙鼓琴》是语文新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 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不足百字,叙事简洁,余味悠长。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对于文言文摄取的知识不多,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阅读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朗读,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六年级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深化,内心世界比较丰富,更加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所以我首先通过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新课,营造音乐艺术气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伯牙子期惺惺相惜的友情,知音难觅。再给学生补充,伯牙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的做的诗,情感得到升华。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难懂的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音乐导入: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音乐总能带给大家无限的遐想,正如一千多年前杜甫老先生在锦官城外聆听了一首丝竹管乐,于是他不禁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仙李白在洛阳城外偶然听到一曲笛声,留下千古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和音乐有关的小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 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 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想象补白,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此处的高山流水仅仅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景物吗?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 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音乐引入课文,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  
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你了解伯牙的“志”吗”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
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